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文
心理教育活動課什么最吸引學生?學生回答,首先上課談論的事情跟自己關系密切,是自己最關心的、最需要了解的;其次,是課上可以坦誠相言,直抒胸臆,體會那種情感交流和心靈碰撞帶來的心理滿足??梢姡还?jié)心理教育活動課有無實效,首先看是否貼近學生實際和使學生動情。所以,從設計到實施,挖掘“情”的因素就是活動課成功的關鍵。
現(xiàn)以一節(jié)《理解》為題的初中二年級課做具體剖析說明。
教師: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家是成長的搖籃,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在每一時期,父母都會為自己的孩子拍下成長的一瞬間,把它作為永久的回憶。教師出示照片投影,是教師本人不同成長階段的照片:從百天、一歲、兩歲、四歲、小學、初中、高中到初為人師時;有自已的單照,也有與父母和弟弟的合影。
{營造氛圍的目的在于喚起學生的情緒和引出要探討的問題。新穎的開場生動形象,一下子抓住了學生。尤其最后一張照片,學生一下子認出就是自己的心理教師,感到更加親切。心理教師一開始就把自己投入其中,把自己童年的可愛展現(xiàn)給大家,把自己的親情與大家分享,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把大家?guī)胍粋€關于家庭的氛圍中,在這個氛圍的影響下,在學生心中會喚起自己的親情回憶。}
教師:這一張張記錄老師成長的照片背后飽含著父母的愛心。你們中留有這樣紀念的同學請舉手?(全班64人,絕大部分同學舉手,有十多人沒舉手。){教師此時應特別留意那十幾個沒有舉手的同學,不要忽視其背后的故事。}
教師:請同學們回憶成長中與父母之間難忘的事,同桌或前后桌交流,然后作全班交流。
(有五位同學在全班發(fā)言,回憶自己生活的點滴事,映照出父母的愛子之心。)
同學1:在小學一年級,轉入新學校時,因為不認識別人,所以我放學后哭了。媽媽來接我時告訴我:“要努力去認識別人,不要等別人來認識你?!眿寢尩脑捠刮液芸旖簧狭伺笥眩辉俑械焦聠瘟?。我很感激媽媽。
同學2:冬天,天下著小雨,我沒有吃早餐就去上學了,肚子很餓。下課時,聽到父親叫我,我看到父親的臉頰和耳朵凍得通紅,凍得通紅的手里拿著冒著熱氣的煎餅果子。原來父親一直在門外等著,我很受感動。
同學3:小時候,我得了中耳炎,在生病期間,母親給我講故事直至我睡著。
同學4:有一次我得了肺炎,去醫(yī)院輸液,母親一直陪伴到深夜。
同學5:有一次,父親打造一張新床,我認為是給自己的。可是,做好后,卻不讓我用。我很氣憤,不理父親了。后來爺爺奶奶來了,給他們用了。我想父母那么孝敬他們的父母,我也要孝敬他們。
{學生從點滴的小事談自己對父母之愛的切身感受及感激之情,盡管學生沒有使用“愛”這個字眼兒,但其中已蘊涵此情。這是一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對自己以往所感受到的親情做一個回憶,同時再做一次體驗,讓學生彼此交流分享,同時促進團體動力的形成。
如果教師在課前做簡單的安排,讓學生準備自己成長中與父母相聚的照片,在教師展示了自己的照片后,學生可展開準備的照片在小組分享、交流,有這些生動、形象、真切的史料,更易引發(fā)學生“觸目生情”。學生的陳述內容會更生動,情緒會更高漲,為整節(jié)課做一個情的烘托、鋪墊。
在學生談自己的親情經歷時,教師不能僅僅限于“聽”,還要適時地表達自己的同感,引導其他同學談聽的感受,進而激發(fā)他們也談自己,挖掘每個人內心中可能已沉寂多年或早已被漠然或為紛繁雜事掩蓋的親情,使在小組沒有談充分的同學再來一次傾談,這樣,這部分就顯得有深度,切實去觸及個人心靈深處最柔軟的部分,讓學生為自家情所動容,以情勝人,在此掀起小高潮,又為本節(jié)課整體做情感的鋪墊,使后部分學生認知及情感的升華找到支點。}
教師:剛才同學們談了自己成長中與父母之間的一些難忘的經歷,人們把家比做溫馨的港灣、沙漠的綠洲……可見家對每個人的重要。但是,有一些同學一回家就煩,有同學認為“別管我怎么努力,媽媽永遠對我不滿意”,這其中有矛盾、有沖突,所以這里就有個“理解”的問題。這里有一個問卷,請同學們填一填,看一看自己對父母的了解程度。
{教師這段導語本想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其設計意圖是把學生引導到“盡管家中有矛盾,我們還是應理解父母”的軌道上來。但由于表達太具跳躍性,使得上下的銜接過渡很生硬。教師的銜接和串聯(lián)技術可以體現(xiàn)教師對課的控制和把握能力。}
問卷調查:①分別調查學生對其父母在如下方面的情況了解:出生年月、最喜歡吃的水果、最愛吃的菜、最愛看的電視節(jié)目、最喜歡的文娛活動、最高興的事、最煩惱的事、對我的期望。②分別調查父母及學生自己在如下方面的做事頻率,以了解自己對父母的認識有多深:買菜、做飯、洗碗、洗衣服、打掃衛(wèi)生、處理家中雜事、照顧年幼或年邁的家庭成員、供養(yǎng)家庭、決定家中的大事。
學生填畢,全班交流,教師以學生舉手來做統(tǒng)計。
{做問卷一定要對題目做精心的設計,不能一拍腦袋隨意就定,本次問卷有些問題還可以再做篩選,使之更有效。另外,教師在以舉手做統(tǒng)計時,要留意其中反映出的問題;對個別學生反映出的個別問題要留心,以利于課下及時與他們取得聯(lián)系,了解詳細情況,制定輔導策略。不要忽視和錯過任何輔導機會。}
調查結束,教師提出問題:家長日復一日重復同樣的工作,有怨言嗎?為什么他們心甘情愿地去做?
學生討論,觀點分享。
同學1: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為更好地讓我們做自己的事。
同學2:使家庭更幸福,成員更好地工作。
同學3:父母責任心強,對家懷有深切的愛。
同學4:父母有自卑感,讓我們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yè),托付他們的理想。
{通過正面傾談、問卷調查,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對父母的了解和理解還不深入,使學生感到父母為自己、為家庭付出了很多。通過引導學生對父母毫無怨言的付出的深層次的分析討論,引導學生感受、體悟親子之情的溫暖與博大無私,使學生為情所動,在認識和情感上都有一個升華,而這種升華會冰消雪釋家長與子女之間的隔閡,還會成為其今后學習、生活上的一個很大的動力。}
教師:我贊同“父母責任感強,對家懷有深切的愛”的觀點。我們都要長大成人,成人肩膀上沉甸甸的,我們要承擔責任。
{此時教師的語言如既能畫龍點睛,又能富有激情,則會具有感染力,能起到再次激發(fā)和提升學生情緒的作用。教師態(tài)度處理過于冷靜,削弱了這一效果??梢?,教師本人對內容的理解、體會及其是否具有激情與感召力對一節(jié)課的氛圍和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下面請同學以“我愛我家,我要……”“愛心給家人……”為題,作即興演講。
同學1:我愛我家,我要努力學習,父母會更高興,干起來更起勁。
同學2:我愛我家,我要分擔家務,使父母更高興。
同學3:我愛我家,我要體會父母的難處,給他們多一份幫助。
同學4:每到過節(jié),父母都給我們禮物,他們也應得到安慰的話語,我要用好的成績證明,他們的辛勞投有白費。
同學5:每次過生日,父母都給我一份驚喜,而我從沒有給過他們。這次媽媽過生日時,我要給她一份驚喜。
同學6:將心比心,父母的嘮叨雖然很煩,但卻是父母深沉的愛。
{演講是一個很好的創(chuàng)意,同樣可以再掀一個高潮,但是學生“演講”三言兩語,套用老師的題目格式,就沒有表現(xiàn)出這種氣勢,這也基于前面情不濃、挖不透的原因,所以學生在情感處于壓抑之下,表述也無激情,顯得理智有余。}
教師:同學們的談話使我很受感動,1997年我的母親去世,我的愛沒能留住母親。今天,你們享受著父母的愛,請珍惜。{教師最后這句肺腑之言,又一次讓同學分享了其親情,課的開始是分享其情感中溫馨的一面:結束是分享其感傷的一面,教師在兩個環(huán)節(jié)的身心投入,前后呼應,甚為感人。}
本節(jié)課的設計和實施優(yōu)勢及不足兼有,進行剖析以拋磚引玉。情是本課的先導和貫穿紅線,設計上注意了,在實施中弱化了,所以整體感覺課的高潮沒有出現(xiàn),顯得效果有些平。因此要體現(xiàn)“情”的要素,關鍵在于情的鋪墊是否到位,情的控制是否有深度。而這就要看實施結構是否以“情”的喚起一體驗一升華為核心。情的鋪墊過程,實際上就是情的喚醒和體驗的過程;情的挖掘深度,以情的鋪墊為基礎,是不斷引導學生升華的過程,兩者同等重要。要運用各種手段喚醒學生的情緒,激發(fā)他們的參與動機;給予學生充分的活動機會,讓學生獲得體驗,教師不能越俎代皰,不能控制得死死的,而應讓學生在自己的思維圈子里跑,這樣就不會給學生以說教之感;在學生獲得感悟后,教師能夠在關鍵的思維制高點引導學生獲得情感和認知上的升華,就不至于使學生對問題的談論過于籠統(tǒng)和概念化,停于表層,也不會給學生以圖熱鬧之感。情的喚起是起始,情的體驗是過程,情的升華是目的。每個學生原有水平不同,但只要在原水平上有所提高,都可視為升華。
另外,教師傾情參與是課成功的重要要素。教師的參與不能停留于形式上的參與,教師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護,坦誠地面對自我和學生,教師還要掌握輔導的基本技巧,諸如傾聽、共感的運用,像本課在學生談自己的親情時,教師如能運用共感技術傳達分享學生親情的感動,對學生整體的情緒是一個很好的調動。
教師對學生情緒,情感的感知是否敏銳,反應是否適時、適當,是否在平時關注親情和對親情體驗深刻、感悟良多,對學生家庭背景了解多少,是否能信手拈來些許素材點燃一些火花,他的語言是否在談論情感時具備感染力·一這些都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xiàn),如果教師能做到傾情參與,就不會與許多珍貴的思維和情感的火花,甚至與可以帶出的一座情感火山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