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秋凌
人類未來將進化成什么樣?英國生物學家道金斯認為提前對人類未來發(fā)展進行預測是一種輕率的行為。因為現(xiàn)在科學家甚至連人類未來1000年怎樣適應環(huán)境變化都無法準確預測,更別提上百萬年了。但有人不這么認為。美國華盛頓大學古生物學家彼得·沃特在《未來進化》一書中推斷,人類至少還能再存在5億年。根據(jù)進化理論和目前人類發(fā)展趨勢,科學家給出了人類未來發(fā)展的5種道路。
單一人
美國杜克大學生物多樣性專家斯圖亞特·皮姆指出,人類非但不再分化,反而一直在“聚合”。他說:“人類目前擁有6500種語言。如果到了下幾代,很有可能只剩下600種?!?/p>
百萬年后,高度全球化的后果可能是不同人種均被同化,不同膚色融合到一起,種族特征逐漸消失。進化為“單一人”會實現(xiàn)所謂“世界大同”。但是,像所有單一物種一樣,單一人種也更容易受到傳染性疾病的威脅,因為基因的可變性能夠在一些病毒來襲時保護基因多樣化的物種不受大規(guī)模的傷害。
幸存人
如果不同人群被長期分隔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種族就會自然產生。比如,如果全球遭受致命生化恐怖襲擊,對該生化病毒具有抵抗力的人將存活下來并在被污染的環(huán)境下繁衍具有免疫力的后代。而那些沒有免疫力但在庇護所求生的人就在被隔離的區(qū)域形成自己的種族。
但是如果災難不期而至,人類還能幸存嗎?從大洪水、瘟疫、核戰(zhàn)爭到小行星撞擊地球,這些災難有可能一夜之間將人類文明完全摧毀,使得劫后余生的人們走上他們自己的進化道路。正如進化理論所稱,即使人類出現(xiàn)種族分化,最后也會有一個種族完全取代或同化其競爭者。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尼安德特人的滅亡。很多古生物學家認為:雖然尼安德特人在體格上比我們的祖先智人健壯得多,卻由于智力上的劣勢,最終被能制造高級武器的智人取代。
基因人
社會評論家約耳·加羅認為,基因技術目前發(fā)展迅速,塑造“基因人”也代表著人類進化的新類型。這種基因進化要比生物進化、甚至是文化進化來得更加迅猛。生物進化用了數(shù)百萬年,那么基因進化成一個新的人種又需要多長時間呢?加羅的答案是20年。
布朗大學肯·米勒教授指出,科學家對疾病的遺傳根源了解越來越多。可以想見,一旦科學家找到衰老和疾病的基因特征,那么我們到了百歲仍能保持最佳狀態(tài)。如果有人達到這樣的狀態(tài),那么他很可能就會尋找將這些基因傳到自己后代的方法,這最終將導致新人種的產生。目前,基因療法只能在個人身上奏效。如果想令“基因人”具有遺傳性,科學家將面臨倫理道德問題。并且,由于基因技術的不確定性,還可能帶來無法預料的后果。
半機械人
隨著自動化技術的發(fā)展,一些專家開始擔心人工智能可能會超過智人天生的聰明才智。
未來,技術的發(fā)展允許科學家在人類大腦內植入智能芯片,讓我們更加聰明。但問題是,在身體中加入了智能機器后,人類作為一個自然物種還會存在嗎?有科學家推測,真正具有智能的機器人很可能在2030年前誕生。當機器人進化到完全超出人類的層面時,他們會成為新一代的地球主宰嗎?
太空人
如果人類的壽命足夠長,那么為了生存,我們只能向其他星球擴張,從而形成新的人種。想到達遙遠的星球,科學家就必須建造大型太空飛船。低重力狀態(tài)下人類的四肢無需像在地球般發(fā)達,人類的毛發(fā)也不再有用。
科學家還提出了其他幾種方案。“搜尋地外文明”研究所的科學家塞思·索斯塔克說,最終的方法是將制造人的指令、而不是把人類本身送到目的地。機器人在某個行星上建設了基地之后,利用收到的人類指令制造出新的人類。
(摘自《環(huán)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