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殿君
大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姚崇任宰相輔弼唐玄宗撥亂反正,振興朝綱,時人稱之為“救時宰相”。及至開元四年(716),他已經(jīng)六十五歲且有疾在身,覺得日理萬機不堪其勞,宰相職位應(yīng)由年輕力壯的人來擔任,免得誤國害事。經(jīng)過慎重考慮,他保舉了“守法持正”的宋璟繼任相位。
就姚崇、宋璟兩個人來說,各有短長:論才,姚崇高于宋璟;論德,宋璟“持之有恒”。論靈活變通,宋璟不如姚崇;論剛直不阿,守法端方,姚崇則不及宋璟質(zhì)直。但姚、宋二人的才干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勤學好問,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得來的。如紫微(中書)舍人高仲舒熟悉史書,齊浣熟悉時事、邊務(wù),姚、宋每遇到這方面難題,就去請教他倆,都能得到圓滿的解答。因此二相感嘆地說:“要知古,就去垂詢高仲舒;要明今,就去請教齊浣君?!笨梢娨?、宋勤學和不恥下問態(tài)度之一斑。
宋璟拜相后,以身作則,他的“勤政”和堅持原則為大臣們所折服。一次,他的堂叔本在候官之列,但此公想依仗與宋璟的特殊關(guān)系,要求吏部派他到“肥腴之地”任官。宋璟知道后拍案而起,飭令吏部云:“任官國之大事,不可循(徇)私害公。予堂叔本應(yīng)依例授官,他卻僭越要官,那就‘矯枉過正,把他放逐回家自省吧!”可謂公私分明,不以親情護短。唐玄宗的哥哥李憲(寧王),未經(jīng)中書省的上奏,竟要升遷加官,玄宗也表示恩準。宋璟知道后據(jù)理力爭,強調(diào)皇上也要遵守法度,否則上行下效,豈不亂了章法?“至公之道”得從皇上自己做起才能整肅士風。這時的唐玄宗還算開明,終于采納了宋璟的諫言。
唐初,朝集使(外官如都督、刺史入朝匯報的一種考官制度)每年十月末到京,來時都要隨身攜帶大量的土特產(chǎn)送給皇帝或?qū)崣?quán)京官。因此,這些朝集使第二年春天返歸住所時,多數(shù)無績而升官,其奧秘在于“土貢打點”。為了消除弊端,宋璟首開當官打送禮的先例,這事發(fā)生在開元七年冬天,朝野一時傳誦,使送禮討官之風大為斂跡。
宋璟的功德傳開后,廣州地方紳民上書請求給宋璟建“遺愛碑”,以彰其功。宋璟知道后對玄宗建言:“予在廣州無政績可言,如今因為我當宰相了,他們想以此事(建碑)巴結(jié)邀寵,要破除‘諛媚之風氣,懇請從臣下作起?!遍_元六年正月,玄宗下令制止“諛媚”之風,結(jié)果其它州郡皆不敢再議建“遺愛碑”。
開元二十年(732),宋璟已屆古稀之年,他上表玄宗說:“臣以衰朽之年……怎能茍徇大名,仍尸重祿?懇請陛下選賢與能,授予重任……?!边@時的唐玄宗已變得驕奢拒諫,寵信奸佞李林甫之輩。宋璟感到具體的讓賢薦賢已經(jīng)不可能實現(xiàn),只能用“選賢與能,授予重任”這樣的話來提醒玄宗。但此時“老來昏淫”的皇帝,已把這些逆耳忠言當作耳邊風了。開元二十五年(737),一代名相宋王景走完了他的人生歷程,悄然病逝于洛陽家中。這時“開元盛世”已接近尾聲。又過了十八個春秋,“安史之亂”爆發(fā),盛唐安定繁榮的局面至此一去不復(fù)返了。
(責任編輯/楊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