韓曉武
《我與地壇》(節(jié)選一)中有三處景物描寫,準確理解這三處景物描寫是讀懂本章節(jié)的關(guān)鍵,這三處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呢?我們依次做一扼要分析。
第一處。原文如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西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分析:這是作者關(guān)于地壇景象的描述,他究竟突出了地壇怎樣的特點呢?我們只要抓住“浮夸”、“炫耀”、“高墻”、“玉砌雕欄”等詞語做一下分析,就不難看出作者的用意。地壇曾經(jīng)是那么富麗堂皇,曾經(jīng)有那么多炫耀的資本,如今呢?“浮夸的琉璃”剝蝕了,“炫耀的朱紅”淡褪了,“高墻”坍記了,“玉砌雕欄”散落了,歲月使它失去了張揚的條件。此時作者的情況又如何呢?文中說“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無情的歲月,也剝奪了作者狂妄的一切資本。于是看似沉寂、荒涼、蕭瑟、幽深的地壇就成了作者一位同病相憐的難友,只有在這個地方,作者才得以靜靜舔舐自己的傷口,只有在這個地方,他才能與地壇實現(xiàn)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一種精神默契,所以作者說:“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边@是這一處景物描寫的作用。
第二處。原文如下:“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zhuǎn)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薄皾M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這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
分析:作者的情緒慢慢安定之后,他開始觀察園中的景物,他的心緒仍舊很壞,有時他真的不明白,那么小的昆蟲為什么要來到世上,自己這樣的殘疾,何以還要活著。然而他發(fā)現(xiàn)的是,昆蟲也許并不需要明白自己為什么要來到世上,可照樣活得有滋有味,“蜂兒”、“螞蟻”、“瓢蟲”用自己的方式向作者展示著繽紛的生命世界,這喧囂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給了作者深深的啟迪,如此小的生命都在努力地活著,更何況人呢?珍愛生命吧,這是這一處景物描寫的作用。
第三處。原文如下:“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shù)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p>
分析:如果我們仔細閱讀這一段景物描寫,就不難發(fā)現(xiàn)每一種景物描寫中都包含著一個對比。比如“落日與映照得燦爛”、“落寞與雨燕的高歌”、“暴雨與清純的草木氣味”、“秋風與熨帖的味道”,可以說每一種看似感傷的景物背后都有一道亮麗的風景,每一次磨難其實都是你人生的一次歷練,一位偉人曾經(jīng)說過,“當命運遞給我們一個酸檸檬時,讓我們設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檸檬汁”。作者終于明白了,殘疾之后不僅要活著,而且還要活出精彩。
這三處景物描寫,正反映了作者的心路歷程:舔舐傷口、撫慰心靈——感悟生命、珍視生命——抗爭命運、活出精彩,抓住了這三處景物描寫,我們才能感悟到作者心靈的律動。
[作者通聯(lián):河北任丘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