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志豪
1978年9月,因“文化革命”被迫??曛玫摹吨袊嗄辍窂涂恕K龔涂谝粋€不平凡的時期,經歷了一個不平凡的過程,留下了值得永遠珍視的歷史經驗。
那是中華大地遭受了十年浩劫之后,開始復蘇、回春而又多少帶有乍暖還寒的年代,那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沖破重重束縛,顯示威力的歲月。從這一年的初春開始,整個編輯部沉浸在籌備復刊的喜悅中。十二年了,《中國青年》沒有和中國青年見面,今天要通過我們的手使她重新在青年的心田生根、開花。歷史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催促著編輯部的同志們毫不懈怠地工作。五月間,遵照黨中央提出的“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方針,我們兵分七路到七個省、市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全面調查研究。大家?guī)е鴣碜越俸笮律谋挤诺墓ぷ鳠崆榈睫r村的生產隊、知青點,到工礦企業(yè)的車間、工段,到大中學校的年級、班組,廣泛地接觸各種類型的青年和奮戰(zhàn)在第一線上的團干部,向他們請教,同他們探討:當代青年最關心的是什么,他們前進的障礙是什么,復刊后的《中國青年》應當是一個什么樣的面貌,即將出刊的第一期應當以什么為中心主題?座談會一個接一個,從早上到夜晚,編輯部的同志在粉碎“四人幫”的春風下,又深深地吸吮著群眾的滋養(yǎng)。
七路調查的種種情況表明:要使廣大青年接受黨中央號召的新時期的偉大歷史任務—一向“四化”進軍,就必須幫助他們從思想上進行撥亂反正,清除“階級斗爭為綱”之類的“左”的影響,使他們從個人崇拜的禁錮中解放出來。
于是,復刊第一期代表編輯部指導思想的《破除迷信,掌握科學》的評論員文章形成了、出來了。她引用了1954年毛主席在討論我國第一部憲法草案時講的一個重要原則:“我們除了科學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說,不要迷信。中國人也好,外國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對的就是對的,不對的就是不對的,不然就叫做迷信?!彼辞械仃愂觯憾兰o六七十年代,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搞科學技術現代化,而林彪、“四人幫”卻在我們國家搞了十年現代迷信。她一針見血地揭露林彪、“四人幫”確立的顛倒是非的標準:迷信就是“革命”,越迷信越“革命”,如果迷信到了肉麻的程度,那就是大“左派”。反過來,不迷信就是不革命,反對迷信就是“反革命”。她激情地聲言:現代迷信可以猖獗于一時,不能橫行于永久。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這兩大部類知識,就是破除現代迷信的兩大武器。革命加科學,就能勢如破竹,所向披靡。
這一期《中國青年》和北京地區(qū)的讀者首先見面。破除迷信,掌握科學的主題,反映了人們的心聲,刊物在群眾中競相傳閱著??墒?,她卻冒犯、沖撞了“兩個凡是”的禁區(qū)。命令下來了,外地正在印刷《中國青年》的機器停轉了,刊物停止發(fā)行了。一時間,空氣沉悶,人心壓抑。編輯部的同志重新認真審視了這一期刊物,再度肯定她的內容合乎實際,合乎科學。十年動亂的教訓,提高了大家辨別是非的能力,同志們在壓力面前發(fā)揚了勇于堅持真理的精神。喜訊傳來了,黨中央支持編輯部的意見,刊物得以正常發(fā)行。270萬份《中國青年》在全國各地被迅速爭購一空。
不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從此,撥亂反正的歷史潮流滾滾向前。1979年第一期發(fā)表的評論員文章提出:“中國人民在想什么?現代化。世界人民在關心中國什么?現代化。一個對人類文明作出過杰出貢獻的偉大民族至今被關在現代化的門外,這不能不引起人們普遍的關注和思考。建國三十年來,中國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貧窮落后的面貌并未根本改觀。它的原因是什么,教訓在哪里?社會主義是命根,沒有現代化是病根?!本o接著,第二期又登了一篇評論員文章《新時期青年的主課》,她破除了“階級斗爭永遠是青年的主課”的說法,第一次明確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新時期青年的主課?!?/p>
漸漸地,《中國青年》和中國青年的聯系建立起來了。每月都有幾萬封信稿源源不斷地涌到編輯部。青年們把心都掏出來了,他們毫無保留地向編輯部傾訴自己對形勢、社會、人生、前途、理想等等的看法。編輯部熱情地引導青年在黨的整個撥亂反正的部署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清除消極影響,努力前進。
黨的三中全會以來,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艱苦努力,已經在指導思想上完成了撥亂反正的任務,各條戰(zhàn)線的實際工作取得了撥亂反正的重大勝利,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變?;貞浨耙欢喂ぷ?,編輯部的同志們深深地感到,要辦好刊物,最要緊、最根本的是要始終如一地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這是刊物生命力的源泉,是檢驗編輯部人員黨性的標尺。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要善于從實際出發(fā),敢于堅持真理??陀^實際是變動的,真理是發(fā)展的,辦刊物,搞宣傳,“不唯上、不唯書,要唯實”。這并不是說,不聽“上”,不重“書”,而是說,要懂得“上”和“書”,其源都來自實際。我們要培養(yǎng)青年一代具有銳意進取的精神,編輯部自身就應當深入實際,不斷研究新情況,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要力求把中央的精神、理論原則和青年的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要看到大多數,著眼于大多數。兩億多青年中,什么樣的典型人、典型事物都會有,而需要下功夫弄清楚的,是大多數青年在想什么,關心什么,要求什么。抓住大多數,就能抓住青年思想中帶根本性的問題,就有可能撥動一代人的心弦,就有可能進而影響、陶冶一代人風。我們的宣傳,如果脫離了大多數青年的思想脈搏,不從他的實際出發(fā)去提高他們,那末,不管搞得多么紅火,也只能是空中樓閣。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為青年刊物來講,不僅從宣傳內容上,還要在宣傳方式方法上去適合當代青年的特點。否則,會事與愿違,雖然講的道理是對的,卻收不到應有的效果。比如,如何創(chuàng)造條件和氣氛使青年感到允許講真話;而一旦青年真誠地向你敞開心靈的窗扉的時候,你又如何滿腔熱忱地、平等地同他們一起探討問題,追求真理。再如,怎樣多講事實,讓青年通過自己的思考、比較去判斷是非,得出結論,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復刊以來普遍遇到過,并不斷注意研究予以改進的。
光陰似箭,歲月流逝,《中國青年》復刊已近五年了?,F在,我雖然已經離開了《中國青年》編輯部,但這一段經歷所取得的教益——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將永遠作為我工作、學習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