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
上一節(jié)課,同學們閱讀了《雷雨》文本,了解了其中的人物關系,把握了作品的矛盾沖突;很多同學還結合文本提出了一些問題,有主題方面的、有人物性格方面的、有人物語言方面的、有標題的含義方面的,等等。這節(jié)課,我們結合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重點分析人物臺詞,并看看臺詞表現(xiàn)了人物怎樣的心理、情感,傳達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征。
(板書)《雷雨》經典臺詞賞析
【實錄】
(展示上一節(jié)學生提出的有關人物臺詞的內容)
1.周樸園 (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
2.周樸園 誰指使你來的?
3.魯大海 放開我,你們這一群強盜!
4.魯侍萍 (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
5.魯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
6.魯待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賢惠,并且聽說是不大規(guī)矩的。
上一節(jié)課,同學們就文本的人物臺詞主要提出了上面六句,大家可以相互討論,也可以自己單獨思考,想一想,這些話體現(xiàn)出人物當時怎樣的心理、情感,傳達出當事人怎樣的性格特征?
(個別學生自己邊看,邊做筆記;大部分學生熱烈討論。時間大約7分鐘)
師:剛才大家討論的很熱烈,現(xiàn)在誰自告奮勇起來談一談,不要貪多,可以就一個或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1:問題4和5這兩句話飽含了復雜的感情,魯侍萍很想認自己的兒子,但是,當時情景之下,她又不能認;問題6表現(xiàn)侍萍善良、不欺詐的性格,借以澄清自己,表明自己的清白。
生2:問題4和5這兩句話表現(xiàn)出她當時痛苦、失望的心情。問題6表現(xiàn)侍萍逆反、不屈服的性格,以此報復周樸園以解心頭之恨。
生3:問題4和5這兩句話將她當時那種矛盾痛苦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她想看一看大兒子周萍,但周萍打自己親弟弟魯大海的舉動又使她憤慨,感到了階級對立的尖銳,所以叫了一聲“你是萍”,又馬上以諧音字掩飾:“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當周萍問她是誰時,她想說“我是你的媽”,但看到自己眼前的兒子已經成了資本家的強盜和幫兇,又馬上轉口:“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充分表現(xiàn)出她當時痛苦、憤恨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清。
生4:問題4和5這兩句話,一方面表現(xiàn)了一個母親愛子的心切;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魯侍萍的覺醒和階級意識,她不愿再認大兒子周萍了。問題1和2主要體現(xiàn)了周樸園的虛偽和自私,他害怕自己當年的惡行被人知道,因此露出了兇殘的面孔。
生5:問題4和5主要表明魯侍萍的矛盾心理,不敢認大兒子周萍,害怕影響兒子的名譽和前程。問題1和2主要體現(xiàn)了周樸園的虛偽和冷酷無情,沒有見到侍萍時,特別懷念;真的見到了,又十分害怕、恐懼;這兩句也是周樸園復雜性格的再現(xiàn)和矛盾心理的揭示。
師:同學們看得很仔細,也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周樸園的兩句話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虛偽和自私的性格特征和復雜矛盾的心理,這一點大家有共識;魯侍萍的三句話,其中有很多潛臺詞,也就是話中話,需要同學們結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閱歷等去認真領悟、深切把握。尤其是第4句和第5句,魯侍萍究竟是“不愿”、“不想”還是“不敢”和自己失散了三十年的大兒子相認?
生6:不愿。悔恨自己當年的輕率。
生7:不敢。害怕被拒絕。
生8:不想。大兒子是周公館的大少爺,未來周家財產的繼承人,而自己只是一個老媽子,地位懸殊,他肯定不會認自己這個丟人的窮母親的。
師:看來意見很難達成一致。不如我們來次表決,好嗎?
眾生:(大聲地)好!
師:認為“不愿”的舉手
生:7人
師:認為“不敢”的舉手
生:3人
師:認為“不想”的舉手
生:18人
師:咱們班有58位同學,現(xiàn)在只有28位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還有很多同學沒有舉過一次,還有其他意見嗎?
生9:我認為是既“不想”也“不愿”。
生10:我認為是既“不想”也“不敢”。
生11:我認為是既“不想”也“不愿”也“不敢”。
師:文學文本是開放的。對于文學作品的解讀,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能夠自圓其說,都是允許的。對同一個文本,每一個時代的理解和解釋都不會是完全相同的,都會蘊含著讀者特定的局限和偏見。因而,文本的意義只是相對的,隨著時代和歷史的發(fā)展人們會對它不斷地做出創(chuàng)造性地解釋。當然,在文本解讀過程中,讀者在充分調動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對文本進行建構的同時,也應當受解讀對象即文學文本的制約。解讀的創(chuàng)造性和文本的規(guī)定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讀者的解讀創(chuàng)造的翅膀不可任意飛躍文本所不能及的界域,否則,將導致誤讀。正如接受美學家伊瑟爾所說:“文本的規(guī)定性也嚴格制約著接受活動,以使其不至于脫離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結構,而對文本的意義作隨意的理解和解釋。”
具體到魯侍萍的第4和第5兩句話,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為一個與親生兒子失散近30年的母親,她無法掩飾自己內心的渴望與激動,非常想認兒子;作為一個歷經30年磨難的苦命女,她知道她們母子之間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她不能認;作為一個母親,她必須為兒子的前程著想,她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也不敢認自己的兒子,擔心兒子承受不了這樣的打擊,害怕兒子失去自己的幸福,我想普天下所有疼愛自己的子女的母親也都可能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力爭達到“學生自己讀懂課文,學生自己提出疑問,學生自己解決疑難”的三自教學目標,落實新課標所倡導的“民主”、“平等”、“自主”、“探究”等教學理念。事實上,一旦學生情感的閘門被打開,思想的火花被點燃,其精神世界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精彩”、“獨到”,會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更是教師的事先預設所無法想見的。但是,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文學素養(yǎng)等的不足,教師的引導、點撥也至關重要。最后,從幾個不同的視角解讀魯侍萍的心理,既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又發(fā)揮了教師教學的主體性和教學組織者、促進者的作用,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劉建設 河南省三門峽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