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錦尉
金色九月,北京傳來消息,我有幸獲得中國新聞界的最高獎——韜奮獎。朋友們紛紛來電來信表示祝賀,一位知心好友說,“你進入了收獲季節(jié)”。對此,我有點感慨。因種種原因,報紙理論宣傳,在不少人眼中,有的以為是種“時說”,有的以為較為“清苦”,并不看好。但我對自己的事業(yè)卻充滿信心,相信:耕耘總有收獲時。
讀中學時,我的業(yè)余時間和假期多半在泳池里穿梭。少年游泳運動員的經(jīng)歷磨練我以“近乎上刑罰”的苦練去爭第一的品格。體育競技比賽的氛圍是“亞軍就意味一種失敗”。拼搏中我曾多次站到上海市中學以至大學的冠軍領獎臺。這種以拼搏爭先的品格影響了我以后的生活。
進入文匯報,我深感它是自己職業(yè)理想實現(xiàn)的好地方。設定自己的奮斗目標時,我將視線對準新聞界第一流的記者編輯。事業(yè)的佼佼者大約有這幾種人士:既是記者又是有名望的報告文學作家;既是編輯又是有知名度的理論家;報社“老總”或走上政界的政治家。聯(lián)系我的實際,第二類應該是自己的事業(yè)境界。
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耕耘園地選準了,要種出好的谷物,還要走好每個“跬步”,依靠每一次精心的澆灌。新聞工作的任務新鮮又很“日常”。善于從每個任務中選擇角度、深入采訪、謀篇布局、提煉觀點、用好語言,而且是幾十年不變,是成功的要義。二十年前,我曾是駐京記者。第一次人物采訪,我就選擇當時理論界最有知名度之一的于光遠,設計了三個采訪方案,擬定十五個提問的采訪提綱。每個環(huán)節(jié)不疏忽,一炮成功。今年我參與采寫的反映“浦東精神”的通訊獲得廣泛好評。說實話,這篇文章標題中的“追求卓越”也隱含自己對事業(yè)的態(tài)度和自勉。
市場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的今天,世界變得豐富多彩。各種機會多了,誘惑也多了。這些年來,報社內外我的同行一個個有了新的“自我設計”,有的還過得十分“滋潤”。而遇到老朋友歡聚,當聽到我還“原地不動”,則露出驚異的眼神?!澳銥槭裁催€在理論部?”這個問題我也想過多次。其實也挺簡單的:人各有志。我鐘情于此,十分投入,基于這樣三點:一是改革開放年月,我們恰逢經(jīng)濟起飛,萬業(yè)振興,鄧小平理論作為時代成果顯示了它的魅力,帶來全新的理念,拓展了理論工作的新天地。宣傳和研究鄧小平理論,我感覺有價值,有意義;二是二十余年來,我為耕耘這塊園地投入了我的全部精力,復旦、華師大、中央黨校、市委黨校的寒窗攻讀,已形成了我的知識結構和獨特思考方式;三是在單位里、社會上,人們需要我的工作,我有使勁之處。
運筆至此,我想,事業(yè)收獲不僅在獲獎。當一個人耕耘后已積累了相當?shù)闹R和經(jīng)驗后,以新的投入,出新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收獲。黃澄澄的谷物隨風搖曳在田里,收割、脫粒、進庫,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辛勞”兩字。為此,我還要在自己的崗位上作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