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兵[譯]
我如果想找理由的話,準能找出一打理由:上了一天班,我很累;我沒有準備;或者我肚子餓了。然而,實際情況是,當我走進起居室,12歲的兒子抬頭看著我說“我愛你”的時候,我竟然不知道說什么好。
在隨后漫長的幾秒鐘內,我只能站在那兒,瞪著眼看他:我還等他接著往下說呢。我最初想到的是他準想讓我?guī)退黾彝プ鳂I(yè);或者他是想讓我多給他點兒零花錢;或者他剛打了他弟弟——我知道他總有一天會這么干的——想讓我事先有個心理準備,然后再告訴我。
可他沒有繼續(xù)說下去,最后我忍不住問道:“你想說什么?”
他笑了起來,朝房間外面跑去。我把他叫了回來,“喂,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問他。
“沒什么,”他咧嘴笑了,“我們保健老師告訴我們,可以對自己父親說‘我愛你,然后看看他們都說些什么。這可以說是個實驗?!?/p>
第二天,我給他的保健老師打了個電話,想了解這個實驗的詳細情況。說老實話,我主要是想了解了解別的家長都有些什么反應。
“基本上大多數父親都和你的反應差不多,”我兒子的老師回答說,“我當初建議做這個實驗的時候,問了孩子們一個問題,他們認為自己的父母會說些什么,孩子們都笑了。有幾個孩子說他們的父母準會大吃一驚,心臟病發(fā)作?!?/p>
我懷疑,有些家長對老師的這種做法非常反感。畢竟,一名初中保健老師的任務就是教育孩子怎樣保持營養(yǎng)平衡以及怎樣正確刷牙。說“我愛你”跟這有什么關系呢?何況,這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私事,又不關別人的事。
“問題是,”老師解釋說,“感覺被愛是健康的一個重要部分,這是所有人都需要的。我想告訴孩子們的是,如果我們不表達出這種情感,那就太糟糕了。不只是父母對子女,男孩對女孩可以表達這種情感,男孩也應該能告訴父親說他愛他?!?/p>
這個老師是個中年人,他明白對我們有些人來說,說出一些我們應該說的話是多么困難。他坦言,他父親從來沒對他說過這些,他也沒對父親說過——哪怕是在他父親臨終的時刻。
我們許多人都這樣。男男女女,他們被摯愛他們的父母養(yǎng)大,卻從未說過“我愛你”。
我們的借口越來越站不住腳了。我們這一代人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發(fā)現自己的情感,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我們知道,或者應該知道,我們的孩子——男孩和女孩——不只需要桌上的飯菜和壁柜里的衣物。我們知道,或者應該知道,父親吻在兒子臉上,如同吻在女兒臉上一樣,都是非常適宜的。
我們再說因為父輩們頑固保守,我們才成了那個樣兒,顯然是不夠了。我們做過的許多事情,父輩們都沒做過:我們的父輩們沒進過產房,沒有用過真空吸塵器,也沒有做過甜點。
如果我們能適應這些變化,那么當12歲的兒子抬頭對我們說,“我愛你”的時候,我們肯定會知道該做些什么。然而那一次我卻不知所措——至少在一開始是這樣的。要想一下子轉變自己是很困難的,然而那天晚上,兒子上床前來吻我的時候——他的吻似乎時間越來越短——我把他在懷里多摟了一會兒。就在他離開我的懷抱時,我用一種深沉的富有男人味的聲音說:“喂,我也愛你?!?/p>
我不知道,說了這句話,我們倆是不是有誰會更健康一些,但我們確實感覺不錯。也許下次我的一個孩子說“我愛你”時,我就用不著花上一整天去考慮如何回答。
(譯自《愛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