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公先生在論及課堂提問時指出:提問這種教法,可以使課堂生動活潑,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他學會怎樣發(fā)現問題,使他具有勤于思考的習慣,使他增長解決問題的本領。而這并非每一個教師所能做到的。有時候,我們提出一個問題,學生或瞠目結舌,不敢舉手;或輕而易舉,眾口一詞,難以激起他們思維的深入。這樣是不會設問不善于提問。那么教師怎樣才算是善于提問,達到志公先生所說的境界呢?
一、把握教材和把握學生心理流向是提問的基礎
首先一點決定于教師對自己所教的課文體會的深不深,體會的深就能提出具體的、重要的問題;反之,體會的淺,就找不出問題,或者只找到籠統(tǒng)浮泛、大而空洞的問題。有位教師教《鄒忌諷齊王納諫》,就設計了七個提問:
(1)鄒忌對哪三個人發(fā)了哪三問?三問中的不同詞語是什么?
(2)三問收到了三答,三個答句有何同異,為什么?有無記憶竅門?……
這些問題都是從文章的整體理解角度設計的,不僅把課文內容貫穿起來,而且把鄒忌喻理的思路清理出來,使學生在背誦中找到捷徑。在七大問題中,適時插入小而巧的子問題,例如“誰與鄒忌的關系最親”之類的趣問,讓學生去領會人物語言表達的細膩感情,以加深文字異同的印象,試想一下,如果老師本身體會不深,不甚了了,怎么可能設計出如此精致而又藝術的問題!所以教師個體的業(yè)務修養(yǎng)和對課文深入的鉆研,是善于提問的堅實基礎。
其次是決定于教師對所教對象的深入了解。對學生的學習程度、思想情緒、方法習慣的了解,與提問質量高低密切相關。了解深入,提問具體生動,富有針對性;了解膚淺,提問抽象空泛,缺乏啟發(fā)性。缺乏針對性和啟發(fā)性的提問是語文教學的大忌,它不能使學生思維和教學產生共鳴,相反地往往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只有認真分析學生和學情,把自己溶為他們中的一分子,把握學生課堂心理流向,才能取得語文教學的高效率。
二、提問的四個原則是激活學生思維的關鍵
(一)提問的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由語文學科本身的性質決定的,一篇課文是一個整體,它們有著自己的內在聯(lián)系,反映編者的意圖,體現大綱的要求,組成了某一學段的統(tǒng)一整體。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十分重視整體的地位和作用,設計的問題與問題之間,彼此形成有著不能任意分割的緊密聯(lián)系的系統(tǒng),而不是孤立的、雜亂的問題材料。沒有整體性原則,設計的問題往往支離破碎、瑣屑繁雜,缺乏主腦,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課堂節(jié)奏也會顯得不明快、不清晰。
(二)提問的小巧性原則
小巧性原則和整體性原則相輔相成,兩者缺一不可。教學中兩者交錯使用,使課堂教學呈現明顯的邏輯層次。所謂“小巧”是指設問從一個既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一定聯(lián)系而又易于進入答題狀態(tài)的切口入手,這個切口絕不是信手拈來的片言只語,而是經過教師精心挑選,充分考慮的。例如:在講讀《七根火柴》時,在分析無名戰(zhàn)士人物形象時,沒有設計“課文是怎樣描寫無名戰(zhàn)士的?”這樣大而泛的問題,而是設計了“無名戰(zhàn)士是怎樣上場的?你們是先聽見還是先看見?”等問題,從聽與看的直覺小切口入手,把學生也放到作品中去;沒有設計“作者是怎樣進行動作描寫的?”問題,而是設計“盧進勇看見無名戰(zhàn)士做了哪兩個動作?”“猜想一下‘推‘舉這兩個動作發(fā)生時無名戰(zhàn)士在想什么?”等問題,切口只抓住兩個關鍵詞,具體而小巧,引出的卻是人物描寫的大問題。因為切口小巧,學生容易入題,思維不容易阻塞;因為切口具體,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有了一座通向探索求知的橋梁。以小見大,從小切口切入大主題,正是小巧性原則的妙處。
(三)提問的民主性原則
教學從來就不是單邊活動,而是師生互相交流的雙邊活動。我們要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當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濃郁的民主氛圍,為提問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運用民主性原則要注意:一是面向全體學生,提問的難度設計在中等程度左右,既引導成績較差的學生又推動成績較好的學生,達到整體提高。如果問題設計面向尖子學生,大多數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學生的興趣頓減,課堂便成了少數人的天下;問題偏易,大多數同學不假思索,教學徒費時日。因此,面向大多數學生設問,無疑是教學民主的重要標志。二是師生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這個“平等”是學術討論面前的人人平等,是聞道上的人人平等。如果教師自以為真理在握,以法官身份判定一切,生動活潑的討論局面是難以形成的。我們要以“學長”的身份參與討論,以平等的身份聽取回答,以求實的態(tài)度肯定學生回答中的每一點成績。不能用現成的答案去匡正學生,而是盡可能地引用學生的回答來作結,讓學生感到自己探索的成果,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在雙方討論中把答案修訂得更完整、更科學、更具有說服力。
(四)提問的標新立異原則
提問設疑的目的是強烈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使之振奮起來,產生積極探求新知識的欲望。要達到這一目的,設問必須要標新立異,亦即要求新穎、生動、有趣味。陳舊的、刻板的、乏味的問題難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提問時要特別重視設問的多角度性、多層次性,但又要做到目的單一、導向明確,角度新穎,富有啟發(fā)。例如在教《孔雀東南飛》時設計:“為什么要安排劉蘭芝對兄長允婚一節(jié)?去掉這一節(jié),讓蘭芝在兄長逼婚時就自殺,形象豈不更剛烈?”問題設計切合青年人思維實際而又新穎有趣,極能激發(fā)學生論辨的火花,隨著人才觀念、教育觀念的更新,我們要特別重視對學生“標新立異”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成為大膽標新、勇于求異的新時代的人。
總之,如果教師在教學時準確把握教材,把握學生的心理流向,而且遵循提問的四個原則,因課而異、因人而異,采取多種多樣的提問方式,那么就能形成積極愉悅的教學氛圍,激活學生思維,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劉亞青河南省夏邑縣商丘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