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洪 葉湘玉
周洪,1957年出生1983年西安醫(yī)科大學口腔醫(yī)學系畢業(yè),現任西安醫(yī)科大學口腔醫(yī)學院正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摘要目的:研究在正畸治療中影響唇形態(tài)及位置變化的因素。方法:通過對雙頜前突的成年女性正畸治療前后的X-線頭影測量片的軟組織形態(tài)的比較分析,尋求影響唇的形態(tài)變化的臨床因素。
結果:上下唇的突度平均減少2.38mm和2.22mm,鼻唇角的平均變化為99.53到111.26度,下下唇長度也平均增加1.38mm和4.60mm,而唇的厚度則無明顯的改變。
討論:唇形態(tài)的變化不僅受到前牙移動的影響,而且與年齡、性別和唇本身結構等諸多因素有關。
關鍵詞正畸學口唇變化
STUDY THE EFFECTING REASONS OF LIP CHANGES DURLNG THE
ORTHODONTIC TREATMENT
Zhou HongYe XiangyuDepart.Orthodentics.Stomatological Hospital,Xian Medical University
AbstractAim:to study the effecting reasons of lip changes during the orthodontic treatment.Method:Using the soft tissue analysis with the pre-and post cephalometric films to compare the changes in adult female with bimaxillary malocclusion.Results:the upper and lower projecting lip were reduced in 2.38mm and 2.22mm individually.The Nasolabial angle changed from 99.53 to 111.26 degrees.The length of upper and lower lips has been increased 1.38mm and 4.60mm respectively.However,the thickness of lips has no changes obviously.Discussion:The morphology of lip has been influenced no only by the retraction of incisors,but also by age,sex and structure of itself.
Key wiordsOrthodentics Lip changes
口唇在面部軟組織結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唇形態(tài)及位置的改變可以對面部形態(tài)帶來顯著的影響。在正畸治病過程中常常會因牙齒和頜骨的移動造成唇的形態(tài)和位置的變化,但是,唇的形態(tài)變化在臨床上除了與牙齒移動的多少有關外,還受到其它諸多因素的影響,因而了解這些因素對每一個患者的影響后,才能夠正確的評估該患者的唇形態(tài)變化。所以正確的評價唇形態(tài)在正畸形治療過程中的變化對臨床醫(yī)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1材料與方法16名上下頜前突的成年女性,平均年齡為21.6歲。矯正目的是為了改善唇的突度,所有病人均拔除了上下頜雙側第一雙尖牙,采用標準方絲弓矯治器進行正畸治療,平均治療時間為18個月。ソ彌魏蟛∪說哪パ攔叵島圖庋攔叵稻保持中性關系,前牙的覆牙合為10%~30%,覆蓋為1mm~3mm。X-線頭影測量側位片的拍攝分別在矯治前和矯治結束時的正中牙合位唇松弛位的狀態(tài)下進行。所有X-線片用同一機器拍攝,頭影測量片的描繪、定點由一人完成,所有的數據測量及數據的統(tǒng)計均由計算機完成。ニ采用的面部軟組織測量值有9項:ケ譴澆(Cm-Sn-Ls)上唇突度(Ls-SnPg上唇距SnPg平均的距離),下唇突度(Li-SnPg下唇距SnPg平面的距離),上唇厚度(A-Sn為上唇鼻根處厚度),上唇緣厚度(Ls-Si為上唇唇緣處厚度),上唇凹的深度(SS-Si),唇間隙(Stms-stmi是唇間溝的距離),上唇長度(ULL),下唇的長度(LLL)。
2結果ソ彌吻昂蟮淖櫓的變化見附表。結果顯示:上下唇的突度有明顯的改善,平均減少2.38和2.22mm;鼻唇角的平均變化為99.53°到11.26°;上下唇長度也平均增加1.38mm和4.60mm,松弛時唇的間隙明顯減小,經統(tǒng)計學處理均有顯著性的的變化(P<0.01)。從測量的結果來看上下唇的厚度無明顯的改變(P>0.05)。
3討論
3.1唇的自然形態(tài)要正確的評價正畸治療前后唇形態(tài)的變化,首先要有一個客觀的標準。通??梢钥吹絻煞N唇位:松弛性唇位和閉合性唇位。閉合性唇位不能反應正常的唇形態(tài)。松弛性唇位時的唇肌處在相對的放松狀態(tài),是自然狀態(tài)下的唇位并有重復性,可以反映唇的客觀形態(tài)。在松弛性唇位上下也有兩種可能,下頜在息止頜位和正中頜位時唇的變化,Burstone在描述這兩種唇位的差別時認為主要的變化在唇間溝[1]。本研究采用正中頜位時的松弛性唇位來分析唇的形態(tài)變化,目的是能在治療前后客觀地分析唇形態(tài)變化。
3.2牙頜畸形矯正前后的唇形態(tài)變化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三維結構的變化。目前對唇評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側貌變化上。評價一般從兩個方面進行,唇突度和唇長度的變化。影響唇的這些變化的因素與前牙移動的程度和唇軟組織厚度有較為密切的關系。前牙是唇的支持組織,牙齒突度改變得越多唇突度受到的影響就越大。一般認為上切牙后退與上唇突度改變的比例為1∶0.5,本研究所作的成年女性比例為1∶0.44。在矯治中唇的厚度一般無明顯的變化,但是唇本身的厚度越大,其突度隨切牙移動的改變就越小,改變所需的時間就越長,這也可能與唇肌的張力有關。
3.3雙頜前突的拔牙治療后唇側貌變化總的來講是唇突度的減少、長度的增加,而唇厚度無明顯的變化,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也 符合于此規(guī)律。但是在預測隨牙齒移動而發(fā)生的唇變化的程度時,還應考慮到年齡、性別和唇結構等因素。年齡之間主要是生長發(fā)育期與非生長發(fā)育期之間的差異,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唇的形態(tài)和結構都會發(fā)生變化。而非生長發(fā)育期的唇形態(tài)在無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基本是穩(wěn)定的[2]。性別之間的差異近年來逐漸的被人們所注意,一些學者發(fā)現女性唇對牙齒移動的反應要略大于男性[3,4]。研究一律采用成年女性的目的在于排除年齡和性別的影響。ヒ虼,臨床上要分析患者唇形態(tài)的變化時,不僅要考慮牙齒移動的因素,還要考慮年齡、性別、和唇結構等因素。
參考文獻
1Burstone CJ.Lip postur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reatment planning Am J Orhtod 1967;53:262-284
2Enlow DH.Facial Growth 3rd Edition Philadelphia 1990 W.B.Saunders Company
3Carner LD.Soft tissue change coneurrent with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 Am J Otrhod 1974;70:617-644
4Diels RM,Kalra V and DeLoach ator.Changes in soft tissue profile of African-Americans following extraction treatmentAngle Orthod 1995;65:285-292
收稿日期1998-12-12,2000-01-07修回
編輯/姜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