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書平/編譯
兩歲的泰勒·楚伯從托兒所回來,一進家門,第一句話就是:“爸爸呢?”他的爸爸馬特,每天除上班外,還在攻讀碩士學位,在家的時候很少,但只要他在家,便是最受泰勒歡迎的人。
“如果你問‘泰勒,你和誰最親,他準會說:‘爸爸!”媽媽海蒂不無苦澀地說,“他愿意和馬特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馬特吃什么,他吃什么;若馬特和他一塊躺下,他會很樂意上床休息;他倆的穿著更是很相配。有的時候我很是灰心,因為泰勒日常生活的一切雜事都是我做的,馬特和他在一起的時間極少,而結果又是這樣。當然,他能完全投入到孩子覺得有趣的事情上?!?/p>
孩子在兩歲左右,都有一種對人較為強烈的選擇偏好。通常小孩在這個年齡段喜歡媽媽的較多,但也有不少孩子可能更喜歡父母中能帶來更多的興奮、樂趣和冒險機會的一個,通常是在家時間最短的那位。
這是為什么呢?小家伙此時的生活和嬰兒時期幾乎無兩樣:他周圍總有人喂他飯,幫他上床休息,他也不必對養(yǎng)育其成長的每天的悉心照顧表示感激。這個年齡充滿探索的渴望,剛萌芽的做事能力以及帶著個人愿望的任性,使他的自我意識前所未有地變得強烈。他不再覺得吃飯、睡覺等有新鮮、興奮感了,因此在小家伙的眼中,全心照顧他的人身上的光環(huán)暗淡了。
馬特·楚伯提醒海蒂,泰勒和大多數孩子一樣,當生病或受到傷害時,還是找媽媽,因為嬰兒期建立的深厚感情依然存在,他需要時仍然又會轉回來。
兒童教育專家指出,這僅僅是開始!孩子更喜歡父母中的一位這一現(xiàn)象,在整個兒童時期都有。在不同的年齡段,一個孩子可能對雙親中的一位的興趣要大于另一位。性別也有影響,孩子要經歷一段把父母中和自己同性別的一方視為一體或者愿意和異性的一方更接近的時期。
那么當你的孩子對你說“媽媽請走開,我想讓爸爸給我講故事”時,你該怎么辦呢?關鍵在于不要想得太多,不要小題大做。承認、尊重孩子的感情很重要,接受他們對所有事物都有的喜好選擇,包括他們愿意和誰在一起。有時你可能適應他們的喜好,有時則否。無論哪一種,千萬不要因自己感情受傷或憤怒給孩子背上包袱。
做父母的畢竟也是人。當鐘愛的孩子把自己降級時,有時確實很傷感。你可以與伴侶或同事談談,以免這種情緒以你不喜歡的方式發(fā)泄出來。作為母親,尤其是親自哺乳的母親一定要明白,你的丈夫在孩子的哺乳期很可能已經歷過這種感受!這也是父母學習如何加強自己為人父母能力的機會。父母有時會爭奪孩子的感情并相互詆毀對方,但不管怎樣,孩子需要的是兩人都愛他的保證——無論你支持不支持他與另一方的關系。
海蒂確實希望重新獲得和兒子之間“特殊的感情”,她也同時保持著健康的心態(tài):“馬特的確是個好父親,即使工作再忙也擠出時間、花點精力和泰勒玩。他倆在一起歡笑時,那發(fā)自內心的、快樂的咯咯笑聲,簡直妙極了。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擁有這種笑聲?!眻D/毛小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