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楚安
繼《金斯伯格詩選:一九四七——一九八○》以及《嚎叫》新注釋本出版后,金斯伯格的又一詩集《白色的尸衣》(Whife Shroud)今年出版了。這三本詩集印刷精美、考究,使這位五十年代已名噪一時的“垮掉一代”代表詩人的聲名更加大振,這是頗耐人尋味的。一九五六年,他的第一本詩集《嚎叫》被多家出版社拒絕接受,最后只能由垮掉詩人弗林蓋蒂(Ferlinghetti)在舊金山的毫無名氣的“城市之光”書店出版。詩集的第一句就不同凡響,“我看見我們這一代精英被瘋狂被毀壞了的最好的思想,看到了那饑腸轆轆,歇斯底里的裸體赤身?!薄逗拷小芬泽@世駭俗的反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準則的大膽內(nèi)容,對壓抑個性的一切形式的無情嘲弄,赤裸裸地展示了美國生活的混亂,諸如吸毒、暴力、同性戀,很快便受到一些批評家的猛烈抨擊,被舊金山法院指控為淫穢作品,令人想到勞倫斯的小說《查特萊夫人的情人》在英國被禁一案在美國的重演。不過,對《嚎叫》的指控反而使它成為五十年代在美國暢銷最多的詩集,金斯伯格的詩興也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他的詩句不拘形式,氣勢磅礴,時而熱烈、奔放,時而感傷、激憤,他那蓄長發(fā)的尊容時而溫文爾雅,時而玩世不恭,略帶沙啞但低沉深厚的詩朗誦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成為主流文化所不屑一顧的活力和異端邪說的象征,也是一代反叛青年所崇拜的精神宗師。時隔三十余年,“垮掉運動”作為五十年代的詩歌潮流,雖說早已銷聲匿跡,唯獨金斯伯格格外活躍。有的批評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步入壯年的金斯伯格已由落魄不羈的嘻皮士上升到中產(chǎn)階級的雅皮士之列。的確,金斯伯格已今昔非比,但經(jīng)濟地位的改變決不是他為美國當今文壇和社會所接受的根本緣由。作為一個預(yù)言家,金斯伯格當年所揭露的美國社會弊端有增無減。金斯伯格師承惠特曼、布萊克,威廉斯的浪漫主義和寫實主義,他也承認雪萊、馬雅可夫斯基、葉賽寧、林賽、龐德等詩人對自己的啟迪。然而,他不是拙劣的模仿者,他使用方言土語,習慣用語寫詩,詩句長短不一,但很有節(jié)奏感,早已沖破學院派詩人高雅艱澀、精雕細刻、矯揉造作,視詩歌創(chuàng)作為純技藝的藩籬,以其清新、粗獷、自然,開一代美國詩風。因此,與其說金斯伯格已改弦易轍,適應(yīng)美國文壇和社會,倒不如說變化中的多元的美國文化和社會已向金斯伯格妥協(xié),這正是當代美國文化兼收并蓄的特征。
《白色的尸衣》是正值盛年的金斯伯格的自傳性詩集,只有八十六頁,是詩人一九八○——一九八五年間繁忙的社交活動的隨感式的記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長詩《白色的尸衣》。此詩被公認是他早期的長詩《卡迪希》(Kaddish)的續(xù)篇。“卡迪?!奔椽q太希伯來文“祈禱”之意。金斯伯格滿懷深情追憶自己辛酸的童年,懷念曾經(jīng)是美共黨員的母親內(nèi)奧米,她因政治觀點偏激而精神失常,后在瘋?cè)嗽罕瘧K死去。當時,正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的金斯伯格曾在《天主教工人報》的一間簡陋的辦公樓上朗誦《卡迪?!贰K暅I俱下,令聽眾感動不已。內(nèi)奧米的命運既反映了經(jīng)歷過二次大戰(zhàn)噩夢、備受迫害的猶太人的精神和現(xiàn)實困境,也再現(xiàn)了五十年代令人窒息的美國社會現(xiàn)實,其意義遠遠超過他力圖表現(xiàn)的事實本身。多年來,這首長詩一直為廣大聽眾喜愛,成了他在電臺、電視臺朗誦的保留節(jié)目之一。至今仍孑然一身的金斯伯格盡管聲譽日隆,不再那么放浪行骸、舉止輕狂,但母親的痛楚,仍使他銘刻難忘。談及《白色的尸衣》的寫作,他說,一九八三年十月五日,他“做了一個夢,在夢中漫游了布魯克斯,竟然同母親不期而遇,醒來時,我含淚寫下了夢中的經(jīng)歷?!彼{咒號稱天堂的紐約為“死亡巨城”,內(nèi)奧米正是在這兒去世。在詩中,復(fù)活的母親“神態(tài)比我還清/笑著、哭著她還活著?!惫驴嗔尕陾碓诓剪斂怂关毭駞^(qū)的街角?!叭诵械郎戏胖哪菑埓?,堆著毯子床單,/罐子,煎鍋和盤子在她身旁,風扇、電爐靠在墻邊。/她神色沮喪,一頭白發(fā),倒也活了下來。/過路人誰也不理會她街頭的棲身之地……”全詩的基調(diào)悲愴沉重,但卻并不令人絕望感傷。金斯伯格顯然更加清醒、成熟,他不再象《嚎叫》那樣聲嘶力竭地大喊大叫,詩中也沒有其他詩作中為批評家所不屑一顧的猥瑣描寫和說教,但似乎是隨手拈來的美國當今社會的陰暗恐怖,驚人的貧富懸殊,人情的淡漠、冷酷卻更為震撼人心,比《卡迪?!犯鼮樯羁逃辛?。安恩·卡特斯(Ann Charters)認為,《白色的尸衣》“標志著美國一代詩歌紀元的結(jié)束?!比绻@是指垮掉詩歌對當代美國詩歌的影響,或許,作出這種結(jié)論還為時過早。不可否認,金斯伯格所代表的垮掉詩歌已注入了新的時代內(nèi)容,美國當代詩歌也確實有遠離社會現(xiàn)實的傾向。但是,作為詩人,金斯伯格卻始終恪守自己的信念,無論是藝術(shù)風格和對社會的批判態(tài)度,他仍然一如既往,只不過更加深沉而已?!逗拷小沸伦⑨尡局杏嘘P(guān)與弗林蓋蒂等垮掉詩人關(guān)系的自白,足以表明他同垮掉傳統(tǒng)的無法斬斷的聯(lián)系,兩部詩集相隔不久先后出版也并非全無意義。象《嚎叫》和他的其它詩集一樣,他總是直抒胸臆,毫不掩飾他抒發(fā)自己想說的一切,他曾直言不諱地宣稱,“我寫詩,因為英文中‘靈感來自拉丁文的‘呼吸一詞,因此,我要自由地呼吸……因為寫詩可以回顧自己的思想……因為生命是無限的多,在宇宙中生物是無限的多,我自己的貪婪、憤怒是無限的,我所看到的境遇也數(shù)不勝數(shù),能喚起人們過去的事是無限的。”這應(yīng)該是金斯伯格的詩歌創(chuàng)作宣言。在他看來,詩歌沒有禁區(qū),凡是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為詩歌描寫的對象,就表現(xiàn)形式而言,他不承認有任何一種固定不變的經(jīng)典模式。他雖然被稱為“當代惠特曼”,但他的自由詩體,他的政治主張甚至比惠特曼更偏激、大膽,走得更遠。不應(yīng)該認為這只是一般意義的標新立異,這種獨立不移的執(zhí)著和創(chuàng)新表明,金斯伯格并沒有改變。他過去是,現(xiàn)在是,或許將來也會是循規(guī)蹈矩的藝術(shù)形式的叛逆者和美國現(xiàn)實的預(yù)言家,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詩人。《白色的尸衣》足以澄清批評家對他的某些誤解。
值得一提的是收集在《白色的尸衣》中的十首有關(guān)中國之行的詩。一九八四年秋,作為美國作家代表團的一員,金斯伯格首次來到中國,在美國他也多次會晤過我國作家和詩人。這種接觸使他有機會了解他一直向往的神秘而偉大的中國。盡管他坦率幽默地說“我嚇得發(fā)抖,不知道在中國該說些什么才好,”但他對中國所懷有的美好感情和真誠希望都在詩中流露無遺。正是在中國,他曾說過“第一個思想是最好的思想,”而詩歌是“表達我在十五分鐘或整個一生一切思想的最好形式。”詩集《白色的尸衣》又一次令人信服地鮮明體現(xiàn)了金斯伯格的這一藝術(shù)追求。
(Allen Ginsberg,White Shro-ud:Poems1980—1985,Harper & Row,U.S.A.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