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國
問題——
小學生湯旭,很可愛,平時對同學、老師都很好,愛談天說地。學習全憑興趣,動手能力強,對感興趣的項目,不要求做的也早早做好,可是對不感興趣的內容,就不肯參與,愛做小動作、畫畫等,怕麻煩或貪玩而不做或少做作業(yè)。為了幫他糾正,幾次找他談話,他總是只聽不進,常常是我指出他的缺點,要求他改正。爭取進步等,他僅點頭而已。每次談話后不出一兩天又照舊。我試圍讓他有深刻認識,自覺改正,要他自己開口說哪些不對,以后怎樣,他就是不開口,還流淚,弄得我倒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草草收場。事后他對我還是談天說笑,毛病照舊。問他媽媽,說在家也這樣。請問,我該如何對待這位學生?
解答——
xx老師:
小學生湯旭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他的一些行為常得到肯定和獎勵,他就更愿意去做,就有更多的機會因這個行為而得到獎勵,因此也就更愿意堅持做下去——這是“良性循環(huán)”;而另一些行為則因得不到獎勵甚至只是責難或懲罰(或者他自己認為是責難和懲罰),就不愿去做,因此也就沒有機會得到獎勵,于是就更不愿意去做,不做有時反而能逃避懲罰,因此就更不愿去做——這是“不良循環(huán)”。這種現(xiàn)象,我們可以稱做教育與行為塑造中的“循環(huán)效應”。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觀察到這種效應的各種不同表現(xiàn)形式,例如:成績好,得到表揚,學生學習更努力,成績則更好,于是便進入“良性循環(huán)”;而成績差,遇到責難,學生容易放棄學習,于是學習更差,更要受責難,于是便進入“不良循環(huán)”。在湯旭身上,不同的方面,兩種循環(huán)共存,表現(xiàn)出明顯的反差,因此更令人感到頭疼。
要使湯旭改變某些學習活動中的消極行為,單靠指出問題(批評)和敦促他作出口頭承諾顯然是不夠的,一般情況下,反而容易激起受教育者有意或無意的抵觸情緒。國內外一些研究表明,在小學階段,對消極行為的批評,在許多情況下,不僅無助于改變它,相反,還有可能強化它。同時,由于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在成人一般性地要求他們達到某種目標或改正某種不足的情況下,他們往往并不一定明白從何做起,也不一定真正明白該如何去做,因此,需要教育者具體指導,而不是籠統(tǒng)的說教、單方面的敦促或輕易的保證所能解決問題,更不是批評或變相批評所能奏效的。
要改變湯旭某些方面的消極狀態(tài),下列措施可供參考:
1.在全面分析湯旭情況的基礎上,制定出他能夠接受并能做到的、具體的新行為目標,并耐心引導他從最容易做到的事做起,創(chuàng)造條件,使他有機會一旦做到,就能得到及時的鼓勵。鼓勵宜以精神與物質相結合,以精神為主。需要特別注意的是:(1)新的行為目標一定要十分具體,而且,要求要從易到難逐步提高;(2)鼓勵要有梯度,做到一次,鼓勵的強度小一些,多次堅持做到,鼓勵大一些;所做到的事難度小,鼓勵強度低一些,難度大,鼓勵強度高一些。這就是筆者在《學校心理輔導是什么》一文中談及“行知結合,以行為主”的心理教育原則。
2.改變一般教育者容易采取的“籠統(tǒng)批評,全盤否定”的教育方式,在學生問題背后盡量找出可以發(fā)展、擴大的亮點,予以鼓勵,并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具體怎樣做的方面。在小學生那里,大量問題出在行為策略上——他們可能知道什么是對的,但在具體的情景中卻不知道究竟該怎樣做才合適。因此,教育者要對學生作具體的行為指導,而不是簡單的說教和批評或變相批評。
3.適當減輕對已形成習慣的良好行為的表揚力度,鼓勵強度小一些,鼓勵的時間間隔逐步拉長一些。這樣,相比之下,可以使教育者對學生新行為的鼓勵顯得更有力一些。原有的良好行為已成習慣,雖然減輕了強化力度,并不會因此遭到削弱,而是可以相得益彰。
只要我們充分用好鼓勵和強化手段,變勸說為導行,變批評為鼓勵,我們就有可能使學生走出教育與行為塑造中的“不良循環(huán)”,使他們進入“良性循環(huán)”。
編后:直《疑難尋呼臺》開辦啟事刊登以來,有很多老師給本欄來信,把他們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告訴我們,甚至有的學生給我們寫信,把他們不能向人提及的內心深處的心理困擾和秘密都坦露給我們,令我們非常感動。在此,主持人對朋友們的真誠信任表示深深的感謝。由于本欄篇幅有限,不能逐一公開作答,而專家精力又有限,也不能一一答復,僅選典型、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作較詳細的解釋。同時,為方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之間的交流,本欄從下期起蔣選登一部分疑難問題,向廣大讀者征集解答,歡迎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長期實踐經驗和研究基礎的教育工作者踴躍參與答疑并展開討論。
另外,有不少讀者誤以為本欄是心理疑難問題尋呼臺,寫信來尋求心理咨詢;還有一些讀者反映的問題,如農村學生厭學等,并非屬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此,我們再度申明,本欄著力探討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