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保華
光緒廿一年(1895年)5月2日,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領(lǐng)袖康有為聯(lián)合各省在京會試的一千三百多名舉人,上書光緒帝,提出了“拒和”、“遷都”、“變法”的政治主張,這一事件成為“戊戌變法”運動的前奏曲,史稱“公車上書”。
那么,“公車上書”的本義是什么?“公車”一詞究竟指什么?史學(xué)界有下列說法:(一)“公車”,官車。漢以公家車馬遞送應(yīng)舉的人。后因以公車為舉人入京會試的代稱。(見《辭?!?(二)漢代以公家車馬送應(yīng)舉之人赴京,后因以“公車”為舉人入京應(yīng)試的代稱。
(見《中國近代史辭典》)
然而,細(xì)心查閱歷史資料,結(jié)果卻并非如此。漢代的“公車”不是官車,更不是公家派的車,應(yīng)是官署名稱。
“公車上書”一詞最早見于《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補《東方朔傳》:“武帝時,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公車令兩人共持舉起書。”這里的公車,應(yīng)該是官府衙門。《漢書·百官公卿表》載:“衛(wèi)尉,奏官,掌宮門衛(wèi)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復(fù)為衛(wèi)尉。屬官有公車司馬”《后漢書·百官志》云:
“公車司馬令一人,秩六百石”。司馬彪注曰:“掌宮南闕門,凡吏民上章,四方貢獻及征詣公車者?!?/p>
西漢史學(xué)家劉向在向漢元帝上奏中指出:“章交公車,人滿北軍”
(《漢書·劉向傳》)。三國人如淳注云:“章交公車,有如不法者,以付北軍尉,北軍尉以法治之。
漢元帝末年,外戚官擅權(quán)自專,迫害知識分子。大宦官石顯等人“誣譖光祿大夫,給事中張猛,令自殺于公車”。這里的公車應(yīng)指官府,不能解釋成公家派車給張猛自殺,或令張猛自殺于官車。
人們要問在漢代有沒有公家派車之例呢?我們說,有。然而,這種車不叫“公車”,稱做“安車”。就是封建國家對社會上德高望重的年老學(xué)者給予特殊的待遇。用安車蒲輪(即用蒲草裹著車輪的車子,行走時震動較小,故稱“安車”。)迎進朝廷,委以政事,有助教化。
那么,一般被征用之士又是如何來到京師授以官職的呢?我們從兩漢的仕途方面來考察,這些人至京師有二種交通工具:
一種是自備車馬赴朝廷供職。據(jù)《漢書·貢禹傳》載:“元帝初即位,征禹為諫大夫……禹上書曰:‘陛下過意微臣,臣賣田百畝以供車馬。至,拜為諫大夫”。
《漢書·龔勝傳》說的更明確,“哀帝……征勝為諫大夫。勝曰:‘竊見國家征醫(yī)巫,常為駕,征賢者宜駕。上曰:‘大夫乘私車來邪?勝曰:‘唯唯”。
另一種是乘軺傳(軺傳,古代驛站車子的一種,駕兩匹馬。)免費至京師任職。《七國考》卷八言“秦昭王使以傳車召范睢?!薄妒酚洝っ商窳袀鳌份d:“胡亥遣使曲宮乘傳之代?!币虼?,軺傳,秦已有之。漢承秦制,軺傳之制也完整地保留下來。
“公車”何時成為舉人的代稱?清人梁章巨在《稱謂錄》里作了回答。《稱謂錄》卷二十四云:
“案今以舉人為公車,其以副車稱副榜,固其所也”?!肚宄笆反笥^》卷十《俞正燮久困公車》條:
“黔俞君,正燮。嘉道間一通儒,公車久不遇”。可見,公車成為舉人的代稱從清朝嘉道間開始。因此,才有稱康有為等舉人上書為“公車上書”的說法。
(曉草摘自《安徽史學(xué)》198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