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合唱協(xié)會和廣東省中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山杯”全國合唱指揮大賽于2006年4月10日至15日在廣東省中山市成功舉行。
基本技能成重要賽程
參加大賽的有來自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的40多名職業(yè)、非職業(yè)指揮。他們中有的來自專業(yè)院團,有的是院校學生,還有多年來為我國基層群眾合唱活動做出貢獻的音樂教師和文化館、青少年宮、工會等單位的干部,經各地合唱協(xié)會初賽后進入在中山進行的復賽和決賽,年齡全部在45歲以下。
決賽分A、B組,內容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于難度上的差異。第一項是筆試,根據所播放音樂答出作品名稱,指出演唱者的錯誤;根據評委所彈的和聲確定和聲屬性;視唱練耳。主考評委稱,這次所出題目考慮到參賽選手水平,是作為一名合唱指揮所要具備的最基本的技能要求。但這第一步就表現出了參賽選手之間較大的差距。音樂院校的學生和進行過這方面專業(yè)訓練的選手表現出了明顯的優(yōu)勢,也反映出業(yè)余指揮在基本素質上所普遍存在的不足,大大影響了他們進入決賽的步伐。在第二項比賽對雙鋼琴的指揮中,曾指揮過多個合唱團的選手往往對作品的詮釋較深刻,表現出他們在實踐經驗和人生閱歷方面的優(yōu)勢,而“院校派”則往往以指揮的規(guī)范、準確勝出一籌。
激勵前進的動力
中國合唱協(xié)會理事長田玉斌在總結首屆全國合唱指揮大賽時說,既是比賽,就是殘酷的,但更重要的是大賽讓從事合唱指揮的朋友們更多地了解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賽后,很多選手把這種殘酷當成激勵,成為加快提高自己合唱指揮水平的動力。廣州大學城建學院藝術團指導教師左靜年僅23歲,她說,與自己學指揮的師姐一起參加大賽,不僅學習了她們的長處,而且從更多的獲獎者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不僅有知識,更有對合唱藝術孜孜以求的精神。在參賽選手中有一位已近不惑之年的熟面孔,他是多次在全國合唱比賽中指揮團隊獲獎的湖北省教育學院藝術系的陳順橋。雖未能進入決賽,但陳順橋仍用一切機會觀看其他選手參賽,并錄下他們的指揮資料。談起未能獲獎,他平和地說,自己前來參賽就有這個思想準備。對于第一輪的筆試口試內容,多年來已經生疏,但這確實是作為合唱指揮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作為一名指揮要具備全面的綜合素質,回去后要好好補上這一課。斯琴是內蒙古歌舞劇院青年合唱團的助理指揮,她來自馬背上的民族,生長在大草原。這次來中山參加合唱協(xié)會的首屆合唱指揮比賽,斯琴看到了許多同行的優(yōu)秀表現,也聽到了老師、專家們對參賽選手們的指導,她說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確了努力方向,知道了怎樣努力才能做一名好的合唱指揮。她說,將在中國合唱協(xié)會這個大家庭里不斷學習,成為一名合格的合唱指揮,為草原人民爭光。
難得的面對面交流
合唱界資深音樂家、合唱指揮家王樹人、蕭白、吳靈芬、徐瑞祺、王秀峰、李西林、桑葉松、高奉仁、張以達、左文龍、朱有臻和臺灣省指揮家杜黑組成評委會,中國合唱協(xié)會理事長田玉斌、常務副理事長李培智擔任監(jiān)委。他們以嚴謹、認真、公正的工作,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大賽期間,指揮們與參賽選手面對面的交流,表現出老一輩指揮家對年輕一代合唱指揮人才的深愛與期望,也為選手們追求合唱藝術,努力學習提高的精神所感動。選手們紛紛就自己存在的問題和關心的問題,與各位評委展開了車輪戰(zhàn)。他們說,與這么多指揮家在一起交流學習,機會太難得了。
年輕一代肩負著希望
在獲獎選手中,武漢音樂學院的段軼柯是引人注目的佼佼者。他以B組總成績最高分而與另一位選手同列B組第一名。29歲的北京聯合大學教師金野在一等獎空缺的情況下,以A組最高分獨奪二等獎。
兩位年輕人在第一輪的筆試和口試中,就以出眾的表現吸引了評委。在接下來的指揮雙鋼琴比賽中,段軼柯對《希伯萊奴隸》這首合唱曲的深刻理解,仿佛超出了他那略顯幼稚的面龐,生動而準確的指揮肢體語言打動著所有在場的人。金野在對作品的理解和處理上也凸顯出其基本功的扎實和作為一名合唱指揮所具有的激情。
段軼柯的才華得到了評委們的肯定。來自臺灣的指揮家杜黑當即決定提供一切相關費用請他赴臺進修深造,顯示出老指揮家對中國合唱事業(yè)發(fā)展的一片誠心。
通過此次首屆全國合唱指揮大賽,涌現出一批年輕、優(yōu)秀的合唱指揮,A組有3人分獲二、三等獎,B組有12人分獲一、二、三等獎。
在4月15日的頒獎晚會上,獲獎者指揮中國音樂學院合唱團演唱了參賽歌曲,得到了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評委、老指揮家們期待他們?yōu)槲覈铣聵I(yè)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葛運溥:《合唱藝術》編輯、記者(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