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講授、注重對結果的記憶,而忽視了意義的真正獲得,扼殺了人的獨立思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教育領域中越來越多地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學校計算機校園網絡建設、多媒體課件應用越來越為基層學校與教師所重視,大家試圖通過新技術的應用改變不盡如人意的教學現狀。但是如何更有效地運用教育新技術充分發(fā)展學習者潛能,更有效地服務于素質教育,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切實探索。計算機應用于課堂教學,豐富了我們的教學手段。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現有的一些多媒體課件由于其本身制作技術等方面的局限,存在著交互性不強,學生參與性不足等問題;計算機還只是教師講授的輔助工具,還沒有真正成為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知識的認知工具。
網絡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大量的知識信息以超文本鏈接方式組織在一起,網絡技術的特質要求學習者具備充足的學習動力,要求學習者主動行為。無論從學習素材的角度,還是學習者主體性的發(fā)展,基于網絡應用的學習適合于學生進行“自主發(fā)現、自主探索”式的學習,為學生發(fā)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
所謂網絡學習環(huán)境是指:計算機設備通過電話線路(或其他線路)經由網絡連接到世界各地的學習資源;學習者通過這些設備查詢有關資料、與其他人士進行交流。這樣的環(huán)境可以是單獨的一臺接入網絡的計算機,也可以是配置齊全、局域與廣域環(huán)境融合的局域網。
知識是能力發(fā)展的素材,人與知識素材的積極互動是能力發(fā)展的前提。知識的掌握并不是學習的唯一與最終的目的,因為世界無比豐富多彩,我們無法窮盡知識的海洋;世界不斷地發(fā)展著,我們無法預先了解未來的生活,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隨時獲取改進我們生活所必須的知識。知識的掌握的確重要,但能力的發(fā)展更為重要。
感知是認識的第一步,豐富的感性認識是深化我們對客觀事物理性認識的基礎之一。對同一主題領域素材寬泛的閱讀,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從思維發(fā)展的過程來看,意義建構的過程也是思維發(fā)展過程的一部分。
紙質媒體的誕生對人類發(fā)展而言是一個突破,以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第四媒體的形成,對加速我們認識周圍的世界以及我們自身來說是一個飛躍。網絡技術具有便捷的檢索功能,可以進行快速的分類檢索和關鍵詞檢索,有助于我們高效收集、利用信息;而傳統的紙質媒體在大量資料的檢索篩選方面,遠不如第四媒體迅捷便利。面對大量的原始材料,必須通過歸類整理、抽提內核才能真正獲取所需要的意義。在這樣的過程中,存在著發(fā)展收集整理、分析加工、援證推理等信息處理能力的可能性。
而我們就語文閱讀教學某一閱讀素材相關的某一主題,搜尋更多的閱讀材料加以整理與閱讀,從而對該素材描述的事件所處的大背景,或者某個特定的視角形成自己的認識,進而加深課堂閱讀素材的理解,這便是我們所說的拓展閱讀。閱讀的目的在于獲得意義,而意義的獲得有賴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將某一閱讀對象還原到當時具體的自然或社會情景中,有助于學生較為深入而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
“大語文教育”觀念下的語文教育,要求師生從語文知識的微觀教學中解脫出來,升華為語文能力、思維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它認為要在學好教材的基礎上,把教學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空間,讓學生把學習之根扎在廣袤的人發(fā)展需要的土地上。
一般能力的發(fā)展離不開具體策略的獲得,閱讀理解的過程我們可以看作為一個信息加工過程,經過信息的收集、信息的整理歸類、信息資料的解釋、規(guī)則原理的再運用。據此我們設計一個這樣的學習流程:
1.明確方向,提出建議
明確學生拓展閱讀的內容、方向,就活動本身提出教師的指導性意見。在處理方法上,教師可采用多種方式,或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或其他手法,激發(fā)學生的動機,喚醒對相關經驗、表象的意識。如在《富春江上》的拓展閱讀中,教師事先在網上沖浪,了解網上作者的資料,并下載與富春江相關的內容,做成一張網頁作為學習導引。課堂上通過演示,幫助學生了解進一步信息收集的大方向,通過寬泛信息收集與初步的加工,幫助各學習小組明確進一步的學習視角與主題,這個主題選擇源自學習者的特定興趣與感受,源自學習者的內心。
2.主題搜索,制作卡片
在此基礎之上,學生通過網絡或書刊、報紙、雜志集中搜集某一主題的相關資料。在搜集的過程中,隨時制作電子讀書卡片或紙質卡片記錄素材,將相關文字、插圖有機結合。這是信息的初步篩選、收集過程。這一過程的展開可以貫穿學習者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等不同的時段與活動類型。
3.歸納整理,閱讀理解
面對大量的信息資源,引導學生將各自搜集的資料加以歸類,在歸納整理的過程中 ,發(fā)展學生整理、歸類信息的一般能力;在抽提素材本質屬性的過程,提供了發(fā)展學習者抽象、邏輯推理等能力的可能。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根據學習者的不同反映,隨機創(chuàng)設情景,具體幫助學生發(fā)展上述一般能力。通過對各類素材本質屬性的抽提,幫助學習者把握各類信息內容的要素,從而較為深入地理解拓展原閱讀范文所包含的意義。這一過程是信息的具體加工過程。
4.展示觀點,深入認識
對同一事物進行不同視角的審視對較為整體地理解該事物具有特定價值,但是不能取代整體認識本身;通過對從不同視角得到看法的有機整合能夠幫助我們更為深入地認識事物的某一方面,從而較為全面把握該事物。課堂活動過程中,學習者展示各自的認識與看法,通過不同視角觀點之間的相互砥礪與補充,完善、加深并拓展對閱讀主題的認識。這一階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階段。在目前的實踐探索中,學生尚未在相互觀點的交鋒砥礪方面有進一步的發(fā)展,這需要我們在后續(xù)的實踐探索中作進一步的研究。
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語文拓展學習,計算機像筆、紙、書本一樣,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工具。 整個學習過程突破了狹小的教室空間與短暫的課堂時間局限。面對這種突破與學習方式的變化,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會產生某種類型不適應。傳統教學活動中教師為中心,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權威”者的角色出現,學生較為被動地“吸收”。在語文拓展閱讀新方法的實踐過程中,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的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如何有效激發(fā)已習慣于標準答案、習慣于接受教師精心傳授的學生進行主動學習,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探索的課題。
與此同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由場上的“主演”轉變?yōu)閳鰞韧獾摹拜o導”。事先準備工作、現場組織工作的數量與難度都大大增加了:對教師的課堂組織應變能力,學習困難的即時診斷、能力發(fā)展水平即時估價能力,知識的準備水平,角色轉換的心理準備等等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敢于否定自己,不斷學習以拓展知識面,深化對各類知識以及知識整體的理解……
采用新技術本身不一定導致學習者能力的發(fā)展,只有運用非常具體的輔導,幫助學習者掌握一些學習的策略,在真實或類真實的實踐活動中,經過學習者主動建構,才能最終形成能力。這要求教師對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信息加工的一般過程有一定認識與把握;要求教師在創(chuàng)設學習活動情境時,注意設計一般能力發(fā)展的輔導對策;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落實能力發(fā)展措施。這對教師又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
(王華嶺 江蘇省海安縣服裝職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