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宜音
在一座圖書館寬大敞亮的閱覽室里。稀稀落落地坐著一些讀者。他們每個人在步入閱覽室的時候,似乎就胸有成竹地選定了自己的座位:彼此相隔既不算遠,也不算近。這好象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guī)定,并且就這樣被人們心照不宣地執(zhí)行著。
偏偏有一位心理學家如同外星來人,冒冒失失地拉開一把椅子,落座于一位老者身旁。繼而他打開書本,鋪平紙張,準各大干一場。不料,老者憤憤然起身挪走了自己的書本。人走了,那張椅子上卻還留著一個不高興的影子。這位心理學家一共做了80次這樣的嘗試,坐在姑娘旁邊、小伙子旁邊、成年婦女旁邊……他們大都疑惑、不滿地望他一眼,隨即換了座位。只有一個人在起身前說了一句話:“你要干什么?”
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也是一種語言。圖書館的讀者們在寬大的閱覽室里用距離告訴他人:我們是陌生人,互不相干;我們地各一方,互不攪擾。因此,當冒失的心理學家踏入禁區(qū)時,馬上被人厭惡當然是在意料之中了。
每個人都擁有一定的空間,因各種處境以及與他人的關系而伸縮。首先是文化的影響。有研究發(fā)現(xiàn),白種美國人、英國人和瑞典人站得最遠,巴基斯坦人和阿拉伯人的人際距離最近。所以,一個美國人和一個巴基斯坦人在互相攀談時就會發(fā)生問題。美國人喜歡站到大約三、四步遠的地方,而巴基斯坦人想湊近點;美國人對湊上來的巴基斯坦人感到不舒服,只好退卻。一來二去,美國人只好被擠到墻角。其次,性別也起著作用。一般說來,兩個婦女要比兩個男子站得近一些。婦女與她們喜歡或認識的人在桌邊落座時往往坐在同一邊,而男子卻選擇對面的位子。第三,因親疏而遠近。戀愛中的男女距離最近,他們常常恨不得合二為一。朋友自然比陌生人距離要近,那些想與我們成為朋友的人,也總是以縮減距離代替口中的表白。
人們擁有和使用著空間,并且對這個領域十分敏感。當我們與他人面對面洽談時,我們可能感到嚴肅和壓力,而我們與他人處于90度的位置時最適于傾吐內(nèi)心的一切,即便談到難堪時,目光不接觸,也會使人感到尚有一絲余地。兩人并排,應是邊看(走)邊談,前方有一個可以補充聯(lián)接話題的對象,給人以可斷可續(xù)的隨意感。
當我們留意人際空間,可以讀到習俗、文化、人的地位與關系的親密度、交際的場合與性質(zhì)、性別與年齡、個性等許多關于人自己的知識。
(汪慧摘自《公共關系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