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執(zhí)斌
2000年8月教育部制訂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以下簡稱“新大綱”)使用了“先秦”這個歷史概念。關于“先秦”一詞,始見于《漢書·河間王獻傳》:“獻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弊?“先秦猶言秦先,謂未焚書之前。”現(xiàn)今史學界使用“先秦”這個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先秦”概念,僅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如杜國庠的《先秦諸子思想概要》。因為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都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從我國學術發(fā)展的角度講,春秋戰(zhàn)國無疑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時代。廣義的“先秦”概念,是指上古至秦統(tǒng)一之前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如徐中舒的《先秦史論稿》和王明閣的《先秦史》,都是從中國的原始社會敘述到秦統(tǒng)一之前。新大綱使用的“先秦”概念是廣義的。
比較新舊大綱先秦部分教學內容要點,可以看出,新大綱把舊大綱規(guī)定的“夏、商、西周時期的文化”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歸并到“先秦時期的文化”當中,在教學內容要點上,增加了“文字”,減掉了“體育”。
舊大綱規(guī)定有“導言”,所以舊教材第1課是《歷史告訴我們什么?》。新大綱沒有設“導言”,所以修訂教材時我們刪掉了《歷史告訴我們什么?》。舊教材講述先秦史用了10課時,修訂后的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講述先秦史只用了8課時。下面,按課時依次介紹新教材先秦史教學內容的修訂情況。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新舊教材比較,變化不大,重要的修訂有兩處。一處在用花邊框起來的提示中,舊教材說:“距今170萬年到公元前21世紀,是我國的原始社會時期?!毙陆滩男抻啚?“距今170萬年到約公元前2070年,是我國的原始社會時期?!贝蠹抑?1996年5月16日,國家“九五”規(guī)劃重大科研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啟動,我國科技工作者經過幾年奮戰(zhàn),在2000年11月,公布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推定夏代始年為約公元前2070年。這一數(shù)據有多學科交叉研究作為支撐,它把我國歷史紀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我們修訂教材理所當然要吸收這一科研新成果。另一處在課文第一個子目“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中,刪去了課文正文“陜西藍田人”這個知識點,以降低教學的難度和分量。另外,作為供學生閱讀的楷體文字,新教材進行了大量的刪減,比如關于人類起源的神奇?zhèn)髡f就全部刪掉,關于北京人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狀況的描寫則刪掉了一多半文字。這樣做的目的是減輕學生的負擔。
第2課《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居民》,新舊教材比較,重要的修訂有一處。這一處在第一子目“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中。舊教材說:“距今約五六千年,祖國境內的氏族公社達到繁榮時期。”新教材說:“距今約七千年到五千年,祖國境內的一些氏族公社達到繁榮時期?!毙屡f教材都以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和黃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為典型來描述我們祖國氏族公社的繁榮情況。但在時間上,舊教材把它們定在“距今約五六千年”,晚了點,新教材把它們定在“距今約七千年到五千年”,更接近歷史的實際情況。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寫過一篇《碳—14測定年代和中國史前考古學》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有一張《中國89個碳—14測定年代的地區(qū)和時間的分布圖》和一張《現(xiàn)已發(fā)表的中國考古資料碳—14年代一覽表》。從“分布圖”上看,河姆渡遺址第四層年代已超過公元前5000年,查“一覽表”得知其年代為公元前5005年±130年,即距今約七千年;河姆渡遺址第二層年代為公元前3710年±125年,即距今約五千六百多年(碳—14的測定值中“距今年數(shù)”,都從1950年起算)。河姆渡遺址第一層年代比第二層還要晚一些。
半坡遺址可分為早期和晚期兩個文化層,碳—14測定年代為約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4200年,即距今六千多年。這是我們把半坡氏族公社和河姆渡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定在距今約七千年到五千年的依據。另外,舊教材“距今約五六千年,祖國境內的氏族公社達到繁榮時期”的說法,存在忽視祖國境內氏族公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一刀切的毛病。新教材說“距今約七千年到五千年,祖國境內的一些氏族公社達到繁榮時期”,就嚴謹了。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修訂教材時,我們大量刪減了學生閱讀的內容。比如全部刪掉“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歲月,相當于古史傳說中的伏羲氏和神農氏時代”的一大段小字和有關的黑體豎排資料;把介紹河姆渡遺址出土情況的一段小字簡化了一半。除此以外,按照新大綱的規(guī)定,“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刪簡后全部變化為小字,大大降低了教學要求。
第3課《夏商王朝的統(tǒng)治》,新舊教材比較,內容安排變化不大,重要的修訂有四處。第一處是關于夏朝的創(chuàng)建人。舊教材說:“公元前21世紀,啟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毙陆滩恼f:“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备膯⒔ㄏ臑橛斫ㄏ?是吸收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跋纳讨軘啻こ獭闭焦嫉摹断纳讨苣瓯怼钒延砹袨橄某牡谝淮鷩?。第二處是關于夏都陽城的說明。新舊教材的第一個子目都是“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其中都有介紹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夏都陽城的小字。舊教材說:“近年來在河南登封發(fā)現(xiàn)兩座東西并列的古城址,用卵石夯成??脊艑W家認為,這就是夏朝初年的都城陽城?!闭n文的這段文字是根據最初的考古報告寫的。后來,隨著夏都陽城考古發(fā)掘的深入,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所謂的“兩座東西并列的古城址”,實際上是一座古城址。所以,新教材修改為:“考古學家在河南登封發(fā)現(xiàn)一座古城址。他們認為,這就是夏朝初年的都城陽城。”第三處是關于商朝的始建年。舊教材把湯滅夏建商籠統(tǒng)地定在“公元前16世紀”,當然這也是過去史學界的公認說法?!跋纳讨軘啻こ獭闭焦嫉摹断纳讨苣瓯怼钒褱珳缦慕ㄉ潭ㄔ诩s公元前1600年,所以新教材采用了這個最新研究成果。第四處是關于商都亳的所在地。新舊教材上都有一張《商統(tǒng)治區(qū)域示意圖》。商湯所建都城亳,舊教材上注明:“今河南商丘北”;新教材上注明:“今河南鄭州”。因為目前考古學界比較流行的觀點是鄭州商城是第一代商王湯所居的亳都?!跋纳讨軘啻こ獭本褪且脏嵵萆坛堑氖冀甏鳛橄纳痰姆纸鐦酥局?。新教材當然要采用新的觀點。除了這四處重要的修訂以外,因為小字作為學生的閱讀課文是為大字正文服務的,所以正文的修訂往往會帶來小字的修訂。舊教材以啟為夏朝的創(chuàng)建者,所以配有一段啟建立夏朝過程的小字。新教材以禹為夏朝的創(chuàng)建者,所以配有一段禹掌握權力過程的小字。舊教材有16幅插圖,新教材只有7幅插圖,刪掉了《商朝宮殿復原圖》、《商朝的銅錢和面具》、《河南安陽武官村商王大墓》第9幅,這也同樣大大減輕了教學的分量。
第4課《西周奴隸制王朝的統(tǒng)治》,舊教材的課標題是《奴隸制發(fā)展的西周》,這個課標題讀起來總覺得別扭,所以新教材改成《西周的盛衰》。本課有三個子目。第一個子目“武王伐紂”,內容與舊教材比,變化不大,只是刪去了紂王殘酷地殺害叔叔比干的一段小字和“嗚呼!我生不有命在?”的黑體豎排資料。第二個子目“西周政治、經濟的發(fā)展”,是把舊教材的兩個子目“分封制和宗法制”與“奴隸制經濟的發(fā)展”合并在一起,并進行了刪削。舊教材介紹西周政治制度發(fā)展的時候,講了分封制、宗法制和等級制。修訂時,我們考慮到西周的宗法制涉及到大宗和小宗、嫡長子和庶子的概念,學生不容易理解,在新教材中就刪掉宗法制及其示意圖,以降低教材的難度。與此同時,我們考慮到等級制和分封制密切相關,就把舊教材里講等級制的兩行小字變?yōu)榇笞?在新教材中把等級制講得充分一些,這樣也便于教師講授和學生學習。本課最重要的修訂就在這個地方。新教材介紹西周經濟發(fā)展的時候,開始就說明:“西周實行奴隸主國家土地所有制,奴隸制經濟進一步發(fā)展?!边@句話在舊教材里面沒有,所以要增加,目的是為后面講戰(zhàn)國時期奴隸主向地主轉變,租種地主土地的人向農民轉變,作好鋪墊。第三個子目“國人暴動和西周滅亡”,講這段歷史時,新舊教材都談到了“共和行政”。關于“共和行政”,古籍上有兩種記載。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上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共和?!惫疟尽吨駮o年》上說:“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庇终f:“共伯和干王政。”還說:“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眰鹘y(tǒng)觀點是相信司馬遷的說法。舊教材采用的就是傳統(tǒng)觀點?,F(xiàn)在學術界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古本《竹書紀年》的說法。因為西周晚期的《師睚睢訪文云:“白騄父若曰:‘師!乃祖考有勛于我家,女有(佑)佳小子。余令女死(尸)我家……”郭沫若認為,“白騄父”就是共伯和。郭沫若的說法得到學術界的肯定。另一位古文字學家楊樹達說:“彝銘屢見‘王若曰之文,非王爾稱‘若曰者,僅此器之白騄父,若非白騄父有與王相等之身分,安能有此?!彼€指出:“《禮記·曲禮篇》:‘天子未除喪曰予小子,知古天子有自稱小子之事?!毒吩?‘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又曰:‘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說者以周公攝政,故自稱予小子,今此銘文記白騄父自稱小子,與《君篇》周公自稱相類,則白騄父又非以共伯和釋之不可?!笨梢?共伯和在厲王奔彘以后,僭居王位,代行政事是真實的。1994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白壽彝任總主編的《中國通史》第三卷和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楊寬著的《西周史》都采用了古本《竹書紀年》的說法。所以,新教材拋棄了傳統(tǒng)的舊觀點,采用了時興的新觀點,以“共伯和執(zhí)政”為“共和行政”。舊教材在“共和行政”之后,還特別強調:“共和元年,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倍陆滩膭h掉這句話,原因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公布的研究成果把我國有確切紀年的歷史年代由西周共和元年前提了58年。
第5課《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這課的內容在觀點上新舊教材沒有什么變化,變化主要反映在內容的編排上。舊教材“春秋五霸”講1課時,“戰(zhàn)國七雄”又講1課時。新教材“春秋五霸”與“戰(zhàn)國七雄”合起來講1課時,但它又不是舊教材兩課書的簡單合并。舊教材的“戰(zhàn)國七雄”一課里有四個子目:“七雄并立”、“商鞅變法”、“圍魏救趙和馬陵之戰(zhàn)”、“‘合縱與‘連橫”。新教材把“商鞅變法”放到別處去講,只選取了舊教材中“七雄并立”、“圍魏救趙和馬陵之戰(zhàn)”、“‘合縱與‘連橫”的內容,又把后面《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一課里講到的“長平之戰(zhàn)”拿來放到“戰(zhàn)國七雄”里講。這課要講的內容很多,而一課時講完,就必須打破原來的子目,重新編排。我們考慮,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各有特點,春秋要突出“爭霸”,戰(zhàn)國要突出“爭雄”。這樣,新教材這課書只安排兩個子目,“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在“春秋五霸”這目中,要講“爭霸”局面出現(xiàn)的原因,要點出“春秋五霸”都有誰,要突出齊桓公首霸,其次介紹晉楚爭霸,最后吳越爭霸放到閱讀課文小字中去講。在“戰(zhàn)國七雄”這目中,要講“爭雄”局面的形成,要點出“戰(zhàn)國七雄”都有誰,要突出戰(zhàn)國中期的“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和戰(zhàn)國末期的“長平之戰(zhàn)”,戰(zhàn)國后期的“合縱”和“連橫”放到閱讀課文小字中去講。這樣編排教學內容不僅突出了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歷史時期各自的特點,而且教學內容大大減輕了。新教材比舊教材更便教利學了。
第6課《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舊教材以“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為題,講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就用一課時,新教材精簡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內容,并把社會變革的主要內容———商鞅變法加進來,這樣安排教學內容不僅順理成章,而且顯得很緊湊。新舊教材相應部分比較,新教材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情況上觀點有些變化。舊教材說:“那時候(春秋時期),生產和使用鐵器比較多的,是齊國和楚國。戰(zhàn)國時期,鐵廣泛使用,鐵農具逐步代替了銅、石等農具?!睂嶋H上鐵農具取代銅、石等農具是西漢時期的事情。舊教材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使用的情況估計過高,所以新教材改為:“春秋時期,鐵器在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上開始使用。到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已經很多,這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新教材把舊教材中“手工業(yè)的進步”與“商業(yè)和城市的興盛”兩個子目合并為“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興盛”一個子目,內容進行了大量精簡。如講手工業(yè),新教材以冶鐵業(yè)為重點,順便提到煮鹽業(yè)、紡織業(yè)和漆器制造業(yè)都有顯著進步,而把舊教材講煮鹽業(yè)、紡織業(yè)和漆器制造業(yè)的三段正文大字縮寫后全變?yōu)樾∽珠喿x課文。在“商鞅變法”這個子目中,舊教材正文大字還提到魏國的李悝變法和楚國的吳起變法,同時安排了兩段小字專門介紹李悝和吳起變法的情況,供同學們閱讀;新教材把李悝和吳起變法都刪掉了,只集中敘述商鞅變法。
先秦時期的文化,按照新大綱的規(guī)定,要講四個知識點,即科學技術、文字、諸子百家和文學藝術。其中“科學技術”這個知識點帶有★號,表示大綱規(guī)定這部分內容由學生自己閱讀學習。
第7課《輝煌燦爛的先秦文化(一)》,講新大綱規(guī)定的文字、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三個知識點。“文字”這個知識點雖然是新大綱增加的,但是相應的內容在舊大綱和舊教材當中大部分都有。新教材以“從甲骨文到竹帛書”為子目,介紹了先秦時期漢字的發(fā)展過程。跟舊教材比,新教材的變化有兩點值得注意,一點是把舊教材里講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統(tǒng)一整理成大篆的內容,由小字變?yōu)榇笞帧_@就意味著原來不要求學生記憶、掌握的內容,變?yōu)橐髮W生記憶和掌握的內容了。漢字在其發(fā)展史上經過幾次大規(guī)模的整理。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統(tǒng)一整理成大篆,這是漢字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統(tǒng)一整理。新大綱既然把文字專門列為一個知識點,那么漢字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整理就應當讓學生知道。另一點是新教材增加了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竹書和帛書的新知識。第二個子目“碩果累累的科學技術”,新教材不但沒有增加新內容,而且在舊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刪削,像《甘石星經》、周朝的醫(yī)學分科、建筑師魯班等等,都刪掉了。這樣教學的難度和分量都大大減輕了。第三個子目“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只介紹了《詩經》、屈原、青銅藝術和鐘鼓之樂,內容比舊教材少多了。
第8課《輝煌燦爛的先秦文化(二)》,內容是講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新舊教材比較,在內容編排上變化不大。第一子目“思想家老子”,新舊教材變化不大。第二子目“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新舊教材比較有兩個值得注意的變化。一處是對“仁”的學說的解釋,舊教材說:“孔子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tǒng)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彼鼪]有講清“仁”的學說,據有些老師反映,學生們時常誤解為孔子提出的“仁”的學說只是對統(tǒng)治者說的。新教材改為:“他(孔子)提出‘仁的學說?!拾磺忻赖?。他主張‘愛人,要求統(tǒng)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這樣就彌補了舊教材的缺憾。另一處是新教材刪掉了孔子晚年整理古籍,編訂《詩經》、《尚書》等內容。原因一個是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再一個是現(xiàn)在學術界有人根據新出土的一些材料對孔子刪《詩經》的傳統(tǒng)說法提出懷疑。第三個子目“百家爭鳴”,新舊教材比較,在三個方面有明顯變化。第一個方面是增強了“爭鳴”氣氛。有人提出這目既然叫“百家爭鳴”,可舊教材沒“爭”起來。我們認為,“百家爭鳴”形象地描繪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眾多學派自由發(fā)表言論的熱烈的學術研討氣氛,這其中既有對立觀點的激烈辯論,也有相近相同觀點的相互應和。如果把“爭鳴”僅僅理解為不同觀點的辯論就狹窄了。盡管我們與提這個意見的同志在對“百家爭鳴”的理解上不太一致,但是我們還是增加了一些“爭論”的內容。戰(zhàn)國時期人們最關注的問題無疑是戰(zhàn)爭。墨子主張“兼愛”和“非攻”,反對不義戰(zhàn)爭,支持正義戰(zhàn)爭。這后半句“支持正義的戰(zhàn)爭”,是修訂時增加的,目的是使墨子對戰(zhàn)爭的看法更突出一些。介紹孟子的思想時,說“他看到戰(zhàn)爭的殘酷,提出‘春秋無義戰(zhàn),籠統(tǒng)反對一切戰(zhàn)爭”,這是新增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看到孟子的戰(zhàn)爭觀與墨子的戰(zhàn)爭觀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介紹孫臏的思想時,引用了他提出的“戰(zhàn)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的話。這也是新教材增加的內容。這句話充分反映了軍事家孫臏主張靠戰(zhàn)爭最終解決問題的戰(zhàn)爭觀。在戰(zhàn)爭觀上,孫臏和墨子、孟子是對立的。新大綱要求歷史教學要能夠使學生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新教材增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內容,這是新教材明顯變化的第二個方面。新教材在介紹孟子的思想時,增加了孟子提倡保護環(huán)境,主張合理利用生物資源,注意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觀點。這是對學生進行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的好材料。新教材明顯變化的第三個方面是對荀子思想的介紹。舊教材說:荀子“提出‘人定勝天的觀點,認為與其宣傳敬天拜地,不如鼓勵人民增加生產,積蓄財物;與其依賴天地,不如依靠人的力量?!逼鋵?荀子本人并沒有說過“人定勝天”的話,這是后人對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思想的概括。這種概括現(xiàn)在看來不太準確。新教材說: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也就是說,人能夠認識自然規(guī)律,并按照自然規(guī)律去辦事”。新教材對荀子思想的介紹要比舊教材準確。
以上我們通過新舊教材的比較,介紹了新教材先秦部分教學內容的主要變化,并沒有涉及練習題。與舊教材的練習題比較,新教材練習題的設計更帶有啟發(fā)性和趣味性,同時還增加了活動建議。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編審)責任編輯:彭 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