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謙
陰霾的天底下,東歐平原上吹來的瑟瑟寒風卷動著滿地蕭黃的落葉,卷起雪珠,伴著喑啞、凄冷的松濤聲在蒼茫的大地上彌散。里爾克,身心俱疲,猶如一個朝圣者走在卡布里島上那條沒有盡頭的土路上,尋找著靈魂的棲身之所:
“誰能告訴我
我的生活去往何處?
我是在風暴中遨游,
是池塘里的水波,
還是那蒼白如灰
在春寒中戰(zhàn)栗的樺樹?”
魏育青說:“里爾克最本原、最重要的體驗是在喧囂塵世的孤獨感?!彼J為寂寞是美的,他無比地熱愛寂寞。于是他在那著名的《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中暢然寫道:“親愛的先生,你要熱愛你的寂寞啊?!彼q如一個純粹的東方作家,細膩而極富陰柔,神遇而不以目視,完全憑借那來自“孤獨的內心世界”的靈感和氣脈來行文走筆。當他遠離塵世,獨自一人守望著內心的“孤獨”,他的“曠遠已經在星空下開得很大”——守望“寂寞”,守望“孤獨”,守望著那真正不容動搖的自尊,守望著生命質地的內向與溫柔,守望著那“善良而引發(fā)的感慨和自豪”——他那既不可替代又極易毀滅的獨特的孤獨感使他堅定著自己的存在,而這種存在卻包含著某種精神上、信仰上更寬慰的力量。
他是一個孤獨感的衛(wèi)士,一個將孤獨寂寞奉若神明的人。
他的一生被“恐懼”所包圍,是“世界上最柔弱、精神最充溢的人。形形色色奇異的恐懼和精神的奧秘使他遭遇了比誰都多的打擊”。然而,他并沒有在恐懼中迷失方向,他用自己的成就平衡了命運的不安與不公。
這個離鄉(xiāng)背井的人,用自己的生命探詢著理想的真諦。他尋訪著大地,在寂寥的荒原中品察著詩歌的痕跡。在他的執(zhí)著面前,即使那種始終迫使一切反抗力量甘拜下風的奴役和苦難都不曾使他的精神滅亡。他的一生都在旅行——不,那是一種探詢——不住地尋找著“真正的故鄉(xiāng)”,因為他“只有在第二故鄉(xiāng)(即他所謂的“真正的故鄉(xiāng)”)里才能檢驗自己性格的強度和載力”。他在西伯利亞、亞平寧、西歐平原、撒哈拉沙漠、阿爾卑斯山、斯堪的那維亞半島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真是一個不屈的流浪的生命,那永不倦怠的追逐與奔波永遠不會因空氣中襲來的恐懼而感到絕望和無告,那遠行者的思維永遠向著宇宙的遠方升華,令我無法企及。
談到“第二故鄉(xiāng)”,不得不提到俄國與列夫·托爾斯泰。對于托爾斯泰,“沒有人一個人敢用輕蔑的口吻談論他,沒有一個當代作家不去仰視他”。那令人不敢想象和追逐的偉大源于他永遠堅持著從腳踏的土地上發(fā)現永恒的詩意,從內心感性生活的最深處汲取生命的精華?;蛟S就是由于托爾斯泰的存在,使里爾克毅然地把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的基元放在了西伯利亞那廣袤的大地上。他曾在一封書信中表達了自己對托爾斯泰本質力量的敬畏:
“在這位耄耋老人面前,你即使不愿意受制于他父親般的威勢也總感到自己像兒子一樣。雙眸炯炯有神地端詳著來客,在不知不覺中賜來不可言傳的福祉?!?/p>
魏育青在霍爾特胡森寫的《里爾克》的譯者序中寫道:“他一以貫之的是:生、死和存在?!?/p>
他的生命中,永遠存在著一個鐘情于“內心世界”的靈魂。他的詩歌不是經過所談的事物,從他們的表象遠去,而是透過內幕抵達他們的內心。他愿用詩意的語言贊美內心,神 般的將自己的福祉播撒在世界的每個角落,強烈地追求著與更廣闊、更古老的民族達成內心的默契。臧棣在編譯《里爾克詩選》時曾說:“把中國詩人對里爾克的精神氣質的深刻理解,以及這一理解所喚醒的蘊藏在他們自身中的相同的精神氣質,稱之為心靈上的默契是恰當的,因為在里爾克的影響中,不僅有對他的詩歌藝術的崇敬和欽佩,不僅有對他的詩歌觀念的推崇和認同,而且更具有對他的詩歌精神的領悟和信任。”
貝恩曾說:“他是一眼偉大詩歌的清泉。”
當我讀到《旗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的愛和死之歌》時,那優(yōu)美的節(jié)奏和鏗鏘的音韻著實震撼了我的心魄。這部抒情性極強的散文詩集使“生命”成為舊世紀的終結,卻愈發(fā)地被新世紀多愁善感的人們所青睞與贊美。盡管他曾跟在海涅的身后亦步亦趨,但他那沖鋒式的探索精神最終沖破了主題與文體的束縛。從這首詩中足以看出他的語言漸臻成熟,他的想像力也開始綻放光芒。他在對生命以及藝術家那絕對自由的情感世界的深沉而熱情的關注中,體驗著人類感受力最大的成就和最大的痛苦,“他不斷地被迫去品嘗虛空、向人際關系中徹底的一籌莫展狀況復歸的滋味”。
“呼喚:旗手!
狂亂的馬,祈禱,號叫,
咒罵:旗手!
鐵碰鐵,命令和信號;
沉默:旗手!
再來一下:旗手!
放出怒馬去?!?/p>
——《旗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的愛和死之歌》
“純粹的詩!純粹的詩!”——就是這種罕見之至的純粹性使這部散文詩具有某種生命中情感的解放和想象的華麗。
在他那博大的胸懷中,“死亡”竟也成了被尋訪的對象。生與死的平衡,生與死“和諧的整體”都曾是他渴念和追求的。他不僅把對死亡的理解融入了語言,而且把“死亡”與他的完美的“內心世界”結合得是那么妥帖、融洽:
“哦,難道我胸中有片片小林?
沒有風拂,沒有寧靜
那屏氣息聲,春天般的寧靜?
……
倘若外面沒有遠道而來的現象,
死亡,如在未定之見之中,
在我體內欣喜若狂?!?/p>
——《林中池塘更柔和、更內向》
里爾克說:“死者是真正的存在者,死亡無疑是惟一的空前的存在,而我們短暫的一生只不過是這存在的某種例外罷了。”——多么要命的理解??!然而,在我看來,他對死亡(或死者)的定義是最奇特的,也是最令人瘋狂和著迷的——而這些略含偏激的詞語并不能包含它真正的精髓——它是那么恰當,一語破的。
《獻給奧爾普斯的十四行詩》和《杜依諾哀歌》里,他以一種綿長的抒情式的口吻顯現了他的特有的生命態(tài)度,那些詩歌形象在他儒雅的詞語下是那么精美、奇特。倘若讓我從這兩部長詩中選擇我最鐘愛的,我或許會選《杜依諾哀歌》,因為它竟如此輕易地沖破了生與死的界限,沖破了經驗與非經驗的狹隘;它在生命的存在與死亡的降臨間覓到了幸福的痕跡;它充溢著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造上唯美而成熟的氣息……
“他孤單地攀登原若之山,
而他的步伐還不能從無聲的宿命中踩出音響,
可是,如果無限的死者在我們心中喚醒一項比喻,
看啊,他們多半指點懸垂著落了葉的
榛樹的花序,或者意指
早春里下在暗黑的大地的雨水。
——而我們,思念著引升的
幸福,就會覺察到
幾乎令我們吃驚,
當幸福的形影飄落?!?/p>
——自《杜依諾哀歌》之十
里爾克,一個偉大的詩人。
蒲洲文學社
山東省北鎮(zhèn)中學蒲洲文學社創(chuàng)辦于2002年11月,現有社員198人。文學社堅持“培養(yǎng)文學素質、促進語文教學”的辦社宗旨,積極開展各項文學活動,定期出版《窗外》社報和《蒲風》社刊,以其開放、鮮明的旗幟迅速地成為省重點名校內的一朵奇葩。建社半年來,社員在多家報刊發(fā)表作品近30篇,有十余名社員參加第九屆圣陶杯中學生作文大賽并分獲一、二、三等獎。被《美文》雜志社定為“美文核心文學社”。
(指導老師高興華楊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