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稱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 在漢代,中央政府在西域開始設置地方政府機構。所以,自漢代以后,西域便已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西漢王朝統(tǒng)一西域大業(yè)是從討伐匈奴開始的。 漢武帝劉徹為了打敗匈奴,消除北方邊患,決定“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為此,他先派張騫兩度出使西域,以加強同西域諸地的聯(lián)系,共同對付匈奴;后又派將軍李廣利率兵十余萬,歷時四年多,先后擊破樓蘭、姑師、大宛等國,迫使西域諸國臣服于漢。而漢朝隨即在西域屯田戍守,并設置使者校尉領護漢在西域事務。
到漢宣帝時,駐扎西域的日逐王賢撣降漢,天山南北諸地盡歸漢朝中央政府統(tǒng)屬。而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標志著西域之地自此成為我們統(tǒng)一多民族偉大祖國的組成部分。
東漢初年,匈奴南下,重新統(tǒng)治了西域各地。公元73年,東漢王朝派遣大軍攻伐北匈奴,其中漢將竇固、耿忠等率部出酒泉,于天山一帶擊敗匈奴呼衍王部,占據(jù)伊吾(今哈密市)。同時,竇固部將、時任假司馬的班超受命順天山南麓西行收復失地,有力地穩(wěn)定了西域的政治局勢,后受封為西域都護“定遠侯”。
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出現(xiàn)了社會大動蕩和民族大融合的局面。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昌盛的時期。唐朝統(tǒng)一了西域,并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大都護府和北庭大都護府,以及回鶻西遷,是這一時期西域歷史上的兩件大事。北宋時期,西域存在著高昌回鶻王國、子闐王國、喀喇汗王朝三個并立的地方政權。到了南宋時期,于闐王國并入喀喇汗王朝,但又出現(xiàn)了西遼王朝。
1206年,蒙古汗國建立,1271年改國號為元。蒙元時期西域大部分地區(qū)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地。明代,西域在東察合臺汗國統(tǒng)治之下。明朝中葉,東察合臺汗國演變?yōu)槿~爾羌汗國。元、明兩代,西域各族人民為保衛(wèi)和開拓祖國邊疆、繁榮西域經(jīng)濟、發(fā)展科學文化技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清代是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空前鞏固和發(fā)展的時期。18世紀中葉,清朝先后平定了準噶爾貴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亂,統(tǒng)一了新疆,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這對于我國西北疆域的最后界定,新疆各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以及新疆各民族之間、新疆與中原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與交流,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1771年,土爾扈特人在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回歸祖國。
乾隆二十四年(1759)后,改稱西域為“新疆”或“西域新疆”,清政府開始在新疆各地置官立府,行使中央政府對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轄治理。新疆與內地的軍政體制基本一致,國家的統(tǒng)一局面得到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