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其樓
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fā)現(xiàn)了茶。這種非醇性飲料長期以來為我國人民所喜愛。茶的古體字本寫作“茶”,最初是一種草藥,稱作“瑞草”、“靈草”。漢朝以前,茶主要作藥用,東漢名醫(yī)華佗所著的《食論》中有“苦荼久飲,可以益思”的說法。唐朝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說得更加清楚:“止渴除疫,貴哉茶也……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泵鞒拇笏帉W(xué)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認為,茶“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庇矛F(xiàn)代科學(xué)方法進行分析,也證實茶不僅能提神醒腦,生津止渴,而且還具有解毒、殺菌、收斂等功能。
茶葉中含有許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zhì),如茶素、茶單寧、芳香油以及其他多種維生素等等。茶素是茶葉的特有成份,具有強心、利尿和刺激大腦皮質(zhì)興奮、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茶單寧是決定茶湯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不但能幫助人體增加對維生素C的儲存、吸收和同化的能力,而且具有殺菌作用。在我國民間藥方中,就有用濃茶湯治療細菌性痢疾的。實驗證明,飲茶還能減少放射性物質(zhì)的危害,在人體消化器官中如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茶單寧,便可以把放射性元素(鍶90)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由糞尿中排除出體外。茶葉中的芳香油,使人嗅到了有爽快感,它具有溶解脂肪的能力,有助于對肉食品的消化,所以在以肉食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更是“寧可一日無油鹽,不可一日無茶”。至于茶葉所含的其他一些維生素,對于增進身體健康也都有不同的作用。
中國茶葉,品種繁多。如果以制作方法來劃分,有發(fā)酵過的紅茶,半發(fā)酵的烏龍茶,未發(fā)酵的綠茶,未經(jīng)揉捻而保持嫩芽的白茶,蒸軟后壓成磚形或其他形狀的壓制茶,以及用榮莉,珠蘭、玫瑰等香花窨制的花熏茶等六大類。這些茶又因茶種、產(chǎn)地和制法不同而有無數(shù)的名稱和品種。如西湖龍井,太湖碧螺春,黃山毛峰,云南滇紅,廣東英德紅茶,福建烏龍茶和南京雨花茶等等。一般地說,近熱帶的人喜歡綠茶,近寒帶的人喜歡紅茶,廣東、福建人和華僑喜歡烏龍茶,邊疆少數(shù)民族愛喝濃烈的磚茶,而北京人則特別愛好花茶。
宜興古稱陽羨,是我國產(chǎn)茶的名地。陽羨茶在歷代文人筆下是極負盛譽的。唐朝詩人盧同在一首詩中說:“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倍拍猎凇额}茶山》中也寫下了“山實東南秀,茶稱瑞草魁,泉嫩黃金涌,芽香石壁栽”的名句,贊賞陽羨名茶。
碧螺春綠茶產(chǎn)于吳縣太湖之濱的洞庭東西二山,原名“嚇殺人香”。據(jù)清朝王應(yīng)奎所著的《柳南隨筆》記載,公元一六七五年,清朝的康熙皇帝在江南一帶巡游,到了太湖,巡撫宋犖進“嚇殺人香”??滴跻云涿谎?,改名為“碧螺春”。碧螺春的品質(zhì)特點是:色澤碧綠,外形緊細,卷曲如螺,白毫多,香氣芬芳,滋味醇和,飲后有回甜,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
古代的茶是用水煮,其味濃澀,需加食鹽、香料、薄荷、棗子等調(diào)味品中和?,F(xiàn)在飲茶都用開水泡。開水泡茶不僅方法簡便,而且更能發(fā)揮茶葉本身的色、香、味等特點。如品一杯碧螺春,就感到翠色可餐,香氣清例,味略甘澀。喝一杯紅茶,那紫紅絲絨似的顏色和濃厚醇美的香味,又給人以迥然不同的享受。
泡茶也有學(xué)問。有人喜歡用一百度的開水泡茶,一杯茶三分鐘后雖可泡開,但過六、七分鐘,茶葉中含的維生素C就會全部被高熱破壞掉。如沖泡新的高檔綠茶,最好是先向杯中注四分之一的溫開水,把茶葉撒入,略過片刻再添開水,并切忌加蓋。這樣泡的茶,可得到更多的營養(yǎng)物質(zhì),而且色香味均佳。
喝茶有“飲”“品”之分?!帮嫛奔船F(xiàn)代所說的喝,主要是解渴提神;“品”則包含有鑒別和欣賞的意味,所以要細啜慢飲。茶,無論是飲還是品,都要有好的水泡,才能托現(xiàn)出它的色香味來。古人認為煮茶的水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在唐朝,宜興金沙泉的泉水也成為貢茶時必須同時上貢的煎茶良泉。用金沙泉泡陽羨茶,湯清、色濃、茶香、回味甜。明朝學(xué)者周高起在他的《洞山芥茶系》中形容陽羨茶、泉時說;“淡黃不綠,葉徑淡白而厚,制成梗絕少;入湯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蒙深水,啜之愈密,致在有無之外?!笨梢娖焚|(zhì)之佳。
陽羨唐貢茶早為東鄰日本慕名,品種也較早傳入日本培植。日本人在奈良時代(公元八世紀(jì)),引進我國飲茶風(fēng)俗和方法。十五世紀(jì)以我國飲茶藝術(shù)為基礎(chǔ),發(fā)展為“茶道”。茶道現(xiàn)已成為日本人通過品茶,以接待賓客、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jié)。
在我國,飲茶的器具——壺、杯、碗等,也有無窮的品色。古代茶具非常豐富,有金屬的(金壺、銀壺、銅壺、錫壺、合金壺)和陶瓷的(青瓷、白瓷、紫砂陶)茶具,還有漆器、玉器、水晶、瑪瑙等茶具。
唐宋前系煎煮茶汁,茶壺為金屬制器較多,且以“金銀為優(yōu)”。后因沖泡方法風(fēng)行,茶壺主要采用陶瓷制品,并與煮水的壺分開使用。目前我們常用的茶具有陶器、瓷器、玻璃、搪瓷、保溫杯等,種類雖多,但是仍以陶瓷茶具為最好。
一套精致的陶瓷茶具用來配合色香味三絕的名茶,確實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陸羽的時代推崇“越窯”即浙江的青瓷茶具,之后,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就異軍崛起,成為在各種名瓷之外別樹一幟的茶具。據(jù)說蘇東坡?lián)窬右伺d講學(xué)時,飲茶有三個講究:茶壺一定要是紫砂提梁壺,茶葉一定要是陽羨唐貢茶,烹茶的水一定要是金沙泉,傳為茶事中的美談。
在整個清代,陶瓷茶具有“景瓷宜陶”的說法,也就是說瓷茶具以景德鎮(zhèn)為首,陶茶具以宜興紫砂陶為最。紫砂陶是集造型、書法、繪畫、篆刻諸藝術(shù)于一體的傳統(tǒng)工藝。它歷來具有與眾不同的特殊性能、用途和藝術(shù)風(fēng)格,它是一種實用與美高度和諧而又妙不可思的工藝產(chǎn)品。其中,宜興紫砂陶茶壺最有特色。它不僅造型簡練大方,色彩淳樸古雅,富有獨特的民族風(fēng)格,而且還有特殊的功能;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加之使用的年代越久,器身色澤就越發(fā)光潤古雅,泡出來的茶也越醇郁勞罄,甚至空壺里注入的沸水都會有一股清淡的香味?!笆篱g茶具稱為首”的贊句,說出了人們對宜興紫砂陶茶具的高度評價。
根據(jù)科學(xué)分析,紫砂茶壺確有保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耐寒耐熱。紫砂陶器是介于陶和瓷之問的器具,屬半燒結(jié)精細陶器,表里都不施釉。它既有一定的機械強度,又有一定的氣孔率,盛茶既不會滲漏,又有良好的透氣性。總括起來它有五大特點t第一,紫砂陶是從砂錘煉出來的陶,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第二,砂質(zhì)茶壺能吸收茶汁,增積“茶銹”,使用的年代越久,泡出來的茶也越醇郁芳馨,甚至空壺里注入的沸水也有一股清淡香味。第三,便于洗滌。日久不用,可拿開水泡燙兩三遍,浸沒在冷水中,然后取出,泡茶原味不變。第四,冷熱急變性好。寒冬臘月,注入沸水,不因溫度急變而脹裂;而且砂質(zhì)傳熱緩慢,提握撫拿不會炙手。第五,紫砂陶質(zhì)耐燒,冬天置于高溫火爐燉茶,壺也不易爆裂。當(dāng)年蘇東坡用紫砂陶提梁壺烹茶,有“松風(fēng)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也決非偶然。而今國外許多有茶好的人,則稱紫砂茶壺為“無毒餐具”,經(jīng)常使用它,會延年益壽。這就是古今中外講究飲茶的人特別喜愛紫砂壺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