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灣
無論何人,當回憶自己的成長過程時,第一不能忘的是母親,第二不能忘的就該是母校了。50年代,我在蘇州讀高中。因此,當去年11月中旬有機會到蘇州參加中國散文學會召開的筆會時,我就想抽時間回母校去看看。但筆會的日程安排得很滿,白天竟找不出一點空隙。16日下午,會議組織大家去游覽“虎丘”和“拙政園”,臨上車時,我想何不放棄重游姑蘇名勝的機會,回一趟母校呢?本來,我的同班同學陳兆立在母校當副校長,我是應該在去之前先與他通個電話,約定好了再動身的。但為了爭取時間,就只得當一回不速之客了。
母校是一所有著千年傳統(tǒng)、百年輝煌的名牌中學。我在校就讀時,校名為“江蘇省蘇州高級中學”,“文革”結(jié)束之后,學校增添了初中部,就改名為“江蘇省蘇州中學”了。我在與母校對門的蘇州醫(yī)學院門前下了出租車,抬頭一望,母校大門上掛的校牌,是胡繩先生題的字。而胡繩先生卻不幸在幾天前病逝了。在我的印象中,上次回母校時,校牌上還不是名人的手跡。后來,母校特意請胡繩先生為母校題寫校牌,無疑是因為在當時在世的校友中,胡繩既身居要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又在學術(shù)界有著很高的聲望。我想,這些年來,每當一批批青春勃發(fā)的學生考進母校,看到胡繩先生題寫的這塊校牌,一定會得到一種激勵,也會引以為自豪的。
果然,我一進校門,就看到大門右側(cè)有一條醒目的紅底白字的橫幅,上書一行口號:“今日我以蘇中為榮,明日蘇中以我為榮?!?/p>
我是1956年考入蘇州高級中學的。盡管當年校園里沒有這么一條震撼人心的口號,但幾十年來,只要想起母校,心底便涌動出一種要為母校爭光的激情。
記得在1980年12月,我第一次回母校時,看見校園的櫥窗里展示的是師生們熱烈歡迎中國女排教練袁偉民回母校的一組彩照,當時貼在墻上的歡迎標語也還完好無損。顯然,袁偉民榮返母校,是不久前母校的一件大事。其場面之熱烈,群情之振奮,當在意料之中。袁偉民高我一屆,在校時我們曾在一起賽過籃球。有年冬天,我們倆還曾在桃山上打過雪仗。我當然是他的手下敗將。二十多年后,他率領中國女排奪得了世界冠軍,就不免要想起那“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的美好時光。如今,他為祖國爭得了榮譽,已經(jīng)成為名揚全球的人物,回到母校來,理所應當受到這樣的禮遇。而學文的我,由于在“文革”中被剝奪了真正從事寫作的權(quán)利,可以說是一事無成。那次我是作為《新觀察》雜志的編輯,外出組稿路過蘇州,悄悄回母??纯吹?。在校園里轉(zhuǎn)了一圈,臨要出門時,意外地碰到了陳兆立。一問,才知道他是在讀完蘇州師范學院后分配回來當物理教師的。他告訴我,我們剛?cè)雽W時的班主任陳光華老師的“右派”問題已經(jīng)得到改正,并落實了政策,回學校初中部教數(shù)學來了。我說那得趕快去看看他。說實在的,回母校來,還能有比見到當年的恩師更高興的事嗎?
那天,陳光華老師正好有課,我們是在課間休息時找到他的。師生久別重逢,當然是不勝感慨。其實他并不比我們大多少,因為他是本校畢業(yè)后直接留校任教的。高中畢業(yè)就留校教高中,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都稱他為“數(shù)學天才”。加上他正當年輕,風度翩翩,就難免遭人嫉妒,還以“驕傲自大,瞧不起黨,走白專道路”為由,把他打成了“右派”。我見原先一頭烏發(fā)的陳老師已兩鬢染霜,頭發(fā)稀疏,就知道他在那不堪回首的年月里吃了不少苦。他說,常有同學回來看他,這就很令他感到安慰了。沒想到又20年過去,想必陳老師已經(jīng)退休。也不知這次我依然悄悄地來,還有幸再見到他否?
我先去校長辦公室找陳兆立,他沒在,我只得去敲倪校長的門。前兩年倪校長和陳兆立一起進京辦事,在校友們聚會時是與我見過一面的。他雖想不起我的名字,但一見面就認出我是與陳兆立同班的校友,很熱情地接待了我。他當即查了一下課程表,說:“陳校長今天下午有兩節(jié)課,第二節(jié)課剛開始不久,大約還要40分鐘才能下課。”然后,他又客氣地問我:“是先在這里坐一會兒等陳校長下課,還是去校園里轉(zhuǎn)轉(zhuǎn)?”我當然是愿意去看看校園里的變化啦!于是,他就打電話請來辦公室王主任,陪我到校園里去走一走。
我們邊走邊聊。王主任告訴我,現(xiàn)在學校已經(jīng)有63個班了。比“文革”前增加了一倍多。我說,我在校時,是一個年級10個班?,F(xiàn)在怎么出來了零頭數(shù)呢?王主任說,這是因為辦有吵年班”和“國際班”。作為蘇州中學,如今已恢復到“文革”前那樣,只有高中了。至于初中部,是指民辦公助的“立達中學”。這樣既減輕了學校的負擔,又保證了蘇州中學生源的質(zhì)量,皆大歡喜。只是教學資源,如實驗室、運動場地和圖書館顯得有些緊張罷了。王主任帶我看了這些年來新建的實驗樓、體育館和圖書館。我注意到,這些建筑設施都是請校友中的名家題的字,他們分別是錢偉長、袁偉民、呂叔湘。此舉顯然別具深意。無論怎么說,他們的名字是母校的驕傲,每看到他們的題字,師生們都會感受到一種榜樣的力量,更明確了人生的奮斗目標。
在靜靜的校園里轉(zhuǎn)了一圈后,我感到,母校不只比幾十年前美多了,而且,作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其環(huán)境氣氛的營造也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因此我想,如今在校的學生實在是太幸運了,在他們之中,肯定會涌現(xiàn)出更多的像錢偉長、袁偉民、呂叔湘那樣的棟梁之材。
在圖書館門前,王主任說他馬上有個會要開,就不陪我進去了。當我獨自來到圖書館二樓大廳時,就立即被墻上的幾十幀大幅人物照片吸引住了。其中,不僅有曾經(jīng)執(zhí)教于母校的名師,如王國維、錢穆、昊梅、呂思勉、顏文梁等大師,而且也有顧頡剛、葉圣陶、胡繩、陸文夫等大名鼎鼎的老校友。最讓人激動的是,那墻上一排精美的、按畢業(yè)屆次排下來的31位已成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照片。一所中學就出了這么多兩院院士,這在全國想必是不多見的吧?我注意到,排在最前面的是1926屆和1927屆的龔祖同和錢令希,而排在最后三位的是1957屆的何鳴元、張鐘華和姚建銼。我是1956年9月入學的,也就是說,這后三位院士曾和我在這里共同度過一年時光。然而,令我感到驚訝的是,仿佛一刀切似的,自1957屆之后,至今尚無一名院士出現(xiàn)!這就不能不讓人深長思之,并問個為什么了。
原因很簡單,就在于1957年母校是反右運動的重災區(qū),包括我們的班主任陳光華在內(nèi)的一批優(yōu)秀教師被打成“右派”,離校改造去了。而接著就是1958年的“大躍進”和1959年的“反右傾”,使學校教學空氣發(fā)生急劇的變化,教學質(zhì)量明顯地降了下來。尤其是一些本來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因為家庭出身不好,而有不少被排除在大學校門之外。該校原先的高考升學率幾乎是100%,而我畢業(yè)時的1959年,單我所在的班,竟就有十來個同學沒有能進大學深造。而無一例外,都是因為他們的家庭出身不好。但其中有兩位,后來硬是通過刻苦自學,在80年代末成了大學教授和高級工程師。我想,假如這批同學不受極左思潮的影響,41年前就進大學深造,再假如沒有十年“文革”,他們也許早已成為兩院院士了!
令人高興的是,在母校,我還看到了兩幅獲獎學生分別和輔導老師章維銑、王溢然的合影。他們是1999屆“國際班”的蔣良和邵錚,分別榮獲第30屆國際中學生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和第11屆國際中學生信息學(計算機)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他們?yōu)槟感#矠樽鎳A得了榮譽。這就等于告訴我,在進入改革開放年代后的母校畢業(yè)生中,必將英才輩出,會有更多的兩院院士出現(xiàn)!
從圖書館出來,我又返回校長辦公室。恰好陳兆立下課回來,在走廊上迎面相見。老同學不期而遇,自然分外高興。在他辦公室剛剛坐定,我就急切地打聽陳光華老師的情況,問他退休后生活可好?沒想到陳兆立長嘆一聲,說陳老師已經(jīng)過世了,得的是癌癥。又說,要不是他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也不至于只活六十多歲!我倆正為陳光華老師而感嘆時,忽然有人推門進來。我一看,這不是我們第二位班主任張祖望老師嗎?我立即站起身來叫了聲“張老師!”陳兆立對張老師說:“你還認得出他是誰嗎?”張老師定睛看了我許久,說:“你倆肯定是同斑,但叫什么名字,我一時想不起來了?!痹瓉韽埨蠋熞惨淹诵萘?,但還擔任著學校學術(shù)委員會的副主任,他現(xiàn)在是來學校開會,過組織生活的??此麧M面紅光,身體還很硬朗的模樣,我心里便生出一種難以言說的興奮,真想和他好好敘一敘師生之誼。無奈他們馬上就要開會,就只得匆匆告辭說;“這次見了,還不知下次什么時候有機會回母校呢,咱們下樓到校園里合個影,留作紀念吧!”他倆欣然同意。
于是,我們有說有笑地走到由匡亞明題字的科學樓前,高興地合了影??飦喢骷仁翘K州中學的校友,又是我讀南京大學時的校長。在他題字的科學樓前留影,對于我來說,無疑是有著不忘兩個母校的含意,這實在是太難得了。
留影時,科學樓前的那幅標語又一次映入我的眼簾:“今日我以蘇中為榮,明日蘇中以我為榮?!蔽蚁?,這分明是母校對每一位學生殷切的囑托和期望啊!我雖不才,但在常以母校為榮時,也深感此生千萬不能愧對母校的培養(yǎng)!否則,還有何顏再回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