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議論文的寫作中,許多學(xué)生只是抽象的說理,概念化的論述,使得文章單調(diào)、枯燥、乏味,嚴(yán)重影響了文章的說理效果。如何以生動、形象的說理,具體可感的闡述去說服人、感染人?如何使議論文的語言亮起來?可有以下幾種方法:
形象解釋法
在解釋某個概念時,不是用抽象的說明,而是通過形象生動、具體的描繪,具體化地列舉,形象、生動地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
例如:(1)寬容是一種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電風(fēng)暴一時的肆虐,才有了風(fēng)和日麗;遼闊的大海容納了驚濤駭浪一時的猖狂,才有了浩淼無垠;蒼茫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強食一時的規(guī)律,才有了郁郁蔥蔥。泰山不辭一掊土,方成其高;江河不擇細(xì)流,方能成其大。寬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納百川的江河湖海。(2004屆北京考生)
例(2)成熟是一種明亮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刺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別人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酵,尖利的山風(fēng)吹過了勁,湍急的細(xì)流匯成海。(余秋雨)
“寬容”、“成熟”本來是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筆下,卻變成具體可感的形象,這是因為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它們的特征,揭示概念的內(nèi)涵。
設(shè)喻取譬法
亞里士多德說:“善比喻者為天才?!惫沤裰型獾脑S多作家都運用比喻,闡發(fā)事理,使抽象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例如:(1)如果忘記是春天消逝的冰層,那么銘記就是灼灼其華的桃花;如果忘記是夏天里落英繽紛的桃瓣,銘記就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別樣紅的荷花;如果忘記是秋季里已無擎雨蓋的荷花,那么銘記就是猶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記是冬季里比西風(fēng)更瘦的殘菊,那么銘記就是傲雪獨立、猶有暗香的雪梅。(2005年全國三卷)
(2)忙是驚嘆號。世界上的人都在忙著自己的事。大自然亦如是。小蜜蜂的忙,以蜂蜜為回報,那么人呢?居里夫人的忙以放射性元素的發(fā)現(xiàn)而得到了圓滿的休止符;愛因斯坦的忙以相對論的問世而畫上了驚嘆號;李白的忙,以豪放的詩歌而有了很大的成功;張衡的忙因為他那地動儀的問世而讓世人仰慕。每個人都應(yīng)該有效率地忙,而不是整天碌碌無為的白忙。人生是有限的、短暫的,因此,每個人都應(yīng)該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屬于他的驚嘆號,都應(yīng)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他人生精彩篇章。(2004年上??忌?/p>
文章在論述“忘記”與“銘記”時,運用比喻的方法,把“忘記”和“銘記”分別比作“冰層”、“桃花”、“桃瓣”、“荷花”、“金菊”、“殘菊”、“雪梅”。生動形象地論述了“忘記與銘記”的關(guān)系。在論述“忙”時,把“忙”比作“驚嘆號”,平中見奇,通俗易懂,生動貼切,耐人尋味。
人物演繹法
借用典型人物,使議論形象化?,F(xiàn)實生活或文化長廊里,有許多我們熟悉的典型人物。它們是時代、社會的產(chǎn)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借用這些典型人物,既能充分地證明觀點,又使文章議論形象。
例(1):勇于進(jìn)取,不安于現(xiàn)狀,才能不斷創(chuàng)造事業(yè)的輝煌,攀登人生新的頂峰。愚公正是不安于現(xiàn)狀,才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提高了自己的生命質(zhì)量,為后人留下極其寶貴的愚公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哥倫布正是有不安于現(xiàn)狀的精神,才有了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錢學(xué)森、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xué)家,正是有不安于現(xiàn)狀的精神,才使中國有了兩彈一星,讓中國人揚眉吐氣,在國際舞臺上,重要角色得到確立;路遙正是不安于現(xiàn)狀,才有了《平凡的世界》這部杰出著作的問世,奏響了自己生命的最強音;彭總正是不安于現(xiàn)狀,才敢為民請命,揭露時弊……(2005年北京考生)
例(2):奧運冠軍劉翔也在心中銘記著所有黃種人的恥辱與希望;戰(zhàn)勝邪惡的哈姆雷特也總在心中銘記正義與力量;感動中國的任長霞也在心中銘記著普通百姓的生活與權(quán)利;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更用一生銘記中國十三億人口的糧食負(fù)擔(dān)。他們銘記著祖國的富強、尊嚴(yán),銘記著正義、責(zé)任與奉獻(xiàn)。
上面兩段文字,并沒有抽象地論述,而是選取古今中外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具體地闡述靈活地運用大量地事實論據(jù),使文章在形象化的說理中,具有強大的說服力,讓人信服。
特征比較法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聞一多說“一切的價值都在比較上看出來。”選取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抓住它們的特征,分清優(yōu)劣、對比鮮明,同時,又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顯出文筆的靈活。
例(1):商紂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終落得個葬身火海;唐太宗虛心納下,開創(chuàng)“貞觀盛世”;楚懷王閉目塞聽,棄屈子的政見于不顧,客死他鄉(xiāng);齊威王善于納諫,門庭若市,贏得諸侯朝拜。這樣的事不勝枚舉,“從諫如流”勢在必行。(2004年山東考生)
例(2):一面明鏡中的世界,可以是一張并不美麗的臉龐,可以是一朵凋謝的花朵,也可以是一顆千瘡百孔的心靈。
一面昏鏡中中的世界可以是一張輪廓秀美的臉龐,可以是一朵似乎綻放的花,也可以是一顆看似完整的心靈……
我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君王,想知道自己是否能統(tǒng)治長久,便與大臣共同商議此事。大多數(shù)臣子全都奉承地諫曰,君王可以長久也。然而一位大臣則眉頭緊鎖,告誡君王,王之弊甚矣。遂于之詳談。君王聽后感言道:“子如朕之明鏡一面,能讓朕看徹內(nèi)外憂患,而余下臣子皆昏鏡,蒙朕之眼也。”
明鏡猶如一個修理器,當(dāng)人們說自己哪里有瑕疵時,可以自我修復(fù),自我完善,等待在鏡子里的將是一個全新的面孔。
昏鏡猶如一個自蔽器,讓你看不到缺點,看不到丑陋,只看到輪廓的完美無缺,那么,你的缺點傷口會繼續(xù)潰爛,丑陋的樣子會繼續(xù)蔓延。(2004年湖北考生)
例(1)選取商紂王、唐太宗、楚懷王、齊威王四個人物,一反一正,對比鮮明,用充分的事實說明對待“進(jìn)諫”的不同態(tài)度,必將有兩種結(jié)果,從而證明“從諫如流”的重要意義,有很強的說服力。
例(2)從“明”“昏”兩鏡的對比中提出論題,又用“忠臣”“佞臣”作對比,表明觀點。又將“明鏡”、“昏鏡”分別比作“修理器”、“自蔽器”,以“明鏡”的優(yōu)勢、“昏鏡”的劣勢兩相對比,表明作者的觀點,一正一反,涇渭分明,這樣的議論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吳曉風(fēng) 河北省撫寧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