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韓素音
我講一點美國和歐洲青年的情況。
一般來說,目前在西方青年中盛行個人主義,甚至有一種“極端個人主義”,也就是“極端的獨我”。他們的獨立性很強,年輕人到了十七、八歲,就不愿依靠父母生活,自己出去找工作,賺錢養(yǎng)活自己。他們認為,依靠父母生活是一種羞恥。別人會笑話這種青年,說他們是吃奶的娃娃。據(jù)我所知,美國總統(tǒng)里根的兒子也不靠他父親養(yǎng)活,而是給別人洗汽車掙錢;美國大富翁洛克菲勒的兒子也當過飯店的服務員。以我的家庭來說,我的女兒、外孫女、侄兒,也都是靠自己工作掙錢來養(yǎng)活自己,或供自己讀書。我的女兒小時候身體不大好,我對她有些溺愛,因此養(yǎng)成她有些依賴性。但是她長大成人后,也不愿依靠父母生活。她學做生意,現(xiàn)在已成為一個企業(yè)家,賺了不少錢。我認為西方青年人的這種獨立性,不依靠別人,自我奮斗還是好的,但發(fā)展到“極端的獨我”就不好了。
現(xiàn)在西方青年的家庭觀念很淡漠,無論男女,到了上大學時就離開父母,自己單獨生活,有的自己找一間小房子住下來,甚至寒暑假也不回家,而是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出去玩。所以在西方,往往是年輕人和年輕人在一起,老年人和老年人在一起。我常聽到老年人抱怨,辛辛苦苦把孩子帶大了,而他們卻不顧父母了。所以在西方,人到了晚年就有寂寞孤獨之感。我認為家庭成員之間的愛還是很需要的。
講到西方青年的婚姻和戀愛,十年前,所謂“性解放”十分流行,青年男女喜歡同居而不結(jié)婚。一個女孩子今天和約翰同居,過兩天分開了,又去和彼得同居,再過幾天又換了路易。尤其在美國,還有比“性解放”更厲害的“性亂”,以致有些父母怕自己的女兒懷孕,在她們十四、五歲時,就給她們避孕藥,這樣她們就更無所顧忌了,認為可以隨便亂搞。西方這些搞“性解放”的青年是不懂得什么是愛情的?!靶越夥拧焙汀靶詠y”給西方社會帶來很多惡果,社會上無人管的私生子很多,大約有百分之二十的女孩子是未婚就生孩子的,性病很流行,青年男女到了二十五、六歲,也就會感到感情上的空虛和寂寞。近年來這種風氣有了一些轉(zhuǎn)變,一個新的潮流起來了,那就是先同居后結(jié)婚。
我認為,目前西方青年更嚴重的問題還不是對待戀愛和婚姻的態(tài)度,而是吸毒?,F(xiàn)在西方青年認為吸毒是一種時髦,這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他們吸的毒品是比鴉片還要厲害的各種刺激藥品,都是很容易上癮的。我住在瑞士,經(jīng)常在洛桑湖邊的一個地方,看見一大堆年輕人坐在那里,個個形容枯槁,目光遲滯,一副麻木不仁的表情,其中也有一兩個人懶洋洋地彈著吉他,遠遠地一看就知道是一群吸毒鬼。他們就象活著的死人一樣,看了真叫人心里難過。
在美國和歐洲,青年吸毒是很普遍的。我的外孫女告訴我,在她十三歲上中學時,同學中每五個人就有一個吸毒。他們認為吸毒是一種時髦,甚至嘲笑那些不吸毒的學生。而她自己抵制住了這種惡習,一直沒有吸毒。在美國,象她這樣不趕時髦的青年也還是有的,很有骨氣。但是,有些傻孩子由于無知和趕時髦,往往在十四、五歲時就開始吸海洛因和可卡因了。只要一上癮,這個孩子就完了。
這些吸毒的孩子多半家里很有錢,西方社會上有一批毒販子,專門勾引這些孩子,賺他們的錢。這些毒販子站在學校的大門口,等那些孩子放學出來,就哄他們說:“吸一次玩玩吧,不要錢?!钡?,這些上當?shù)暮⒆游艘淮尉拖胛诙?,這樣很快就上了癮,再也擺脫不掉了。
在瑞士,我認識的一個出版社老板,他的女兒才十六歲,就被男朋友勾引上吸毒。她家里的人只見她愈來愈瘦,每天不想吃飯,整天板著臉,對什么都不感興趣,也不上學念書了。以后家里的貴重古董也不見了。很長時間,家里人都不知道這一切是怎么回事。后來才知道,自己的女兒吸毒了,她為了買毒品,就偷家里的東西拿出去賣。她對她的父母說,你們?nèi)绮唤o我錢買毒品,我就自己去做妓女賺錢。她的父親,這位出版社的老板為了不讓自己的女兒做妓女,每天不得不給女兒的男朋友四百美元。
現(xiàn)在,西方的毒販子是很狠毒的,他們利用這些吸毒的女孩子賺錢,供給她們毒品,叫她們?nèi)プ黾伺?,賺錢分成。毒販子中也有社會名流。我就知道,有一個販毒者是銀行家,表面上看起來是很正經(jīng)的,每個星期天都到教堂去做禮拜。他很有錢,但這些錢卻是販毒賺來的。
美國和歐洲的法律對待販毒的人并不是很嚴厲的,當然他們也抓毒販子,把他們關(guān)進監(jiān)獄,但是抓到的也只是些小毒販子,跑腿的,真正販毒的大老板是抓不到的。有的大毒販子甚至與警察合作,賺的錢分贓。另外,也有行賄的事。
那么,西方社會怎么解決這個嚴重的問題呢?在美國有不少大學設(shè)有一個特別的機構(gòu),是專為那些吸毒學生辦的,在他們吸毒厲害時,就發(fā)給他們一種藥吃,使他們的體力恢復過來。但是,這個機構(gòu)無法禁止學生吸毒?,F(xiàn)在美國的一些父母們,也知道政府對毒販子無能為力,他們就自己聯(lián)合起來,想辦法去抓毒販子,來保護自己的子女免受毒害。我認為家庭和學校應該對青年進行教育,使他們認識吸毒的危害。但是在西方那種社會制度下,年輕人是很難逃脫毒販子的魔掌的。
西方還有些青年,追求一種無限制的自由,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野蠻主義”或是“暴力主義”吧。在歐洲就有一群群的年輕人故意破壞東西。我在瑞士乘公共汽車,就親眼看到有個青年手里拿著一個半截的破汽水瓶,好象準備隨時要向人的頭上砍過來,令人膽戰(zhàn)心驚。去年,我到加拿大一個高等學府去,看到那里建筑物的玻璃都被打破了,我覺得很奇怪。后來別人告訴我,那是被學生中的“暴力主義者”破壞的。他們還破壞桌、椅、地毯等設(shè)備,這個大學因此而蒙受的損失,每年要達到二百萬美元。
當然,西方的青年也有很好的,他們有高尚的情操,樂于助人。我對西方青年的看法是,不都是不好的,也不都是好的。有的青年吸毒、酗酒,是由于精神上的空虛和苦悶。西方社會的物質(zhì)豐富,不一定能使人精神愉快,物質(zhì)豐富不等于精神豐富。青年人應該有理想、有生活的目標,而這正是某些西方青年所缺少的。
方連整理
(摘自《世界博覽》)
作者簡介:
韓素音著名英籍女作家,原名周光湖,父親是中國人,名叫周煒,是一位愛國的工程師。他在比利時留學期間,與一個名叫瑪格麗特的比利時姑娘相愛而結(jié)婚,并于1913年1月與瑪格麗特一起回到了老家四川成都。韓素音女士1917年生于中國河南,后在北京上學。她親身經(jīng)歷了舊中國的苦難。
1949年,韓素音女士隨母親回到了歐洲,但是她始終認為中國是她的“根”。由于舊中國的苦難在她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她就更加熱愛新中國,分外理解中國革命的偉大意義。她經(jīng)常以自己至少是半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本文是韓素音女士對《世界博覽》記者的講話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