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陽
50年代,參加選注近代詩。眾多詩人中,林則徐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幾十年過去了,當(dāng)年選注的詩大部分還能成誦。我以為,他的詩,值得讀,特別值得回環(huán)誦讀。
試舉數(shù)例:
1819年(嘉慶二十四年),林則徐被任命為云南鄉(xiāng)試正考官,途經(jīng)貴州時,有《即目》詩云:
萬笏尖中路漸成,遠看如削近還平。
不知身與諸天接,卻訝云從下界生。
飛瀑正拖千嶂雨,斜陽先放一峰晴。
眼前直覺群山小,羅列兒孫未得名。此詩寫雨后山景相當(dāng)出色。貴州多山,首以“萬笏”比喻高聳的群山。次寫山路,遠看如刀削,而近看尚平坦,恰是山行的真實體驗?!安恢倍?,寫身與天接,云自下生,襯托出詩人置身之高?!帮w瀑”二句;是全詩的詩眼。很多人可能都熟知唐人王維的名句:“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钡牵驹娝鶎?,一點也不比王維遜色。上聯(lián)寫雨中飛瀑的壯觀,下聯(lián)寫一峰先晴的美景。一個“拖”字,一個“放”字,都很傳神,很生動。末二句從杜甫《望岳》詩“西岳峻峭竦處尊,諸峰羅列如兒孫”脫化而來,雖有欠新穎,但縱觀全詩,仍不失為寫景佳作。
1839年(道光十九年),林則徐與鄧廷楨、關(guān)天培同駐虎門,籌備海防。時當(dāng)中秋,鄧廷楨邀請林、關(guān)在沙角炮臺賞月。林則徐有七古體詩紀(jì)事。詩人以輕快、流暢的節(jié)奏敘述舟行迅速,水師威武之后,轉(zhuǎn)筆寫到高臺行酒,海上月生。詩云:
莫疑秋暑酷于夏,晚涼會有風(fēng)颼颼。
少焉云斂金波流,夜潮洶涌拋珠磣。
涵空一白十萬頃,凈洗素練懸滄州。
三山倒影入海底,玉宇隱現(xiàn)開瓊樓。
乘槎我欲凌女牛,舉杯邀月與月酬。
前人寫月的作品多矣,大多以皎潔、幽靜取勝;本詩寫月在海上跳動,畫面闊大,氣魄雄偉,另是一番景象。接著,林則徐寫與鄧、關(guān)二人共登山顛:
試陟峰顛看霄漢,銀河瀉露洗我頭。
森森寒芒動星斗,光射龍穴龍為愁。
蠻煙一掃海如鏡,清氣長此留炎州。林則徐寫本詩時,正處于同英國鴉片販子決戰(zhàn)前夕,詩中流露出對勝利的充分信心。詩人扨望,能就此掃蕩煙霧,使神州長留清氣。“大宣皇威震四裔,彼伏其罪吾乃柔?!敝灰f片販子們“伏罪”,林則徐就準(zhǔn)備與之和平相處。林則徐不了解的是,清王朝其時已經(jīng)如日之將夕,燈之將枯,無威可宣了。
在現(xiàn)存林則徐詩中,最有代表性的當(dāng)推《赴戍登程口古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yǎng)拙剛于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本詩末二句原有自注,大意是:宋朝的真宗皇帝聽說隱者楊樸詩寫得好,召見時問他:“此來有人作詩送卿否?”楊樸答道: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闭孀诨实鄞笮?,放楊樸還山。后來蘇東坡被皇帝下令逮捕入獄,妻子送出門時,哭了。蘇東坡說:“你就不能像楊樸的妻子一樣寫首詩送我嗎?”蘇妻不禁失笑,蘇東坡于是出門上路。
1841年6月,清政府以“辦理殊未妥善”為名革去林則徐官銜,從重發(fā)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途中適逢黃河鬧災(zāi),又奉命到河南治河;河工告竣,清政府仍命林則徐往伊犁“贖罪”。1842年8月11日,林在西安與妻子、家人告別時,想起了坎坷的禁煙經(jīng)歷,也想起了北宋楊樸和蘇東坡的故事,因作此詩抒懷。
當(dāng)時,林則徐雖然心情郁悶、痛苦,充滿牢騷,但仍然故作寬慰之詞,流露出詩人性格中豁達、幽默的一面。中國古代提倡寫詩要“怨而不怒”,“哀而不傷”,這首詩正體現(xiàn)了這一風(fēng)格。不過,使這首詩傳誦不衰的并不在此,而是其“茍利”兩句。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產(chǎn)因從事改革受到國人誹謗,子產(chǎn)不以為意,曾表示:“何害!茍利社稷,死生以之!”林則徐的這兩句詩從子產(chǎn)的話脫化而來,但不僅脫化得自然、巧妙,而且有創(chuàng)造,有發(fā)展,是活用歷史故事和古人語言的成功例子。它集中表現(xiàn)了林則徐盡心為公,不計個人利害的崇高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同時又是中華民族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優(yōu)秀道德理念。它會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為國家、民族的利益獻身,林則徐的這首詩也將會流傳千古,成為不巧名篇。
去新疆途中,林則徐在蘭州逗留了幾天,受到甘肅布政使程玉樵的殷勤招待。9月8日,程在衙署后園——若已有園設(shè)宴款待林則徐,并作詩相贈,林則徐作詩奉和。詩云:
我無長策靖蠻氛,愧說樓船練水軍。
聞道狼貪近漸戢,須防蠶食念猶紛。
白頭合對天山雪,赤手誰麾嶺海云?
多謝新詩贈珠玉,難禁傷別杜司勛。歡宴中,程玉樵對林在廣東的功績大為推崇,林則徐則表示慚愧。當(dāng)時,南京條約已經(jīng)簽訂,故詩中有“聞道狼貪今漸戢”之語,但林則徐認為,外敵“蠶食”之心有增無減,必須嚴防,顯示出高度的清醒?!鞍最^”、“赤手”二句,寄意遠大,感慨良深,表現(xiàn)出林則徐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關(guān)懷而又無可如何的悲涼。詩是要講比、興的,不能太直太露,詩中的“嶺海云”之喻,既形象,又貼切,給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思考天地。
出塞之后,林則徐的悲涼之感愈深,其《塞外雜詠》之一云:
砂礫當(dāng)途太不平,勞薪頑鐵日炙爭。
車箱簸似箕中粟,愁聽隆隆亂石聲。勞薪,比喻車輪;頑鐵,比喻車軸。本詩寫在砂礫中行車,車箱中的人顛簸不已,如同箕中之粟一般。它雖系寫實,而對當(dāng)權(quán)者的不滿以及無法掌握自身命運的牢騷盡在不言之中。
林則徐的塞外之行是不幸的,能給他安慰的只有瑰麗的風(fēng)光。其《塞外雜詠》又云:
天山萬笏聳瓊瑤,導(dǎo)我西行伴寂寥。
我與山靈相對笑,滿頭睛雪共難消。詩中,林則徐將天山擬人化,在想象中與山靈對話,感嘆于彼此的“白發(fā)”都難以消溶。但是,一個“笑”字,卻在蒼涼的氣氛中輸入了歡愉氣息,使人于苦澀中得到詼諧的熨貼。
鄧廷楨是林則徐禁煙的戰(zhàn)友,同被遣戍伊犁。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清廷先行釋放鄧廷楨回籍,林則徐喜而贈詩道:
得脫穹廬似脫圍,一鞭先著喜公歸。
白頭到此同休戚,青史憑誰定是非。
漫道識途仍驥伏,都從遵渚羨鴻飛。
天山古雪咸秋水,替浣勞臣短后衣。鄧廷楨雖然被釋放回家,但是鴉片戰(zhàn)爭功罪未定,鄧迗楨并未起用,因此,林詩仍充滿感慨?!鞍最^”二句,既表現(xiàn)了對鄧的深厚情誼,又對歷史將如何定案表現(xiàn)了深沉的疑慮,
令人欣慰的是:青史畢竟有是非,受到不公待遇溝人大都會在歷史的長河中得到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