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蘭
西晉初,荊州刺史胡質(zhì)父子以清廉聞名天下,有一次,晉武帝召見胡威談?wù)撨吔聲r,談到了他們父子的清廉。武帝問胡威:“你的清廉與你父親的清廉相比,哪一個更高?”胡威回答:“我比不上我的父親?!蔽涞蹎枮槭裁?,他說:“我父親清廉唯恐別人知道,我清廉唯恐別人不知道,所以我遠遠不如我父親?!?/p>
恐人知,恐人不知,這二者高下之分在什么地方呢?我認為就在一個“名”字上。“恐人不知”雖講求清廉,不圖個人利益,但其目的在追求一個“名”,而“恐人知”則是什么也不看重,純粹是在淡泊名利。
名者,譽也;利者,祿也。功名利祿,歷來是中國文人士子追求不舍的美夢,從西周時渭水邊垂釣的姜子牙,到清朝富可敵國的和珅,功名利祿的美夢,穿插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不斷浮現(xiàn)。
一句“恐人不知”,道出了古代多少清廉之士的心態(tài)。中國人是很有趣的,如果在名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絕大多數(shù)是選擇名而不要利的——并非是真心不要,只是在價值的天平上衡量了一番之后才不得不放棄。像陶淵明,他可以什么都沒有,但不可以沒有名聲。難道真的是純粹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嗎?是不是嫌五斗米太少了呢?如果他做的是宰相,他會不會還那樣毅然決然地“歸去來兮”呢?答案不得而知,但聰明的讀者可以從下面的細節(jié)中找出線索:陶淵明歸隱后,他的一位朋友的兒子送信到他家。他看到人家孩子穿金戴銀、舉止優(yōu)雅,而自己兒子卻蓬頭垢面,臉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他的妻子對他說,既然當(dāng)初你已決定離開官場,那么我們的兒子注定會是這樣,你為什么還要羞愧呢?不知大家看了這個故事后,心里會怎么想?
北宋的李若水,堅貞不屈,壯烈殉國,以前的語文老師讓我們寫文章“假如我是李若水”,我們盡情地鋪陳,提出了若干條建議,設(shè)想了若干種結(jié)局,其實李若水沒有別的選擇。我想,即使換成別人,比如宗澤,或者岳飛帳下的任何一員大將,都會這么做的。
當(dāng)岳飛即將“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時,一連十二道金牌將他召回。背后針刺的四個大字依然隱隱作痛。聰明的岳母,仿佛知道幾十年后的事情,一針一針地刺下去,刺去了岳飛所有的桀傲不馴。背叛君主,就是大逆不道,就是不忠不孝,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他岳飛敢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皇上的話就是圣旨,他說什么,你都要服從,不管他說得對還是不對。岳飛最終倒在了“忠君”之名的旗下,在功名的追求上,不得不吟出“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感嘆。
在名利的選擇上,我想最后悔的人應(yīng)該是秦檜。他是當(dāng)時的新科狀元,被派去金國議和遭扣。他在山林里打柴,直到有一天兀術(shù)打獵遇到王氏。我想秦檜的本意僅僅是為了生存,他可以丟掉所有生前身后的名聲,我不知道面對死亡和遺臭萬年我會選擇什么,但秦檜選擇了后者。一千年了,棲霞嶺下秦檜的鐵像依然跪在岳飛的墓前,不斷懺悔。如果秦檜知道這樣的結(jié)局,他當(dāng)初寧愿選擇去死。死得越慘烈,人們對他就越尊敬,越懷念。
《紅樓夢》寫了形形色色的夢,其中有一個“太虛幻境”,警幻仙姑的那些冊子上都暗示了大觀園中那些女子的最終命運。無論薛寶釵多么會用心計,有多好的口碑甚至如愿地做了寶二奶奶,最終也只落得“金簪雪里埋”的結(jié)局。所有曾經(jīng)的心計與時間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功成名就又怎樣?她如果知道是這樣的結(jié)局的話,當(dāng)初就不要和林黛玉爭個死去活來了。
還是那個在邯鄲道上做了黃粱一夢的癡人說得好:
炊米未熟二十年,
寶貴榮華一瞬間。
功名利祿成泡影,
黃粱美夢堪笑談。
——選自江蘇射陽中學(xué)《未名》社刊;導(dǎo)師:倪同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