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昀
我們家有個傳統(tǒng),每到寒暑假,幾家孩子聚在一起,同吃同住幾天,我把它稱為“兒童營”。在兒童營里,孩子有男有女,年級有高有低,個性也不同。住在我家里,我就成了兒童營和孩子家長的聯(lián)絡員。我發(fā)現(xiàn),我向各位家長匯報孩子在兒童營的情況時,他們都聽得專心。在我這里平常的事,他們會覺得驚奇,他們會說:“噢?是這樣的?”聽上去,好像我講的事情,在他們家里還沒有發(fā)生過。所以他們有時會講:“到底是隔灶飯,吃起來香?!?/p>
兒子吃了隔灶飯。
去年暑假,我要外出一個星期,于是讀一年級的兒子就到表哥家去住。我去接他時,姨媽也向我匯報情況,我也不由自主地說:“噢?是這樣的?”比方說,兒子在表哥家不用提醒,吃完早飯直奔書桌,暑假作業(yè)完成得飛快;還有,他很會說話,說出的話蠻有道理;他吃飯時,桌面保持干凈,不掉一粒飯;他喜歡吃綠豆湯,一天可以吃三四碗……我聽了很奇怪,在家里看到的都是這些行為的反面:比如綠豆湯從來不肯喝。
隔灶飯,真那么香?
“隔灶飯”是個俗語,指隔壁人家或別人家做的飯。從人的心理上講,其實是新異刺激。孩子到了別人家里能夠有些不同的表現(xiàn)。除了新異外,我覺得還有別的因素。
首先是環(huán)境改變造成評價的不同。一般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長期生活在一起,家長往往較多地關注孩子的缺點和問題,而把優(yōu)點忽視了。因為他們在潛意識中認為,應該如此,優(yōu)點不值得一提。換了環(huán)境,寄養(yǎng)家庭的家長較多找孩子的特點,而且多數(shù)對小客人比較寬容,這樣有些平時家長忽視的優(yōu)點容易被發(fā)現(xiàn)。
其次,孩子有自尊心,需要鼓勵和肯定。那些被肯定的特點即使是成人無意的,也會讓孩子覺得驕傲想保持住,表現(xiàn)得好上加好。朋友的女兒阿柳今年才考鋼琴三級。她來我家時,我向其他幾個孩子介紹,阿柳會彈鋼琴。她聽了很得意,以后常常以小小音樂家自居,還要求我家也買臺鋼琴。她說,鋼琴太大,我?guī)Р粊淼摹D銈兗矣袖撉?,我可以表演了。而我知道,在阿柳家,媽媽平時可是拿著尺盯著她練琴的呢。
還有,孩子在新環(huán)境中會主動改變自己的行為。幾個孩子湊在一起,有共同的話題和活動,讓他們彼此了解,從而積極調動自己的主動性,進行學習和提高。帆帆和堂兄相差五六歲,堂哥不肯帶帆帆玩游戲,給他出個難題,要他用乒乓球顛球,要連續(xù)顛10個,就答應和他玩。為了和哥哥接近,帆帆拼命練,結果他真的練會了顛球。像帆帆這種技能可能在自己家里就不會學得那么快。
現(xiàn)在的家庭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獨門獨戶的居住條件限制了孩子們的交往。既然隔灶飯香,那么應當讓孩子去吃一吃這鍋飯,這對孩子的發(fā)展有好處。我的兒子從表哥家回來后,受“三國迷”小表哥的影響,一邊收集三國人物卡,一邊講三國的人物和故事。于是我連忙搬出《三國演義》給他看,對他說:“好好地讀這些故事,下次和哥哥一起玩,就能聽懂哥哥講的事了?!?/p>
當然,當家長的輪到自己燒“飯”時,應當想辦法盡量讓隔灶飯做得更香一些。圖/孟石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