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賀書
新大綱明確規(guī)定高中生要“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xiàn)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教材也相應加大了文學教育的分量,在全部課文中,文學作品可占60%(指高中教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詩歌在選文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詩歌教學成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詩歌是利用藝術形象來感染人啟發(fā)人的。作為讀者,首先接觸到的也是詩歌中塑造的形象。詩歌鑒賞,首先要去感受,然后再領會、分析、理解、評價。感受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而且是很重要的一步。只有走好這一步,對詩歌的理解才不會膚淺、片面,評價才不會出現(xiàn)錯誤。詩歌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帶領學生過好感受這一關。
一、聯(lián)——啟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
引導學生感受詩歌塑造的形象,必須啟發(fā)學生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將詩歌的文字材料轉化為各種直覺形象。學習《水調歌頭·游泳》:“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币斫狻皠偎崎e庭信步”,應引導學生想象“極目楚天舒”的情景:毛主席在萬里長江之中,時而披波斬浪,時而仰泳休息。仰望藍天,天似穹廬,多么遼闊,多么高遠;遙望遠處,碧波蕩漾,浩淼無垠。水天相接,人的心胸頓時開闊了,心情一下子舒暢起來。因此,在滾滾長江中游泳,毛主席才產生了“閑庭信步”般的感覺。學習《沁園春·長沙》,要充分地理解“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句詩,除了理解“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之外,還要將“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化為形象,使學生眼前浮現(xiàn)出颯颯秋風之中,面對滔滔江水和蓬勃秋景獨自佇立,陷入沉思的一個政治家、革命家、詩人的形象,這是至關重要的。
二、調——開發(fā)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
詩歌語言是精練含蓄的,它的原則是以極簡括體現(xiàn)極豐富,寓萬于一。用典是詩歌寫作中一個重要的方法。理解典故需要學生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去準確全面地理解。如“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作者為什么用“長沙水”代指長沙,又為什么用“武昌魚”代指武昌?原來湖南一帶有“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的說法;三國時期吳主一度打算遷都武昌,那些反對遷都的權貴放出歌謠:“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可見武昌魚在當時就很有名,所以這樣借代。對于理解辛棄疾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僅靠課文下的注釋是不夠的,還要聯(lián)系《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相關內容,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辈蝗痪秃茈y抓住精髓。
詩歌的教育作用要靠感情上的潛移默化。詩歌的特點在于抒情。鑒賞詩歌在于領略詩人抒發(fā)的情感,期望通過詩人的啟迪以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大堰河——我的保姆》第四節(jié)第五行寫道:“在你把烏黑的醬碗放到烏黑的桌子上之后”,這里“烏黑的醬碗”和“烏黑的桌子”交待了大堰河一貧如洗的生活。過去,窮人吃不起菜,只能上頓下頓地吃咸菜和醬,醬放得時間長了就會成為黑褐色;而且過去窮人買不起細瓷碗,只能用涂滿褐色釉料的粗瓷碗;不刷油漆的木飯桌用得久了,也會變成烏黑的顏色。這里就需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常識積累,化抽象為具體,變遙遠為切身,去感知詩歌的思想內容。
如果學生沒有與詩歌相關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教師必須盡量提供。要理解《雨霖鈴》中“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千古流傳的名句,體會作者用眼前景暗寫離別情,需要參考以下內容:
宋代汴河兩岸多植楊柳。
古人有折楊柳枝送別的習俗,因此古人常將折柳或柳樹和惜別連在一起,如: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渭城曲》)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北朝樂府)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其中至少《渭城曲》、《涼州詞》、《春夜洛城聞笛》是學生熟悉的,應該設法使學生相互聯(lián)系起來,幫助理解。
前面講的是對于詩歌感情和思想的理解。另外,要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可以聯(lián)系《語文》(必修)第五冊詩歌單元《單元知識和訓練·誦讀的節(jié)奏》,正確把握詩句的節(jié)拍;還可以聯(lián)系詩詞格律的知識,體會漢語特有的聲韻和諧之美。
三、補——變零散為完整,化局部為整體,與詩人的思維合拍
詩歌的語言凝煉,跳躍時很大,閱讀時需要讀者把跳躍的、省略的部分補出來、連綴起來。另一方面,詩歌塑造形象,不可能像小說一樣描寫得十分完備細致,它往往只是表現(xiàn)事物的某些重要特征。閱讀時需要讀者根據自己在生活實踐中的經驗,在頭腦中形成活生生的完整的形象。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的前三句,每句都將三種事物合成一組,三組共寫了九種事物,表面是九個名詞的羅列,好像沒有必然聯(lián)系。但是一句“斷腸人在天涯”就將這些融在一起了:夕陽西下,一個行色匆匆的旅人在西風中獨自騎著一匹瘦馬走在冷落的古道上,滿眼是讓人倍感蕭索的秋景,枯藤老樹顯示出已是深秋歲暮,寒鴉棲于樹上,可是“我”在這歲末時節(jié)仍然漂泊無依,有家難回。而眼前的“小橋流水人家”營造的卻是一種溫情脈脈的氛圍,可團聚畢竟屬于別人,留給“我”的只是無盡的顛沛流離。于是“斷腸人”的辛酸與憂傷便散落于全文,將種種景物連綴起來。同樣,對于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如果忽視末尾兩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就不能充分了解作者的喜悅之情。
對于王安石《泊船瓜洲》就要“春風又綠江南岸”,人們說一個“綠”字境界全出,因為作者抓住了“綠”這個春天最為典型的特征,從而表現(xiàn)了春景的美好:那么要體會這一點,就要聯(lián)系生活,想象春景,在自己再創(chuàng)造的詩境中把握思想,品味感情。
新大綱強調“語文教學中……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致力于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薄耙匾晫W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fā)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lián)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蔽矣X得詩歌教學正是使學生形成感悟,實現(xiàn)熏陶,培養(yǎng)語感的好形式;詩歌更是一個“發(fā)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lián)想和想象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有效載體。要實現(xiàn)這個目的不僅要“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那就是引導學生采取“調”“聯(lián)”“補”的方法去進行詩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