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華 秦太昌
魏華存(公元252--334年),西晉女道士,任城樊(今山東濟寧市微山)人。持齋修道多年,曾為天師道祭酒。她廣收道教神書秘籍,所著《黃庭經(jīng)》等書,為道教重要經(jīng)典。道教界奉其為"紫虛元君",號"南岳夫人",后世奉為"上清派開派祖師",歷代文人墨客多有詩文贊頌。但有關史料對其記載似顯不足,修道于何處仙山就含糊不清,以致有失實之說。近來我們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魏華存早年修道于今河南省沁陽市的陽洛山。在這一帶居住、活動至少達四十二年之久。其主要道果就在這里取得。晚年才移居江南,在南岳衡山飛升。故說:魏華存得道于中原,光大于江南。
現(xiàn)從五個方面予以闡述。
一、"懷川人"心目中的"二仙奶奶"
夏冀州之覃懷地,晉為河內(nèi)郡。幾經(jīng)變革,明清改稱"懷慶府",歸河南省所轄,治所均在河內(nèi)縣(今沁陽市)。懷慶府所轄之河內(nèi)、濟源、修武、武陟、溫縣等均位于南黃河、北太行所形成的形似牛角的"牛角川"內(nèi)。因這一地區(qū)古稱"覃懷",后又有"懷州"、"懷慶"之稱,故又叫"懷川"。"懷川人"的宗教信仰頗廣,最多的乃是道教。在道教眾多的天神地癨中,唯"二仙奶奶"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最為重要。多少年來,人們一代一代傳誦著二仙奶奶的神話故事,說她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她也樂于助人,有求必應。故在懷川敬奉二仙奶奶的廟宇隨處可見,不少家里還有二仙奶奶的神樓和塑像,建廟最早、規(guī)模最大為陽洛山東麓的"靜應廟"(俗稱二仙廟),每逢三月三廟會,懷川人"從朔至望,密密如蟻,層層如織,晝躋于途,夜休盈院。"都要到這里進行祭祀朝拜、上供還愿。高潮時,日達三、四萬人之多。
懷川人敬祀的二仙奶奶,就是道教上清派尊奉的紫虛元君魏華存。"靜應廟"內(nèi)正中塑"二仙奶奶"坐像的主殿,就叫"紫虛宮"。
二、魏華存在懷川四十二年
有不少資料說魏華存從小就居住在懷川,甚至說她就出生在這里,但均是闕疑。從二十四歲到六十六歲的四十二年,一直居住、活動在懷川是有據(jù)可查的。
1倍十四歲來懷川:據(jù)《濟寧府志·仙釋》載:"魏夫人,任城人,……攝生頤靜,常欲另居,父母不許,年二十四疆適南陽劉文。"《懷慶府志·唐沐澗魏夫人祠碑銘》載:"魏夫人二十四歲適南陽幼彥(劉文字幼彥),幼彥為修武令,時夫人隨在修武之館焉。"《衡州府志》、湖南省恒山縣師古鄉(xiāng)躍進村和江西省安??h笪橋村兩地的《劉氏族譜》以及許多道教史料均有類似記載,故魏華存二十四歲來懷川定居,當無異議。
2繃十六歲離開懷川:《后仙傳》、《衡州府志》、《劉氏族譜》及沁陽市紫陵村二仙奶奶(魏華存)信徒牛金貴家藏資料等,均載有《魏夫人傳》,曰:"……幼彥世故,值天下大亂,夫人撫養(yǎng)內(nèi)外,旁救穹乏,亦為真仙點示,兆知中原之亂,攜二子渡江。夫人自洛邑達江南盜寇之中,所過之處,神明保佑,常果元吉。"就是說,夫人在劉文死后,逢中原大亂,和兩個兒子一齊自洛陽到達江南。另《晉書·劉瑕傳》載:"劉瑕……,性果毅壯勇。值天下大亂,瑕為塢主,每擊賊率壯士陷堅摧鋒,冀方比之張飛、關羽。冀州刺使邵續(xù)深器之,以女妻焉。隨壁于河濟之間,賊不敢逼。瑕間道遣使,受元帝節(jié)度。"這里的"天下大亂"即指匈奴人劉淵叛晉稱帝,禍亂中原。是時,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qū)淪為匈奴人之手。群眾自發(fā)組織義軍抵抗異族侵略。劉瑕為魏華存次子,他領導的一支義軍作戰(zhàn)勇猛,深得冀州刺使器重,讓其堅守于"河濟之間"。這里的"河"當指黃河,"濟"則指我國的四瀆之一的濟河。劉瑕所守的"河濟之間"即今黃河以北、古濟河流域的懷川地區(qū)。"瑕間道遣使,受元帝節(jié)度",說明西晉無主。。當是愍帝投降劉淵尚未被害,先期到達南京的司馬睿,愍帝令其即帝位而尚未稱帝之時,即公元316年8月-317年12月。此時劉瑕母子還在懷川。而"間道遣使",到南京和元帝聯(lián)系,接受元帝指揮。317年12月,愍帝被害,元帝即位,稱建武元年。西晉滅亡,東晉始,大批官員及百姓南逃,投奔元帝。劉瑕及母親魏華存、哥哥劉璞就在此時由懷川經(jīng)洛陽再達江南,此時魏華存已經(jīng)六十六歲。南岳衡山"黃庭觀"的《簡界》中說:"東晉建武二年(318年),魏華存來此清心修道",與此相符。
三、魏華存修道于沁陽陽洛山
《上清源統(tǒng)經(jīng)目注序》云:"漢孝平皇帝元始二年,西城真人以《上清經(jīng)》三十一卷于陽洛之山授清虛真人小有天王王褒。"(轉(zhuǎn)引《云笈七簽·道教經(jīng)法傳授部》蔣力生校注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上清經(jīng)述》云:"(魏華存)自陳畢,東華青童君曰:子少好道,真至誠密,當為紫虛之宮上真司命,……我日后當更期會于陽洛山中,汝勤之矣。"(同上)。上述資料提及的陽洛山,位于今河南省沁陽市的西北部,東西綿亙數(shù)十里,和其西邊的王屋山相銜,是歷代道士修煉之勝地。《懷慶府志·輿地志》載:"陽洛山在府城(今沁陽城)西北五十里,內(nèi)多仙跡。"天下第一洞天洞主王褒就隱居在陽洛山中。魏存華"離群獨處,不交人事。"也由修武縣衙到相距僅數(shù)十里的陽洛山進行修煉。魏存華隱居在陽洛山中一個叫"沐澗山"的小山上?!稇褢c府志·輿地志》載:"沐澗山位于府城西北四十里,女貞、梧桐遍覆崖谷間,每新雨初霽,異鳥歌鳴。沐澗山下有沐澗泉,飛泉細流匯為一池,瑩碧可沐,使人有遺世之想。晉魏夫人修煉于此。"《云笈七簽·贊頌部》載:"四真人降魏夫人之靜室,教神真之道,授《黃庭》等經(jīng),因設酒肴,扶桑神王歌一章:華存久樂道,遂教高神擬,拔徒三緣外,感會乃文始,相期陽洛宮,道成攜魏子。"就是說,四真降魏夫人靜室只是開始,以后還將在陽洛宮相會,并相攜漫游仙境。《云笈七簽·墉城集仙錄·西王母傳》曰:"紫虛元君魏華存夫人清齋于陽洛隱元之臺,西王母與金闕圣君三元夫人等三十余真,降于臺中。設瓊酥綠酒,金觴四奏,西王母歌曰:駕我八景與……嘉會降河內(nèi)。歌畢,西王母及三元夫人攜南岳魏華存同去東南行,俱詣天臺霍山,留華存于霍山洞宮玉宇之下。"霍山即衡山,其方位正在沁陽陽洛山之東南方向。這些記載與魏華存修道于陽洛山,后南渡江南,在陽洛山東南的南岳衡山修煉飛升之史實是相符的。
四、魏華存陽洛山得道成元君
《上清經(jīng)述》載:"晉武皇帝時……季冬之日,夜半清朗。忽聞空中有鐘鼓之響,笳簫之聲……,四真人降夫人之靜室,……清虛真人王君出《太上寶文》、《八素隱書》、《大洞真經(jīng)》……三十一卷,是王君昔于陽洛山西城真人所授者也。今于修武縣中授夫人焉。"(轉(zhuǎn)引《云笈七簽·道教經(jīng)法傳授部》。《茅山志·卷十》載:"魏華存居修武縣……太康九年(公元288年)三十七歲時,忽有眾真下降……,于是《上清經(jīng)》而行世。"(轉(zhuǎn)引《中國道教·人物傳》卿希泰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上述記載及《濟寧府志》、《懷慶府志》、《衡州府志》、《劉氏族譜·魏夫人傳》等所描述的"降授過程"均相一致。這些雖然只是"抉乩降筆"不足信,但說明道教上清派的諸多經(jīng)書在代代傳授中,魏華存是其中重要一環(huán),而且授受地點是在懷川。
歷史事實也是這樣?!饵S庭經(jīng)》等上清派經(jīng)書在此時成書,是道教發(fā)展的需要,魏華存也能勝此重任。其成書地點正是在懷川。
魏華存出身于士宦,其父魏舒是晉王朝的核心人物。優(yōu)越的家庭條件,使她"少習儒典,五經(jīng)、百氏無不博覽。"(《濟寧府志·仙釋》)但司馬炎之后的惠帝司馬衷,庸懦無能,使綱紀大壞,形成皇族爭位,權貴搶權的"八王之亂",凡正派而有才能的人士,很難保全生命。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又使她悲觀厭世,而"志慕神仙。"這時,由于"曹……邑萬戶將還中國。"(《后漢書·劉焉傳》)"太祖……拔漢中民數(shù)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三國志·張既傳》)"杜襲留督漢中,緩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徒洛、鄴八萬余口"(《三國志·杜襲傳》)。多次漢中人民北遷,"使天師道的勢力擴大到北方,在中原地區(qū)廣泛傳播開來(《中國道教·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北方太平道幸存道徒也依附天師道,經(jīng)魏晉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作為魏晉腹地的中原地區(qū),成了道教活動的中心。魏華存此時在懷川入道,同許遜、鄭隱等士官出身的知識分子一樣,用她的文化素養(yǎng),專注于醫(yī)學、養(yǎng)生學研究,在以陽洛山為中心的懷川各地懸壺濟世,,布道度人,潛心于個人養(yǎng)生、修煉。在教中享有較高威信,成為祭酒。
魏華存在道教活動中,從前輩眾道士那里得到很多道教秘籍神書。而這些前輩道士只是口授,傳抄經(jīng)書,沒有創(chuàng)造發(fā)揮,在道教史上沒有詳細記載。如在一些傳說、故事中提出的毛伯道、張兆期、劉道恭、謝志堅、郭文舉、趙叔期、王良等,都是東漢末、魏、晉時期在懷川一帶活動的道士。道教史料說王褒為魏華存之師,魏華存在為王褒寫的《清虛真人王君內(nèi)傳》中也自稱弟子,傳曰:"華存師清虛真人王君……。"(《云笈七簽·紀傳部》),王、魏直接師承是不可能的。對此,我們認為:王褒隱居陽洛山,在教理、教旨等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在漢代(東漢)不被人們重視,當太平道失敗,天師道投降曹操,道教分化后,王褒的觀點才逐漸被人們認識。傳至魏華存,魏非常贊同王的看法。所以她為王褒寫傳,贊頌王褒,自稱為王的弟子。
魏華存在沁陽洛山、濟源王屋山、修武縣等懷川各地,從不同途徑得到王褒的《太上寶文》、《八素隱書》、《太洞真經(jīng)》等上清經(jīng)三十一卷以及眑谷神王景林的《黃庭》草本,正一真人張君的《治精制鬼法》等后,繼承王褒思想,以王褒的觀點為準,進行認真篩選、整理、注釋、詮次、并融入個人的道悟、感受,使成卷成冊。"《道藏輯要·氐集》收有《元始大洞玉經(jīng)》三卷,《元始大洞玉經(jīng)疏要十二義》一卷,《大洞玉經(jīng)壇儀》一卷,《總論》一卷,均題為魏華存疏義。"(《道教大辭典·魏華存》)她對王褒的思想,有重大的、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理、教旨,成為后來道教上清派的理論基礎。這是魏華存對道教,特別是上清派作出的重大貢獻,所以上清派尊魏華存為"開派祖師"。
魏華存對所得到的《黃庭》草本特別重視,花費了很大精力,把自己的醫(yī)學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而撰著了《黃庭經(jīng)》。"系統(tǒng)地提出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的理論和相應的存真修煉法。成為道教養(yǎng)生修煉專著。"(《中國道教·經(jīng)籍書文》)。
這些是魏華存能"位列仙班"的重要道果,是她對我國道教文化的重大貢獻。因而被道教界奉為"紫虛元君"。這些成果是她在太康九年(288年)前后,即她三、四十歲時,在以陽洛山為中心的懷川一帶完成的。
五、魏華存在陽洛山的仙跡
陽洛山中有一東西走向的深澗,名叫沐澗。由西溝、南溝、北溝三溝交匯而成,其周圍的山即為沐澗山。魏華存就隱居在此,在這一帶留有許多仙跡。
1幣元臺:沐澗西溝的最西端,為一周長約數(shù)百米的圓形開闊地,四壁是光滑如劈高百余米的灰色懸崖,成筒狀,有一口向東,形成沐澗之西溝。這懸崖由底而上逐漸向中心收縮,狀如底大口小的石甕,名西石甕。雨季大水從崖頂向下傾注,形成弧形瀑布,十分壯觀。站在石甕的懸崖下,透過"水簾"向外看,如同站在"水簾洞"內(nèi)。"水簾"內(nèi)有一巨大石質(zhì)平臺,即是隱元臺"。傳說魏華存就是在此會見西王母等三十余仙真的。隱元臺上尚有一石造洞房,魏華存經(jīng)常在此石房內(nèi)修真養(yǎng)性和眾仙真相會。
2倍仙洞:在南溝的半山腰有一山洞,稱"二仙洞"。此洞深約六十余米,愈深愈窄,愈感神秘恐怖。內(nèi)有鐘乳石,洞壁自然形成壁畫一樣的各種圖案。傳說為二仙的"清虛別宮",洞中紫虛炎光,藏白玉為簡,青玉為字的《大洞真經(jīng)》、《八素隱書》等經(jīng)書三十余卷。內(nèi)有多處唐宋游人題名,現(xiàn)已漫漶難辯。
3筆ニ泉:北溝和西溝交匯所成的夾角處,為一不太小的北高南低的三級平臺。東西寬近40米,南北深百余米。第三級平臺上的西北角,有一股清泉流出,稱"圣水泉"。旁有圣水亭、圣水碑。碑載:"圣水泉乃龍王來水之處也。"傳說魏華存就隱居在此。北魏所建:"魏夫人祠"就在這里。
4泵玉亭:沐澗落差很大,俗稱:死難上溝"。水從上游流下,形成許多大大小小的瀑布,濺起無數(shù)水花。站在溝邊,看這水花,聽這水聲,不禁想起白居易的名句:"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古人在此修"鳴玉亭"?,F(xiàn)亭已毀,而一塊大石上的大篆"鳴玉亭"三字尚在。傳說是魏夫人所書,現(xiàn)考證乃唐人筆跡。
5蔽悍蛉遂簦何夯存仙居懷川,和這里的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她南岳飛升不久的北魏時,即在沐澗山圣水泉旁修"魏夫人祠"進行祭祀?!稇褢c府志·金石篇·唐沐澗魏夫人祠碑銘》載:"魏夫人陽洛山成真人,因為立祠,相傳建自南北朝。"祠廢于戰(zhàn)火。
6本燦γ恚禾瞥酰在陽洛山東麓、沐澗口、仙神河東岸的山坡上重建"紫虛元君祠"(傳說為貞觀年間尉遲敬德監(jiān)工營造),更加雄偉,為明七暗九,進深7米,紅磚黃瓦大屋頂金壁輝煌的大殿。北宋因多次祈雨靈驗,徽宗賜"靜應廟"為額,稱"靜應廟"至今。原"紫虛元君祠"改為廟內(nèi)的主殿,名"紫虛宮"。歷代增修擴建,現(xiàn)南北長一華里,東西寬百余米。廟毀于日寇侵華之1938年,現(xiàn)部分修復。這里為懷川人祭禮魏華存的圣地。
7狽衫詞:"紫虛宮"后有一巨石,名"飛來石",高兩丈余,周圍十余丈,正中徹地通天裂開一道半米寬的大縫,頂面平整,上建"梳妝臺"。此石又名"陰陽石",人們用向裂縫投石的方法,來預測生男生女。
從以上所述可知:魏華存在懷川居住長達四十二年之久,她以陽洛山為中心,活動于懷川各地,在群眾中懸壺濟世,布道度人,進行個人修煉。她勤奮好學,利用自己的天賦,對道教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她死后懷川人懷念她,在其修煉地修祠、建廟來祭祀她,至今一千七百多年香火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