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生
《漢書·藝文志》上說:“相反皆相成也?!惫糯簧僭娙顺3_\用一種與自己的思想感情相反的表現(xiàn)手法——“反接法”,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在同一個環(huán)境里,作者常常一反常態(tài),使人出乎意料。
辛棄疾被貶在信州時,寫了一首《采桑子》: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上闋說的是詩人年輕時無憂無慮,不懂得煩愁的滋味,而又偏愛模仿古人,登上高樓,為了寫詩強裝愁苦,無病呻吟。
下闋說如今真正飽嘗了人間憂愁的滋味,心中想訴說惆悵,而又不想把愁流露出來;本來天氣已涼了,他反而大聲贊嘆:“好一個清涼的秋天!”
這首《采桑子》,可以說是“相反皆相成”的典范。辛棄疾的詞向來以豪邁奔放著稱,而這首詞卻一反常態(tài),的確令人有“在意料之外”的感覺。這種一反常態(tài)與他的遭遇是分不開的。辛棄疾從小就立志報國,趕走侵略者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而他的滿腔抱負卻屢次遭到奸佞之徒的打擊,被投閑置散不受重用,詩人的煩惱、憂愁、憤懣集于一腔,“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然而后來他卻裝得淡泊自如,超然物外,唱起“好一個清涼的秋天”來了。
詩人用這種欲揚先抑、寓揚于抑的手法,卻使人“出乎意料之外”,而讀后仔細咀嚼就覺得是“在情理之中”了。
(摘自《貴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