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衛(wèi)東
一個延續(xù)千年的古鹽井,深藏于西藏與云南交界處的瀾滄江峽谷中,當地人世代以原始的曬鹽方式賴其生存。然而它的發(fā)現(xiàn)和人類在此漫長的生存歷史,因無文字記載至今還是個謎。這就是西藏境內的唯一納西族聚居地——鹽井。
離開藏東首府昌都,汽車徑直向南,穿過邦達草原經左貢就來到了位于西藏與云南交界處,著名的川藏公路與滇藏公路交匯點的芒康,全程470公里。這里是橫斷山脈腹地,是我國著名的三江并流自然風景區(qū)。
鹽井是芒康縣的一個鄉(xiāng),位于縣城最南端的滇藏公路旁,距云南德欽縣境僅數十公里。這里海拔2700米,洶涌澎湃的瀾滄江水就從鹽井旁流過。據介紹,鹽井一帶現(xiàn)有大大小小的鹽田約3700多塊,祖祖輩輩生活在那里的人們以此為生,他們用古老的土法曬鹽,每年約300萬斤左右。這里不僅產鹽歷史悠久,而且還是西藏唯一的納西族聚居的地方。然而,關于古鹽井的發(fā)現(xiàn)和納西族如何遷徙而來的歷史,卻無人知曉,縣里也無史料可查。據當地老輩人說,鹽井已存在上千年了。帶著對古鹽井的迷惑和好奇,我們決定去感受那古老的鹽田和生活在那里的人們。
6年前,當我第一次穿越滇藏公路途經鹽井時,就被這里那獨特、神奇的古老鹽田所吸引。適逢8月,波濤滾滾的瀾滄江由于雨水夾雜著大量泥沙的匯入,渾濁而呈紅色的江水如同一條上下翻滾的巨龍,在峽谷的夾擊下奔流而過。大江西岸是一片片依山坡而開墾的綠色農田和樹叢中一棟棟白色的藏族民居,東岸是一排排錯落有致沿江而建,并與巖石同色的古老鹽田。隔江相望,兩岸顏色截然不同,深褐色的鹽井顯得更加古老和壯觀。數年后,我又有機會故地重游,那里的一切幾乎都沒有變。
行進在山巒重疊的藏東大峽谷,崎嶇陡峭的滇藏公路時常與彎彎曲曲的瀾滄江相伴。這里的荒蕪使我感覺到,似乎只有車后那飛揚的塵煙和流過峽谷的翻滾江水,才使這里有了生機。當汽車漸漸靠近這古老鹽井時,展現(xiàn)在眼前的情景則與途中所見完全不同。從地處瀾滄江邊的曲孜卡(藏語“溫泉邊”的諧音)開始經上鹽井、到下鹽井約10公里范圍內,沿江分布著大大小小鹽田密密麻麻的鹽田,遠遠望去, 如同一個個架在木樁上的小平頂屋,一塊接一塊,一片連一片,一層高一層依江而建,甚為古樸壯觀,猶如巖石般深褐色的鹽田,似乎向我們展示它的漫長經歷和滄桑,顯示了昔日這里茶馬古道的繁榮與輝煌。在這一片片大小不等的鹽田中,唯有下鹽井規(guī)模最大,而下鹽井又恰是西藏唯一的納西族鄉(xiāng)。
鹽井何時被發(fā)現(xiàn)?納西族何時何因遷徙而來?據民間相傳,這里最早本為古羌人占有,但鹽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于是此地便成為各方勢力和兵家必爭之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為鹽而戰(zhàn)屢屢發(fā)生,而鹽井也就隨之發(fā)展起來。交換和運輸使這里成為南北貨物交流的必經之地,人們在這里蓋了房,開了荒,耕了田。明末清初,以云南木氏土司為中心的納西族勢力大衰,這里就又被逐漸強大起來的藏族收管。而在此生存的納西族也漸漸在語言、服飾、民居、習俗、信仰等方面被強大的藏族同化。隨著時光的流逝,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雖然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但仍然認同自己是納西族,而傳統(tǒng)古老的鹽田也就成為他們維系世代繁衍生息的依靠。
鹽井納西族鄉(xiāng)老鄉(xiāng)長阿旺尼瑪告訴我,在全鄉(xiāng)1200多人口中,納西族就有900多人。在老鄉(xiāng)長的陪同下,我們步行近3個小時來到了江邊的鹽田。只見在高低不平的鹽田里,十幾個納西族婦女正在向鹽田里背鹽水。老鄉(xiāng)長指著瀾滄江岸邊江水中的豎井說,這里共有2個鹽水井,所有的鹽水都出自這里。他說,鹽井一帶的風大部分向西吹,風大對曬鹽極為有力,若風小,鹽的收成就不好;而陽光太強,鹽水蒸發(fā)太快,鹽的產量就會降低;雨水多鹽易被沖走,所以鹽井特有的地理位置、氣候、溫度和常年較穩(wěn)定的季風,才使這古老的曬鹽方式得以保留延續(xù)至今。
當我小心翼翼下到鹽田時,不但感到了江風的強勁 ,同時也聞到了空氣中充滿了濃濃的咸味,不一會兒,渾身感到潮糊糊的。由沙土墊底的鹽田上抹了一層薄薄的水泥以防滲水。但由于年代已久,不少鹽水已滲出,使幾乎每塊鹽田底部都出現(xiàn)了一根根由鹽凝結成的又細又長的白色鹽椎體,遠遠望去,就如同寒冬結成的冰凌。那十幾個婦女,每人背著近 1米高的木桶,有序地爬上爬下,還有說有笑 。我們的到來 ,不但未使她們感到緊張,反而好像使這里的氣氛活躍了起來。她們年齡有大有小,最小的也就十六、七歲,但60~70斤重的水桶在她們身上并未顯得沉重。老鄉(xiāng)長告訴我,鹽井自古以來背鹽水的都是婦女,這是傳統(tǒng),她們每人每天少則背六、七十桶,多則近百桶。他自豪地說,納西族婦女從來都是最能干的。是的,在我熟悉的云南麗江,從古至今,主要的生產勞動都是由婦女承擔,當地人說,這是納西族婦女的傳統(tǒng)和美德。鹽井井口不大,直經約1米,井深雖只有4~5米,而鹽水卻只能一瓢瓢舀進桶里,再背著幾十斤重的鹽水桶順著梯子爬上來,踏著彎曲陡窄的鹽田小道,背向自家的鹽田。就這樣,女人背水、曬鹽,男人趕著馬幫將鹽馱走運出。俗語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就是這樣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一代傳一代,伴隨著古鹽井走過了漫長的歲月。他們創(chuàng)造的財富不但養(yǎng)活了自己,而且開創(chuàng)了古老的茶馬古道,譜寫了大山深處的歷史,孕了燦爛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