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海亮
如果你昔日的一個同學,坐在你如同野戰(zhàn)指揮部一般的辦公室里,很不習慣地朝你用舊茶杯做成的煙灰缸里彈他“三五”煙灰,并用極其炫耀的語氣述說他的老板如何吝嗇,每個月才給他3000元或是5000元的時候,你很容易地就按工資的比例,將本來高他一頭的身軀,縮小到他的五分之一或是十分之一。盡管你心里迅速地回憶起,他曾在大學里有兩門功課不及格、曾經在分配的時候焦頭爛額、曾經……但畢竟今非昔比。
心情就此再不能平靜。隨手翻開幾份報紙,你會發(fā)現,每天都有十幾家單位在刊登招聘啟事。如果按每家招5個人計算,那么每年就會有近兩萬個職位在“高薪”“誠聘”你,這還沒算每周都要召開的人才交流洽談會。懷里揣著大?;蚴潜究频漠厴I(yè)證書,你相信自己一定是個人才,至少不會比你那個同學差多少。每年有幾萬個機會等著你,你是否會信心大增,認定自己就是身在臥龍崗的孔明,或是獨釣渭水的姜尚?白領的工作,藍領的待遇,你再也不能這樣過下去了。
雖然你也很清楚,一旦跨出辦公室的門檻,頭頂那舊日自己看來閃亮的光環(huán),一瞬間就將變作一根搖擺的稻草。但你還是要毅然決然地走進人才市場。
且慢,你想沒想過,像你這樣一個人才,到市場上是不是很容易地就能找到一份你想要的工作?
給自己標個價
想換一份工作,有三條路可以走:守株待兔看招聘廣告;當面鑼對面鼓參加人才交流洽談會;再有就是把自己的個人資料交給中介機構,等待人才紅娘為你牽線搭橋。也正是這三種主要的人才流動途徑構成了現在的人才市場。
既然是市場,就應該有價格。雖然聽起來刺耳,但有一個問題你不能回避,那就是:“你到底值多少錢?”
沒有多少人能準確地回答這個問
題。
換一個工作,目的無外乎以下兩個,一是要找一個適合自己發(fā)展的環(huán)境,二是要謀求一份更高的薪水。而這份薪水就是你的價格。
給自己定價,可以通過看招聘廣告、參加人才交流洽談會去考察一下市場行情,另外人才中介機構也會給你提供一個比較合理的價格作為參考。
從人才市場的統(tǒng)計數據來看,大多數的人都將自己現在的工資作為一個基準,當有另一份同樣的工作的報酬高于這個基準30%到50%以上時,他才有可能產生另謀高就的欲望。但這個標準也因人而異,年齡越低,給自己定的價就越有可能“價超所值”。
北京的一家人才中介公司的記錄上,求職者的最高報價是年薪1000萬元,當然這個報價并沒有被公司記錄在數據庫里。因為這個求職的男青年才20出頭,只有高中文憑,優(yōu)秀的工作業(yè)績更是無從談起。
人才市場既不是買方市場也不是賣方市場,叫買與叫賣聲都十分響亮,但在談判桌前,過度的理想化與嘩眾取寵的心理是不會被市場所接受的。
當然高薪也不是不可企及,同樣也是這家公司的報價記錄里,一家五星級飯店出價年薪30萬招聘一名經理,只要你能勝任。
市場不可避免地受到價值規(guī)律的支配。如果你是業(yè)內人士,會很清楚地看到,幾乎每一個職業(yè),都如同柜臺里的商品一樣,有一個比較固定的價位。而且這個價位會因人、因時、因地、隨著市場的需求與人才的質量的變化而不斷地波動。
幾年來外資、民營企業(yè)的大量發(fā)展,明顯優(yōu)于國有企業(yè)的工作環(huán)境與工資待遇,使人才市場的價格水漲船高,各路新聞媒體的“人挪活、樹挪死”的宣傳又為人們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想像空間,于是高價位的心理期望,使求職者自己的定價一般會高出市場所能接受的價格30%。
很多求職者很高興能把自己標出的價格送到市場,他們認為這是對自身價值的認可與肯定。但很多企業(yè)對人才報價卻頗有微詞,他們認定這么做是抬高人才的價格總水平。同時,與受雇方平等地談判,一下子失去了“我花錢雇你”的優(yōu)越感,并不是十分好受。
工作是容易的賺錢是困難的
標出了自己的價格并不意味著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給自己估價僅僅是進入市場的第一步。到了人才市場,你會發(fā)現你已經陷入了人才的汪洋大海之中。
學歷、專業(yè)、年齡等等在人才市場上所具有的競爭力,可能會大大低于你的期望值,它們不再是一個競爭的優(yōu)勢,而僅僅是進入人才市場的一個必要條件。據統(tǒng)計,能夠參與市場流動的人員,80%以上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并且年齡多在40歲以下,其中有大量的中高級技術人員和中高級管理人員。
應該說,如果僅僅是要在人才市場上找一份工作,那么你會有相當多的機會。作一個產品的直銷員,或是在一個小公司謀求一份文案工作,很多職位并不對應聘者的個人條件提出很高的要求。但要得到這樣一份工作,就意味著你要忍痛放棄你自認為是本錢的專業(yè)、學歷、工作經驗,特別是你可能要放棄早已在心里謀劃好的那份高薪。不要期望用人單位會因為你的條件優(yōu)秀而在這樣一些職位上為你破格提高待遇。要知道,在你身后,有很多正在找一份飯碗而不是像你一樣換一種活法的求職者。對你而言他們可能更具有殺傷性的競爭力。
“焉能明珠暗投!”你可能不愿放棄你的目標。但你要做好準備,市場不相信理想,它并不關心你想做什么、你愿做什么,它只關心:“你會做什么?”
市場營銷人員、財務會計廣告業(yè)務、計算機及通訊類技術人員、高級管理人員,這些就是“高薪”所對應的市場稀缺人才。
你能做哪一樣?
大多數的求職者會發(fā)現他們的意愿,或是所從事專業(yè)在這里根本找不到一個對應的空缺,他們只有兩個選擇,一、放棄高薪的夢想,找一家小公司,一份新職業(yè),從頭干起。二、退出人才市場,回到原來的辦公室里。
也許你認為自己完全可以勝任其中的一項,那么你離你所期望的高薪又近了一步。
大專以上的學歷已經是參與競爭的最基本條件。也許這時你可能會很自信地掏出你的本科畢業(yè)證書來。但如果用人單位在學歷要求的前面再加一個“相關專業(yè)”呢?并且競職高級管理人員與專業(yè)技術人員,對學歷的要求可能更為嚴格。
當然,很多單位最為關心的條件是你是否具有相關的工作經驗,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僅僅是你要干過這項工作,而且還應該是干得很優(yōu)秀。作為市場營銷人員,你是否擁有現成銷售渠道與豐富銷售經驗?作為廣告公司的雇員,你能否為公司擁有眾多的廣告客戶?作為計算機技術人員,你是否參加過大型商品軟件的開發(fā)……用人單位不會花錢為你提供一個實習的機會,他們更希望能利用別人已經為他們免費培養(yǎng)了的成熟的人才。
這關過去,曙光就在前頭,但也僅僅是在前頭?,F在用人單位可能提出下一個問題:“你能熟練地說寫英語嗎?你能熟練地操作計算機嗎?有駕駛執(zhí)照嗎?有……嗎?”
盡管你很清楚,對這個公司而言,日常業(yè)務根本用不上英語,所謂的熟練操作計算機不過就是能用拼音打出一份匯報,盡管幾十個人的公司里只有一輛老板坐的“夏利”,盡管……不要有任何不滿,你只管回答你有還是沒有、會還是不會,因為已經有人越過你的肩膀,遞過來他用英文寫就的個人簡歷和剛剛考取的駕駛執(zhí)照。
市場已經對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有些要求并非這個職業(yè)所必需。但以高薪為前提,在人才堆里選人才,企業(yè)有很充足的理由不
但要用這份工資買斷你所受的教育、數年的工作經驗,還可以要求你充當幾個人的角色。
在用人單位提供的個人簡歷表上,除了要填寫你的個人資料以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欄目——“家庭關系”。這可不是政審,用人單位是要看你、準確地說是要看你的家人是否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講,公司只用了一份薪水,就雇傭了你和所有能夠利用的家人。
這時你覺得那份你夢寐以求的薪水還高嗎?
走遍人才市場,你可能會頓生“為何當初不為女兒身”的遺憾,也許昨天電視里還在播,女性就業(yè)受到歧視、女大學生分配如何困難。走入人才市場你會發(fā)現這一切根本不符合實際。雖然沒有多少家公司掛出“女士優(yōu)先”的招牌,但實際上,二十幾歲的小姐,在人才市場因年輕貌美而具有絕對的競爭優(yōu)勢。
如果你并沒有找到你想要的那份職業(yè),也不必過于沮喪,并不只是你一個人沒找到工作。市場流動過程中,人才供需雙方的成交比例非常低,僅以洽談會為例,其成交率不到10%。
這家不行換一家,今年不行明年來。但你要抓緊,資料顯示:如果女性到了30歲、男性到了35歲以上,在人才市場上獲得成功的機會就大大減少,而且你要注意,頻頻地“跳槽”,時下也不一定是一個良好的紀錄。
也許有人已經盯上了你的腦袋
幾十份個人簡歷發(fā)出去了,可能就此石沉大海,但不要認為,你已經從人才市場里消失了。
你也許應該記得在一家廣告公司的答卷上,你攪盡腦汁為他所提出的一個廣告創(chuàng)意吧。也許一個月后就會出現在電視上。還記得在一家計算機公司的考核問卷上你所設計的一段程序嗎?它現在可能已經出現在一個價值數萬元的商品軟件里了。當然這一切都不會署上你的名字。一些公司會因你求職心切,以招聘考試為名,用回答試題的方式,無償地獲取你的智力成果。
你可能會再回到你老舊的辦公室里,仿若黃粱夢醒,心灰意冷。但如果你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并且以前的失敗僅僅是機會問題,那么,注意!“獵頭”者可能已經盯上了你。
不用擔心,他們與食人部落毫不相干。他們是受人之托,專門尋找高級人才。他們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取得了你的所有資料,可能會隨時敲響你的家門:“你好,我們是某公司的代表。他們想聘用您作……”給你提供一份高于你現在工資10倍的薪水。
你不想和他們談談嗎?
責任編輯: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