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飆
培養(yǎng)敏感,關注異常,是就文學作品的鑒賞而言的。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時,有許多人會有這樣的感受:好像都品出一點味道了,可要說出來,卻并不容易,于是只好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來搪塞了。其實,如果學習了一定的鑒賞方法,掌握了一定的規(guī)律,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一
首先講講“培養(yǎng)敏感”。
敏感是什么?我們講的敏感,指的是文學藝術欣賞的敏感,它是欣賞者對文學作品靈性閃爍的糾結點的敏銳捕捉,是欣賞者體驗發(fā)現(xiàn)之樂、共鳴之樂的基礎。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下面幾個例子。
【例1】
秋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本詩題為“秋思”,則必為思鄉(xiāng)懷人之作——這是敏感之一;一二句寫“見秋風”而“欲作家書”,又因想說之事太多,“意萬重”而舉筆不定,這為三句的“恐”伏筆——此乃敏感之二;“說不盡”怎么辦?捎信人臨行之前,再一次打開信封,再把還想說的話補上去,可見確實是思鄉(xiāng)心切,心意萬重,這一細節(jié)寫盡了羈旅他鄉(xiāng)的游子深厚而濃重的鄉(xiāng)思——這是敏感之三。作者捕捉到這個尋常但又極富情味的細節(jié),生動地印證了王安石對張籍詩歌風格的評價:“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004年全國高考題即以此命題,考生如具備對敘事抒情詩歌的“細節(jié)”的敏感,則此題的鑒賞可以順利破解。
【例2】
2004年全國卷現(xiàn)代文閱讀題的文本是石評梅的《痛哭和珍》。其中第2小題是:
作者在痛苦和珍時,也寫到自己。她是怎樣寫自己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該文寫到作者自己的文字有兩次,一是:
燭光照著你的遺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頭來。
另一是:
雖然我們不要求人們的同情,不過這些寒心冷骨的話,我終于不敢聽,不敢聞。自你死后,自這大屠殺閉幕后,我早已丟失了,嚇跑了,自己終于不知道究竟去了那里。
這里,我們所謂的敏感,就是,在散文藝術中,尤其是寫人的作品中,人物的刻畫必有主次之分。為了更突出主要人物或內(nèi)在精神的主要方面,作者往往采用對比襯托或側面烘托的手法。在本文中,寫“我”的膽怯、渺小,必然就是為了襯托劉和珍的偉大與勇敢。如考生對“對比襯托”的手法十分敏感,則此題也可順利破解。
那么,這種敏感如何培養(yǎng)呢?
首先,重視感性經(jīng)驗的積累。因為,豐富的感性的經(jīng)驗,是培養(yǎng)敏感乃至靈感的第一要件。任何缺乏感性積累的藝術敏感都是不存在的。必須大力倡導學生廣泛閱讀,充分積累閱讀經(jīng)驗,做到真正的“厚積”。
其次,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在新理念流行的今天,人們往往對培養(yǎng)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習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十分青睞,而對過去提倡的“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十分忌諱。例如,對漢語語法知識,對作家作品常識,對文章學知識,對音形義等基礎知識的學習,對于幫助我們順利地展開文學作品的鑒賞,進而培養(yǎng)文學鑒賞的敏感,是很有好處的。
第三,真正以“課文為例子”,從課文的學習中認識文學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獲取鑒賞的方法,即所謂“得法于課內(nèi)”。這也是使感性經(jīng)驗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更好地指導作品的閱讀和鑒賞的重要途徑。
二
“關注異常”是可以提高到文學藝術審美的高度的一個概念。它是“培養(yǎng)敏感”的升華,是“培養(yǎng)敏感”的上位概念。從數(shù)量豐富的各種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異?!北厝皇亲骷?、詩人追求的表達載體,人物言行神態(tài)、環(huán)境描寫、情節(jié)發(fā)展、情景關系等方面,尤其是細節(jié)方面的異常,往往隱藏著作者的深刻用意,也往往因此釋放出更為耀眼的藝術魅力。托爾斯泰在《什么是藝術》中論述決定藝術感染力大小的三個條件時,擺在第一位的就是“所傳達的感情有多大的獨特性”,這個“獨特性”就是我們所說的異常。試看以下例子。
【例3】
華大媽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錢,交給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變點上燈籠,吹熄燈盞,走向里屋子去了。
——魯迅《藥》
這里是小說開篇對華老栓向華大媽拿錢的一段描寫。華大媽取自己放的錢,卻要“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華老栓接過錢,是“抖抖地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這就是一個異常的舉動了。這個異常的舉動,恰恰說明這袋錢是救命錢,而且對于他們貧窮的生活來說,得之不易,要放得特別秘密;拿到錢,裝進衣袋,還必須按兩下,才穩(wěn)妥放心。
【例4】
……
周樸園:梅家的一個年輕小姐,很賢惠,也很規(guī)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來,后來,——你知道么?
魯侍萍:不敢說。
周樸園:哦。
魯侍萍:我倒認識一個年輕的姑娘姓梅的。
周樸園:哦?你說說看。
魯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賢惠,并且聽說是不大規(guī)矩的。
周樸園:也許,也許你弄錯了,不過你不妨說說看。
魯侍萍:這個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個,她手里抱著一個剛生下三天的男孩。聽人說她生前是不規(guī)矩的。
周樸園(苦痛):哦!
……
——曹禺《雷雨》
在這一段對話中,我們看到,魯侍萍在講述自己的悲慘故事時,語氣十分的平靜,好像是在說別人的事情——這就是異常。這個異常說明,痛苦的經(jīng)歷越是埋藏得深,其強度就越大,平靜的外在恰恰深藏著極不平靜的內(nèi)心波瀾。于是,這個人物剛毅、堅韌的品質(zhì)就在這種平靜中印入了讀者的心中。
【例5】
拿起一本書來,先不必研究它的內(nèi)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經(jīng)很夠我們的賞鑒了。
那眼睛看來最舒服的黃色毛邊紙,單是紙色已經(jīng)在我們的心目中引起了一種幻覺,令我們以為這書是一個逃免了時間之摧殘的遺民。他所以能幸免而來與我們相見的這段歷史的本身,就已經(jīng)是一本書,值得我們思索、感嘆,更不須提起它的內(nèi)含的真或美了。
——朱湘《書》
這段文字是2004年高考福建卷的現(xiàn)代文閱讀題采用的散文文本的開頭部分。它有何異常呢?首先,它與一般以“書”或“讀書”為題的文章的開頭不同,它的切入點是書的外形;其次,在修辭手法的運用上,“這書是一個逃免了時間之摧殘的遺民”這個比喻句別有韻味,耐人尋味。第一個異常說明,本文的主旨不在探討讀書的心得,而是另有意味——即書所蘊涵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第二個異常,把書比作是“一個逃免了時間之摧殘的遺民”說明了書,尤其是古書、舊書經(jīng)歷歲月的淘洗和磨難保存至今實在來之不易,實在值得我們備加珍惜。
【例6】
秋夜
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抒情有何異常之處?我們仔細揣摩,就可發(fā)現(xiàn),明月朗照,夜已三更,可是女詩人卻“夜久無眠”,只是“頻剪燭花”。深夜難眠,就是異常(行為異常)。再進一步推斷,為何無眠?必有心事。是何心事?透露玄機的就是那一個“涼”字?!扒铩?,乃是裝滿離愁別緒的季節(jié),秋夜風涼,襯出心境之孤寂。因此,此詩雖不著一“愁”字,卻是愁緒滿懷。
從以上四例可見,“異常”是文學作品的“生命之穴”,把握“異?!?,也就把握住了鑒賞的法門。在把握異常的基礎上,進而結合相關的語境和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進行深入的分析,則涵詠文學語言的美妙,體味文學作品的深刻,達到文學鑒賞的“妙悟”,則是指日可待的了。
當然,由于文學藝術鑒賞本身的多向性、豐富性,藝術異常的把握也并不是僵化的、唯一的,對藝術異常的把握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具備的。但是,在文學作品的學習中,我們有必要在培養(yǎng)藝術敏感的基礎上,強化對異常的敏感,從而打通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與欣賞的阻隔,建立起文學鑒賞的路徑,為文學素養(yǎng)乃至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和提升奠定基礎。
(徐飆,福建省龍巖二中)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