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愛國主義詩人,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文學大家。關于屈原的生平事跡史書多有記載,但記述他放逐后實際生活的片段只有《卜居》和《漁父》兩篇,它們是屈原生平軼事的奇妙佳作,作為屈原的作品被后人歸入《楚辭》。它們究竟是否為屈原所作,在中國文學史上一直存在著爭議,莫衷一是,古人多認為它們的作者就是屈原本人,今人多認為可能是熟悉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作品。但《卜居》中所表現(xiàn)出的迷茫與精神上的痛苦,分明是屈原慘遭迫害、報國無門的內心真實獨白,《漁父》中那堅強的信念,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德和反抗世俗的精神,就是屈原一貫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tài)度。從這些方面說,把這兩篇文章看作是屈原的作品一點也不為過?!恫肪印泛汀稘O父》同為傳世佳作,在寫作手法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采用人物對話,表達真情實感。這兩篇文章都采用了虛擬對白的文學手法,借助與作品中人物的對話表現(xiàn)詩人內心的矛盾沖突。屈原是一個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希望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能報效國家,并且一直在為這個理想奮斗。但殘酷的現(xiàn)實使他的理想徹底破滅,由于小人的讒言,他遭到了被放逐荒郊野嶺的結局。在這樣一個困厄的境地,他孤獨寂寞、滿腹憂慮,憤懣不平、有志難伸,他內心積郁了太多的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希望能有一個可以傾訴煩惱的人在自己的身邊。但茫茫江流只有他的孤身單影,無人可以傾訴,無人可以宣泄,他只好尋求另一種方式——把自己的感情訴諸于筆端。這樣,兩個虛擬的人物形象——太卜鄭詹尹和漁父便出現(xiàn)在了《卜居》和《漁父》中。通過作品中人物的對話,詩人把自己內心的困惑和人生的選擇明確地呈現(xiàn)在了眾人面前?!恫肪印肥棺x者仿佛親臨占卜的現(xiàn)場,親眼目睹了詩人發(fā)泄胸中的困懣、不平以及多年的積郁;《漁父》使讀者仿佛看到了漁父和詩人在江畔的相遇,看到了詩人枯槁的形容和憔悴的顏色,聽到了他們對人生問題的探討。短短的一篇文章,幾句簡單的人物對話,漁父的灑落超脫、全身遠害,詩人的堅守信念,寧為玉碎,兩個形象更加明顯,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更加凸顯。這種文學對白的手法比平鋪直敘的記述和抒情更形象、更生動,更能打動讀者,使讀者身臨其境,并在讀者的心中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創(chuàng)造了不同凡響的文學效果,對后世的文學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漢樂府中的《陌上?!?,唐代詩歌中崔顥的《長干曲》,杜甫的《石豪吏》,當代詩歌中的《周總理你在哪里?》等等都是用文學對白的方式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引起讀者的共鳴。
不同之處。設計問答的方式不同?!恫肪印肥嵌鄦栆淮穑稘O父》是一問一答。這樣不同的問答設計,其目的有二:一是避免寫作手法的雷同。這兩篇作品同為詩人放逐期間所作,屈原是一位很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詩人,他絕對不可能在兩部題材相類似的作品中使用同一模式,這是他藝術的高超和偉大之處。二是更有利于表達內心的矛盾和思想感情?!恫肪印分械闹鹘鞘窃娙?,太卜鄭詹尹只是一個旁襯,詩人把他安排成了一個傾聽自己肺腑之言的忠實聽眾。在《卜居》中,詩人心中滿腹疑慮:為什么自己“竭智盡忠,而蔽障于讒”,他“不知所從”,想到了去請教一個可知世界萬事的人,于是一個虛化了的“端策拂龜”的“神人”來到了讀者面前,他認真的傾聽使詩人的發(fā)問簡直到了不可收束的地步:“吾寧悃悃款款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鋤草茅乎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我是做一個忠誠勤勉、樸實忠厚的人呢?還是做一個隨處周旋、阿諛奉承的人呢?我是做一個努力工作的人呢?還是游說諸侯求取名爵呢?……”詩人憤激地謾罵那些阿諛奉承、進獻讒言、隨波逐流、茍且偷生的小人,用小人來襯托自己對祖國的勤勉忠實、對楚王的大膽直言和不媚世俗的高潔的人格,同時對楚王的不明事理和對小人的寵信深感憂慮,為什么“黃種毀棄,瓦釜雷鳴?”為什么“讒人高張,賢士無名?”用“寧”、“將”兩種句式往復盤旋,一連串對立鋪排式的發(fā)問一氣呵成,痛快淋漓地表達了自己有志難伸、迷茫困惑以及極度悲痛的思想感情。直到文章的最后,這位“神人”也沒能回答出詩人提出的問題,“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神有所不通,用君之行,行君之意,龜策實不能知此事?!边@種連續(xù)不斷的、不需他人甚至是不容他人回答的責問,其實就是一篇詩人憤怒聲討的檄文,是詩人自設的疑問,答案早已在問話中,當然不需要他人的作答了,這不能不說是詩人構思的新奇和巧妙?!稘O父》中的漁父則不同,他是詩人內心矛盾的一個組成部分,離開了他的問語,就無從表達詩人的矛盾心理。因為詩人要表現(xiàn)的是他在國家處于危急之中、個人事業(yè)處在挫折時期這樣一個困苦不堪境地中的矛盾心理,以及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終的一個抉擇。他存有兩種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是社會既然如此,我又何苦這樣執(zhí)著呢,適應它,我就不會處在危險的境地里;另一方面是我有我的人格和理想追求,我不能為一時的名利忘了這一切,我要堅守我的信念。他把這兩種矛盾化為了自己和漁父這兩個形象。詩人把漁父的出場安排在湘水之畔的不期而遇中,首先以漁父的驚呼“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于斯?”開始了雙方的對話,詩人用“濁清”和“醉醒”回答了漁父的第一個問題。漁父接著問道:“舉世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世道既然如此黑暗,又有什么清濁和曲直之分,你還不如和大家一樣折節(jié)保身吧!漁父的勸告似乎為詩人指點了迷津,但屈原的個性豈是為個人的安逸放棄自己理想追求的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詩人干脆利落地回答了漁父的第二個問題。全文用這樣一問一答的方式,否定了自己的前一種心理,堅定了后一種心理,從而表達了絕不同世俗同流合污和矢志不渝地堅守節(jié)操的堅強決心,從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處世原則。
此外,在寫作手法上,《卜居》采用了回環(huán)復沓、鋪排直陳和中間用韻的方式,是對騷體詩的一大突破;《漁父》主要以散句為主,但在對話中既有對仗這一韻文的手法,還雜入了《楚辭》的文體特點,篇幅雖短,卻兼?zhèn)浔婓w。
(伍海霞,新疆庫爾勒巴音郭楞職業(yè)技術學院)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