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元
每當我們在工作之余欣賞一部文學名著時,常會為作者那巧妙的構(gòu)思、奇特的想象、優(yōu)美的語言而嘖嘖驚嘆??墒牵闶欠穸纺懴脒^:我能不能也學會這種本領,成為一個思維活躍、能說會寫的人呢?你應該這樣想一想——如果你希望自己學有所成的話。
要想學有所成,就要熟讀精思,把“讀書”與“思索”結(jié)合起來。朱熹提倡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靶牡健本褪且眯乃妓?,理解領會。他說讀書要象嚴峻的官吏問案一樣,“推勘到底”,有尋根究底的精神,努力探索作者的主旨和思路。下面談談幾種閱讀文學作品的方法:
探流溯源法。我國古代文藝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讀書要“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意思是看文章要順著流波去探討源頭,盡管文意幽深也一定會明白的。任何一篇好作品都有它的來龍去脈,結(jié)構(gòu)規(guī)律,我們在閱讀中就要用心地探索和分析。
我希望你在讀小說的時候,不要因情節(jié)引人入勝而一口氣讀完,要采取讀讀停停的辦法,動腦筋想想再讀。讀到情節(jié)高潮處,可以合書懸揣:小說的情節(jié)、人物的性格將會怎樣發(fā)展?主人公的命運將會如何等等。還可為作者設計:怎樣才能使人物的性格更鮮明、更有典型意義,情節(jié)要怎樣發(fā)展才能波瀾起伏,更吸引人。然后打開書再看下去,對照自己的設想,找出差距,比較得失。
緊縮擴充法。當一部小說把復雜紛繁的社會現(xiàn)象描繪得栩栩如生,閱讀時你會為之傾倒。可是當你向別人轉(zhuǎn)述故事的內(nèi)容時,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作多大努力都不如原作那樣豐富、精彩。那么,我勸你讀完一本書后,及時采取“過電影”的方法回憶全篇,緊縮故事,在頭腦中理清脈絡,再現(xiàn)梗概。待全書“骨架”基本清晰后,再一環(huán)環(huán)地想想:作者是怎樣在這個基礎上展開聯(lián)想,加以描寫、議論和抒情,把“血肉”有機地組合在“骨架”上,使文章變得如此文采斐然、豐滿感人的,而哪些地方是我沒曾想到或想不到的。讀詩詞我們可以采取與此相反的方法:把握住詩的感情節(jié)奏,將詩中跳躍、濃縮、含蓄之處試做擴充,構(gòu)成畫面、意境,加深對詩意的理解。上面的兩種方法最好能與“寫”結(jié)合起來,前者可采取寫“內(nèi)容提要”“人物、情節(jié)提綱”等辦法加以緊縮;后者可用改寫(如將抒情詩改寫成抒情散文)的辦法進行擴充。
置換比較法。千古流傳的名篇的語言往往是不可移易的,這是作者匠心獨運、反復錘煉的結(jié)果。我們怎樣才能在閱讀中領會作者獨具的匠心呢?魯迅先生為我們指出過一個辦法:讀作者的原稿。他認為研究作者涂污滿紙的原稿,就等于作者在告訴你:你看,不該那樣寫,應該這樣寫??墒牵┪覀冄芯康淖骷以宀⒉皇请S處可得。我們可以采取另一種辦法:當你發(fā)現(xiàn)文中那些感人、優(yōu)美、精辟的句子時,試用另外的說法將這些句子置換出來,看看在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即使是文章的標題也應該仔細推敲:為什么要用這一個?能不能換另一個?通過這種置換比較,揣摩作者的用心,鍛煉自己遣詞造句的能力。
探寶拾貝法。在閱讀中,我們不要一掃而過,必須培養(yǎng)自己在浩繁的文海中拾取“貝殼”的興趣和能力,學會在文獻中迅速捕捉住自己尚未掌握的、精辟的詞句的功夫,反復揣摩、玩味它們的色彩、情趣和蘊含。最好還能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經(jīng)常及時地將我們需要的東西采集進去,整理歸類,留待需要時使用。
提問質(zhì)疑法。你讀過盧綸的《塞下曲》嗎?那可真算得膾炙人口的名篇: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誰曾懷疑過這首詩有問題呢?千古流傳的名篇呀!但華羅庚同志就敢于提出質(zhì)疑:
北方大雪時,群雁早南歸。
月黑天高處,怎得見雁飛?
這種大膽向名作挑戰(zhàn)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我們既要做鑒賞者,又要做批評者;既要有欣賞的眼光,又要有審查的眼光。從文章的立意構(gòu)思、謀篇布局到遣詞造句、標點符號都來一番用心的審查,經(jīng)常提一些“為什么”來加深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這樣才能學有所得,不斷進步。
(本欄題圖:李紹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