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華東
1997年10月,我有緣結識了趙堡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原寶山先生,并蒙先生厚愛,從學拳藝,至今已兩年有余,略有小成。愿將所受原師教誨及心得成文,以念師門之恩。
原師名恭家,現(xiàn)居西安,祖籍河南溫縣趙堡鎮(zhèn)。1929年出生,其祖原復孔為趙堡太極拳一代宗師張宗禹門下高徒,神手張彥之師兄。原老師幼從叔父原成習藝,1938年日寇侵華延及溫縣,遂和家人遷居西安。1961年,又拜趙堡太極拳第十代宗師、太極拳名家鄭悟清(1895年~1984年)為師,殷勤受教,備受鄭公贊賞,并傳以秘抄拳譜,囑繼承先人傳統(tǒng),日后發(fā)揚光大。原師身受悟清公多年言傳身教,苦練拳藝,深研拳理,歷五十余年實踐,對太極拳頗有心得 。早年因工作不便,極少傳藝。近年來,為了響應國家全民健身的號召,不顧年逾古稀,廣泛傳拳授藝、著書立說,積極弘揚太極拳藝。并擔任西安武當趙堡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溫縣趙堡太極拳鄭悟清拳法研究會顧問,溫縣趙堡和氏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理事、特邀研究員等職。
原師曰:“太極拳者,拳術之上品也。其拳丹合一,內(nèi)外兼修,為歷代先人傾心血之結果。習練有得,不但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而且能打斗防身,競技爭雄。
“初學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內(nèi)要靜空,外要輕松,最忌粗心浮氣,精神不專,尤忌身形不活,手腳不隨。倘能平心靜氣,注目于神,輕搖之以松其肩,柔隨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穩(wěn)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穩(wěn),然后鎮(zhèn)頭領氣以衛(wèi)其力,力順則氣自通,氣通則力自重,所學之法如是,練而習之,以期純熟,則手眼步一致,心神氣相通,自能臻自然而然之妙境也。
“太極拳之初習者,以自然柔活為主,惟其慢始能勻,惟其柔始能活。
“太極拳者,自然之道也。自然則氣順,氣順則力重,此理不可不知。切忌不可刻意導引,專注練氣,犯此則不自然,不自然則非太極拳之道也。
“太極拳之動靜作勢,純?nèi)巫匀?,運化靈活,循環(huán)無端,要知其虛實開合,起落旋轉,俱從圓形中來。而一圓之中,即有無窮之奧妙。
“太極拳之動作,本為無數(shù)圓形。圓者,最合乎自然之動作也。有手圓、身圓、足圓之分;亦有縱圓、橫圓、平圓、斜圓之別。太極拳之動作,招招渾圓,故每勢以轉圓為主。學者,以有形之圓,練至無形之圓,則近乎于道也。
“太極拳之運動,圓之運動也。練拳者,練圓圓合一之道也。
“初學者,一招一式務必細心體會,身手步一致,手足到位,不可拖泥帶水。一式練至精熟,始可再學下一式,不可貪多,以圖浮表美觀,而要于內(nèi)在情理悟之于心,行之于體,是為至要。
“耍拳者,返先天之修煉也。似孩童戲玩,無拘無束,舉手投足,純?nèi)巫匀唬弥畡t達天人合一之境。然初學者宜知,耍拳乃練之有成之習法,不可盲從。高手耍拳,隨意舉動,自成法度;初學者,根基不穩(wěn),難成大氣候。
“太極拳之練習,尤須注意頂襠之勁,無使有失,否則必致上重下輕,身形不正,站立不穩(wěn),百病叢生。太極拳之關鍵技法,在于調襠。襠勁靈活,則力自順。
“太極拳之推手,須明陰陽,曉虛實,以柔克剛,處處要順。氣要順,手法要順,身法要順,步法要順。上下相隨,因人而動。務必舍己從人,粘中走,走中化,化中發(fā)。出手有尺寸,搭手要準確,著力輕靈,用力圓活,不用過分之力,如此始可變化無端,運用無窮也。
“太極拳之技擊,務須隨機應變,不可拘泥于死法。知己知彼,方可百戰(zhàn)不殆。出手冷、脆、快、狠,招招不離要害。骨節(jié)要對,不對則無力;手把要靈,不靈則生變;發(fā)手要快,不快則遲誤;打手要狠,不狠則不濟;存心要精,不精則受愚。乘其不備,出其不意;先下手者為強,后下手者遭殃。未曾出手,一氣當先;既入其手,靈動為妙。出手于無形,打人于無意。打下如迅雷,天塌山倒。打死不后退,兩強相遇勇者勝。起手不留情,留情不出手。然又須知,與友切磋,與對敵不同,出手宜掌握分寸,點到即至為要。
“習太極拳者,應博采眾家之長,補己之短,不可狂妄自大,故步自封,宜謙虛謹慎,以禮待人,以理服人。
“習太極拳者,不可恃技為非作歹,危害社會,否則必遭天譴,為世所不容?!?/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