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鑒賞古代詩歌,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這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內(nèi)容。近幾年高考試題中,古詩鑒賞是普遍受到好評的題點。高考題型也由過去單純的客觀選擇題而變?yōu)橹饔^問答題。由于沒有了以往客觀題型選擇肢的提示,這就對考生獨立理解詩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鑒賞、評價還需要自己找角度,需要自己表述見解,這顯然比給出結論,只需判斷的要求高出一籌。因此,語文復習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讀詩意的能力和鑒賞評價的主觀表述能力。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鑒賞古代詩詞呢?我認為關鍵在于一個“情”字,緣“情”去鑒賞詩詞的形象、意境、語言結構、主旨哲理,以便切中要害,析深解透。具體來說,可從如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借助創(chuàng)作背景,探求準創(chuàng)作動機,把握詩人的內(nèi)在情感。
古人云:詩言志,詞緣情。這說明情感是詩人創(chuàng)作意識萌動的初衷。詩是詩人情感釋放宣泄的方式,是詩人情感積聚噴涌而發(fā)的產(chǎn)物。一個人只有親身體驗了一種強烈的感情,才會想到要訴諸文字,欲吐之而后快,以期讓讀者分享并產(chǎn)生共鳴??梢院敛豢鋸埖卣f,情感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礎,因而初探詩人創(chuàng)作前產(chǎn)生的這重情感和創(chuàng)作動機等于找到一把解讀詩作內(nèi)涵的鑰匙。另外,由于詩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內(nèi)在感情往往得之于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包括作者的心情、經(jīng)歷、志向、抱負乃至愛憎、階級等等。因此,鑒賞古詩時首先要重視有關寫作背景的介紹,從而懂得詩人的創(chuàng)作動機是什么,詩人有一種什么樣的強烈感情要表達。例如,當我們賞析北宋詩人蘇舜欽的《夏意》:“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比婎}為“夏意”,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石榴開遍”、“樹陰滿地”“微風拂面”的優(yōu)美清涼的意境,如果不首先了解作者此時正被削籍為民,在蘇州滄浪亭隱居不仕的處境,我們就無法理解作者力求借景來排遣痛苦,力求寵辱皆忘的情懷。
值得注意的是,詩詞鑒賞題目有時并無明確的背景交代。這時我們就要聯(lián)系教材,回顧我們在課文中所了解到的有關這位詩人的生平、身世、經(jīng)歷和主要思想的介紹,以便把握詩人此時的創(chuàng)作激情和動機。例如欣賞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全詩著力渲染一種愁慘而凄厲的濃愁。表面看似乎僅限于個人的閨情閑怨,但如果我們了解李清照的身世和遭遇,知道她在遭受靖康之難后又連遭丈夫病死,輾轉(zhuǎn)流浪,國破家亡的悲慘遭遇,我們就會深深明白此詩絕不僅僅局限于個人的遭遇和心緒,它于個人慘況中蘊含著“深刻的時代意義和社會根源”。了解了這一層,詩詞的主旨也就不言自明了。
二、解詩詞語言,琢磨出詩中形象,領會景物所含摯情。
了解了詩人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情感,接下來就看詩人用什么方式表達這種情感。詩歌創(chuàng)作講求含蓄、凝練,因而詩人常常借助外物來抒情言志,如吟詠松、竹、梅、蘭,以示品行高潔,描寫秋風秋雨,以示心情抑郁;明月千里必寄相思之情,大雁南歸必道天涯孤旅;山水田園詩人南山采菊,把酒桑麻,以示逍遙自在,閑適自足;邊塞詩人鐵馬金戈,醉臥沙場,以示堅強豪邁,立志報國。具體到個人,屈原志行高潔,常配香草美人;李白懷才不遇,但見蜀道難行;杜甫憂國憂民,滿眼路上餒骨;東坡心性豪邁,且吟“大江東去”。凡此種種,莫不以物傳情,形象地表達出詩人或喜或悲的心境,或雅或俗的志趣,或濃或淡的感情。閱讀時抓住這些物象的特征、內(nèi)蘊,便能由表及內(nèi),深諳詩人感情,理解作品主旨。
以2002年全國高考詩歌鑒賞題為例。要求學生鑒賞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痹囶}要求解析“折柳”的寓意?!罢哿北臼翘茣r漢人送客到霸橋折柳贈別的習慣,因此后世就習慣用“折柳”來作為贈別之詞。而此處“折柳”是一支曲子,即“折楊柳”的簡稱。本詩描寫的是:春宵人靜之時,作者忽然聽到了一陣悠揚的笛聲,仔細一聽,這笛聲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時正是折柳的季節(jié)了,春風已到,而自己卻還漂泊在外,油然而生思鄉(xiāng)之情。由此可見,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由聽到“折柳”曲引起,也由“折柳”這個具體物象表達,所以它在詩中的地位至關重要。詩歌鑒賞就是這樣,必須通過作者筆下的具體物象去領略詩人的情感傾向,進而把握全詩的思想內(nèi)容。
三、抓住詩歌結構,剖析好詩歌畫面,把握作者的感情變化。
詩歌語言的高度凝練和富于聯(lián)想的特征使它在內(nèi)容和結構上往往會出現(xiàn)較大的跳躍性,因而理清詩歌線索非常重要,而詩歌常常是以詩人感情發(fā)展的脈絡來貫穿全篇的,所以,分析詩詞結構、剖析詩詞畫面,必能把握詩人感情發(fā)展的線索。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寫懷念古代英雄孫權和劉裕,這是切合題目的,可是下闋忽然寫到元嘉年間劉義隆北伐失敗,四十年揚州路遍地烽火,佛貍祠一片神鴉社鼓,廉頗老了尚能飯否等四件互不關聯(lián)的事,使人難以捉摸。要弄清作者的感情發(fā)展線索,必須聯(lián)系作者當時的境遇和報國情懷。辛棄疾二十二歲抗金救國,歸依南宋王朝,后卻被解除武裝,報國無門。當他被重新起用后,他一面渴望抗敵救國,一面又擔心韓佗胄輕敵冒進,重蹈劉義隆“倉皇北顧”的覆轍,重演“烽火揚州路”的悲劇。寫佛貍祠下神鴉社鼓,是暗示金人在長江北岸的統(tǒng)治已鞏固,如再不力圖收復,后果將不堪設想。結尾寫“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正是自己雖有雄才大略卻不被重用的慨嘆。象這樣依據(jù)詞中結構和畫面,逐步理清作者的感情發(fā)展線索,我們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作者那種渴望收復失地,又擔心輕敵冒進鑄成大錯的復雜感情。詩歌的藝術構思往往通過畫面的組合來表達感情,這些畫面跳躍著詩人感情的脈搏,把握住詩人的感情變化,也就抓住了詩詞的線索,畫面結構藝術也就容易領悟了。
再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彼木湓姼鞒僧嬅?,一句一景,結構整齊對稱,表面看各不相涉,因此有人說這是“斷錦裂繒”。果真如此嗎?不了解杜甫此時的心情,就難得領悟此詩構思的藝術。認真思索一下,這里不能把眼光緊盯著景物之間的聯(lián)系,不能僅從邏輯關系方面去推理,而要根據(jù)畫面的跳躍,體會到杜甫此時對春光的萬分喜悅,對遠游東吳非常向往的由衷之情。情之所至,物之相連,也就是說,構思之妙僅在于一情而已。
總之,情感是詩的生命,是詩的源泉。賞析古代詩歌,也就是看詩人把他一種怎樣的感情用怎樣的方法和手段表現(xiàn)出來。
(方智育,湖南岳陽縣四中)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