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椿
用皮帶把一個簡單裝置往腰間一扣,立即平步青云,馳騁于山水之間,超然于交通擁塞之外。這是本世紀中航空技術成熟之后,人們的夢想與追求之一。
從50年代開始,美國陸軍開始資助幾個型號的“飛行腰帶”的開發(fā)研究,意圖用于偵察和兩棲作戰(zhàn)等,并于1961年由水牛城的貝爾航空系統(tǒng)公司首獲成功。這個由摩爾工程師設計的“火箭腰帶”是個剛性結構的背包,以兩罐過氧化氫為動力,兩根長排氣管沿飛行者兩側拖向下方并以摩托車手柄的方式操縱。飛行者兩膝微彎時,可達到每小時96公里的飛行速度。試飛員談其感受時說:“正象一個巨人托著我的手臂升起來一樣”。但是,由于飛行時間過短,僅20秒;在國內外一些重要場合,如巴黎航展表演后,未能付諸實用。1965年和1968年曾開發(fā)出座椅式的“飛椅”和名為“波哥”的平臺式飛行器。我國50~60年代開展過類似的試驗,僅能系留離地,未獲成功。
1968年貝爾公司和威廉姆斯研究公司用微型煤油動力噴氣發(fā)動機制成了“噴氣腰帶”,它能在3秒鐘內由懸停狀態(tài)加速到112公里/小時進行平飛。試飛員著陸后對記者說;“我感到比在馬路上開車還安全”。盡管噴氣發(fā)動機很重并且震耳欲聾,但人們對此期望仍高。不幸的是,在設計師摩爾因心臟病突然辭世后,該項目被迫停止并將相關專利售與威廉姆斯公司。
威廉姆斯公司用其核心技術開發(fā)了威廉姆斯空中系統(tǒng)平臺(簡稱WASP),歷經二個階段15年的發(fā)展。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起飛重量達到了233公斤。圓筒形帶雙滑橇的WASPⅡ型竟能以每小時96公里的速度飛行30分鐘。
盡管這些飛行器離軍事實用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僅能飛20秒的“火箭腰帶”還是在表演時產生了巨大的效果。洛杉磯奧運會開幕式上最激動人心的場面就是它拖著兩條白煙飛向體育場的中央。
今天,真正投入實用的“飛行腰帶”只有宇航員佩帶的一種,即美國航空航天局開發(fā),用于太空人行走的MMU,一種個人機動行動器。雖然這種以氮為動力的裝置作為太空行走的動力是足夠了,但是在地球重力場中未免顯得太弱。
站在21世紀的門檻上,科學技術,由揭開人的生命之謎到渦輪風扇發(fā)動機都取得新的突破,電影“雷球”中詹姆士·邦德瀟灑自如地御風飛行的場面也許很快就能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