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民望
在前往民勤的路上,非常顯眼的林帶,以它高大,威武的姿態(tài),整齊地切割了這片廣闊的綠洲,在它的呵護下,小麥、玉米相間的帶田,正在茁壯成長;民勤特有的蜜瓜、籽瓜的秧苗,盡情地舒展著。正在修建拓寬的民武公路旁,是一條筆直的水渠,從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流出的生命之水,與我們的汽車一起奔馳在綠洲之上。
一路上并不多說話的縣委書記告訴我:“民勤是一個貧困縣,我們歷來都是少說多做。這次請你來,不是宣傳我們自己,而是向你推薦一位治沙愚公,他就是石述柱老人?!?/p>
沙窩子里熬出的“石爺”
與石爺一見面,他就拉著我說:“我們到沙窩子去看看?!?/p>
石爺?shù)募以陔x縣城不遠的薛百鄉(xiāng)宋和村。在前往他當年帶領鄉(xiāng)親們治沙造林的沙窩子的路上,面對一派田園風光,石爺講起了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宋和村的過去。
誰也說不清楚是哪個年代,一批將士來到了民勤縣城南30里的青松堡周圍,開始了戍邊的軍屯。于是,在繁衍生息中就有了一個村莊,后來一位姓宋的和尚在村子的大沙河上住了下來。他看中了沙漠里的這個水源,便把守在水口上,誰要用水,就要用食糧來換。久而久之,宋和村的名字誕生了。
守著水口的和尚終于有一天沒飯可吃了,沙漠一步一步地逼來,水源一寸一寸地消失殆盡,僅有的那些綠色終于被漫天黃沙所覆蓋。
宋和村淪落到了“三趟路口三趟沙,大風一起不見家”的地步,人們的日子過得就像彌漫的黃沙一樣,沒有了生氣。這樣的日子從舊社會過到了新社會,宋和村還是在沙窩子里掙扎。宋和村從南到北找不到幾棵樹,聽不到鳥叫。地里收獲的糧食人們可以輕松地背回家,而院子里刮進來的黃沙,天天用架子車都拉不完。村里的小伙子娶不上媳婦,而村里的姑娘們爭相遠嫁他鄉(xiāng)。全村平均每7戶人家中,就有1戶拖兒帶女,逃到外地謀生去了。
1952年,只有16歲的石述柱看著一戶又一戶的鄉(xiāng)親背井離鄉(xiāng)而去,有一種難以言明的悲憤??墒?,他憑什么說服鄉(xiāng)親們留下來?
但是他說話了:“走不是辦法??!都走了這塊土地也就全完了?!睅讉€青年人被他勸住了,大家都不想這樣窮熬下去。19歲那年,石述柱擔任了宋和村的團支部書記,也就是這一年,他帶領全村百十號青年人開始在村子里植樹造林。“青年治沙隊”的植樹造林行動,得到了全村人的支持。村東的大沙河,變成了一群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實踐人生理想的戰(zhàn)場,苦干一個來月,流沙肆虐的大沙河上,出現(xiàn)了數(shù)十道高聳的綠色屏障。
還沒有來得及欣賞自己的勞動成果,曾經(jīng)亮麗了一段時間的綠色屏障暗淡了,他們栽下的樹木全都枯死了。年輕人“人定勝天”的豪邁以及他們留在大沙河上堅實的腳印,都在持續(xù)的風沙中蕩然無存。
開春了,在大沙河岸上,石述柱哭了??尥炅?,他又動員鄉(xiāng)親們跟他壓沙植樹。終于,石述柱又拉起了一支治沙隊伍,因為人們都明白沙患不除,宋和村過不上好日子。這一次,他們總結了以前的教訓,把壓沙植樹的重點從大沙河移到了張家大灣。這里是宋和村的風口,為了摸清風向,流沙落在何處,石述柱守在風口,一次又一次地仔細觀察。背土壓沙,抬水澆樹的戰(zhàn)斗又一次打響了,對于風沙有著切膚之痛的宋和村人,把自己的未來和希望全部寄托在治沙造林上。全村人連續(xù)干了8年,也只有20畝地的白楊樹在來年吐出了綠芽。盡管如此,風沙中的綠芽是他們對于希望的一次收獲。
1963年,石述柱當上了宋和村的黨支部書記。大規(guī)模的治沙造林,年復一年地開始了,宋和村的樹木漸漸多起來了,先是一片,后來就是成片成片的綠蔭。
石述柱擔任書記整整36年。他如今擔任了宋和村人治沙造林精華的林場場長。
沙漠里長出森林
站在林中,遮天蔽日的景象出現(xiàn)了,人們聽到了鳥叫,看到了在林中穿梭的野兔,樹葉讓人們體驗到了一種在沙漠里從來不會有的涼爽和愜意。
據(jù)報道組的同志介紹說,這里正是宋和村風沙最為嚴重的村西頭,現(xiàn)已是一條長9公里、寬2.5公里的綠色屏障了。石爺帶著鄉(xiāng)親們在這個灌風口種植了1000畝白楊樹,500畝沙棗樹,梭梭、毛條、霸王等沙生植物5500多畝,還有1500畝經(jīng)濟林。由于這些林木的功勞,原來的沙窩子消失了,變成了一個林、糧間作的萬畝林場;曾經(jīng)逼迫棄耕的2400多畝土地,重新成為良田。這片林子不僅每年要給全村人帶來300多萬元的收入,還為林場積累了100多萬元的固定資產(chǎn)。原本沒有積累的宋和村,靠林場發(fā)展獲得的資金,先后投資100萬元用于打機井、辦學校;鋪筑了鄉(xiāng)到村的多條公路,完成了節(jié)水改建工程,建成了覆蓋全村耕地的3000畝紅棗林帶網(wǎng)。今天,宋和村通上了自來水,家家擁有電視機。在全村415戶農(nóng)戶中,405戶有小四輪、三輪車,桑塔納、切諾基等轎車也進入了宋和村的一些家庭。這一切告訴我們:村民今天過上了好日子。
石爺說,那些1米高的梭梭,已經(jīng)生長了5年時間?,F(xiàn)在壓沙植樹相對于過去容易一些了,可以依托現(xiàn)有的喬木林,向外發(fā)展灌木、沙生植物、麥草壓沙,層層推進。在宋和村,如今絕對是人進沙退。
有專家曾對記者說,宋和村從一個沙窩子變成今天的綠洲,印證了民勤人對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毫不退縮、尊重自然、依靠科學的精神。如果沒有喬灌草三位一體的防風固沙體系,宋和村不會有今天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就局部而言,正是這個體系有效地護衛(wèi)著宋和村的良田和莊園,也正是這個生態(tài)體系保證了一方經(jīng)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對此,德國、法國、意大利、以色列的治沙專家,也相繼來到宋和村考察。這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專家們興奮不已,他們對石述柱更是欽佩。外國專家說,石爺也是專家了。
坐在沙地上,石爺仔細地端詳著一棵棵梭梭,講起了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失?。骸耙皇悄切┲紊硨<业闹更c,哪會有這些樹林?。 ?/p>
石爺回憶說:在離宋和村不遠的地方,有一個省的治沙試驗站,這是一個全國有名的治沙科研機構。石述柱在治沙造林中,沒事就往站里跑。他的執(zhí)著感動了那些治沙專家和技術人員,他們不計報酬地在宋和村蹲點,指導宋和村人進行治沙造林。
專家們對于宋和村的貢獻使石述柱刻骨銘心。宋和村的村民們不僅永遠記住專家們的奉獻精神,他們發(fā)自肺腑地說:宋和村的沙,是用炒面(當?shù)厝说母杉Z)壓住的;風,是用胸膛擋住了;地,是用指甲摳開的;樹,是用血汗?jié)不畹?。無論用何種方式來表達,石爺是宋和村人最為敬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