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莠廢
棋村的前身晁村立于何年,為何人所立,其村人自何時始嗜棋,又自何時易的村名,如今既不見有只字記載,也不聞片言口傳,所以無從考證。但有一點完全可以確信,那便是其村人自嗜棋始,就立有諸多不成文的規(guī)矩。如每年屆時舉行棋賽,奪魁者奉為棋王,且為村長。
是年屆賽,奪魁者竟是一十三歲少年。十三歲少年為棋王猶可,做村長則顯過嫩。于是,村中的長者們就聚會,議定復(fù)賽。而復(fù)賽結(jié)果,奪魁者還是少年。長者們就又議,曰:事可再,不可三,兩次復(fù)賽不能,自古立的規(guī)矩更不能改,就定少年為村長。但因少年年少,須有人輔佐,就公推村中德望最高的長者樊二叔為少年佐政。樊二叔幾經(jīng)推諉,終因眾愿難違,而應(yīng)了。
樊二叔就為少年佐政。但樊二叔名為佐政,實則大權(quán)獨攬。不過,這不能怪罪樊二叔,因為樊二叔不是那種專權(quán)之人。而是因為少年無心政事,一心只在棋上。
少年既癡迷于棋,氣也盛。村中雖無敵手,但少年偶爾也有棋失一招之時。每逢此時,少年必定死纏住對手不放,寧肯飯不吃覺不睡,也與之廝殺,直殺得昏天黑地,殺得對手一敗涂地,片甲不余,方肯罷休。
少年殺敗村中對手,殺敗慕名而來者,就打點行囊,遠走他鄉(xiāng),遍尋天下象棋高手。
少年即龔根寶。三年后,根寶歸來,個子長高了,人老成了,棋藝自不必說,脾性卻變了,即氣不再盛了。具體說,就是無論跟誰下棋,既不輸棋,也不贏棋,一碼和棋。甚至跟剛學棋步的孩子下棋,也是個和。一碼的和,和,和……
村人一頭霧水。
其時,村中出一個敗類。此人袁姓,名霸,行二,村人叫他袁二。袁二人如其名,刁蠻霸氣,棋路子也野,當時是村中棋壇霸主(根寶除外)。根寶回來,下一碼的和棋,袁二為探根寶虛實,同根寶下棋時,有意以過頭語言激根寶,根寶卻不慍不惱,心平氣和下和棋。袁二看激不了根寶,竟然當眾說根定是臭棋簍子。這話是棋村之大忌。自古以來,棋村人弈棋時誰說了這話,對手必定怒發(fā)沖冠,拍案而起,眾人也群起而攻之。而根寶聽了,像沒聽見一般,依然下著和棋。
事后,有人問根寶,說那天袁二說你那話,你咋不跟他急?
根寶說:棋戲,棋戲。棋者,戲也。
問者如墜五里霧中。
屆賽時,袁二威風四起,一路殺敗所有敵手。
根寶上臺,跟袁二對壘。三局三和。
這在棋村也是史無前例。
長者們就又聚會,議定根寶當村長。
袁二不服,跟長者們力爭。
根寶卻說:別爭,我還去遍游天下,領(lǐng)悟棋道。
袁二當了村長。袁二上結(jié)權(quán)貴,下勾地痞,吃喝貪占,搶男霸女。村人恨之切齒,卻也無奈。
屆賽前,根寶回村。潛入根寶家,送雪花銀一包。
屆賽時,袁二雄風再抖,所向披靡。
最后,根寶上臺。根寶先把雪花銀包丟給袁袁二見了,心頭一緊,遂與根寶開局。
袁二臉色開始平靜,繼爾緋紅,轉(zhuǎn)而脹紅,最后紫紅。
人們看時,執(zhí)黑子的袁二,只剩一將,根寶卻有一帥一兵,兵已坐袁二大堂。
二局。袁二稍有復(fù)原的臉色,由緋紅而脹紅,由脹紅而紫紅,最后黑紅。
人們看時,袁二只剩一將,根寶卻有半城兵馬。
三局。袁二的臉色,從脹紅到紫紅,從紫紅到黑紅,最后慘白。人們看時,袁二只剩一將,根寶還有滿城兵馬。再看袁二,只見他手執(zhí)銀包,口流涎水,頭已栽在棋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