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林 譚其驤 王天良 鄒逸麟 鄭寶恒 胡菊興
中國,這是多么親切的名字,她能夠喚起每一個中華兒女對祖國的深情和自豪感。中國,這個名稱是怎么來的呢?
我們的祖國稱為“中國”的歷史,恐怕要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的商代。殷商王朝的疆域已經(jīng)達到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qū)。但是,商朝直接統(tǒng)治的區(qū)域只有王都附近的一小塊地方,就是先在山東、后在河南一帶;更大范圍的地區(qū)則分封給各諸侯國管理。到了后期,把以王都為中心的王朝直接統(tǒng)治的區(qū)域稱為“商”。按照當時的觀念,“商”就是位于東、西、南、北四方土地之中的國土,所以叫作“中國”。中國這一名稱,含有地區(qū)居中的意義,同時也是指傳統(tǒng)文化的中心。后來,中華各民族不斷融合,疆域逐漸擴大,但中國這個名字卻一直沿襲到今天。
我國現(xiàn)行二十七個省(區(qū))名稱可分以山川得名的;以城市得名的;和其它因素命名的。
河北省是以黃河為界命名的行政區(qū)。唐朝以當時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地區(qū)為河北道,這是河北作為大行政區(qū)名稱的開始,明、清稱直隸。1928年改名河北省。因省屬冀州地,簡稱冀。
(摘自1980年第10期《中國建設》)
河南省也是以黃河為界而命名的行政區(qū)。河南作為大行政區(qū)名稱開始于唐。當時唐分全國為十道,以當時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區(qū)為河南道。元將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qū)合建一省稱河南江北行省。明初改省區(qū)。轄區(qū)大致相當今天河南省境。因省境屬豫州之地,故簡稱豫。
湖南省、湖北省以洞庭湖作為命名的來源。唐安史亂后置湖南觀察使,轄洞庭湖以南湘資二水流域七州之地,湖南之名始此。宋初以湖南地置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以自洞庭湖以北至于荊山,西包括沅澧二水流域之地置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
清代分為湖南、湖北二省,其分界線北移于洞庭湖以北,即今湖南、湖北二省之界。因湖南有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湖北因清代省會武昌是隋以后鄂州治所,故簡稱鄂。
浙江省浙江原指今富春江,據(jù)說是因為江流盤回曲折而得名。唐肅宗乾元元年置浙江西道、東道節(jié)度使,是浙東、浙西作為政區(qū)名稱的開始。元初出現(xiàn)江浙行省。明初將江浙行省中,今安徽、江蘇長江以南部分劃出,其余部分劃為浙江省。簡稱浙。
江西省,隋唐以前,習慣上是指長江下游北岸、淮河以南地區(qū)為江西。唐開元二十一年分江南道為江南東、西二道,前者簡稱江東道,后者簡稱江西道,江西始為政區(qū)的名稱。因贛江縱貫全省,故簡稱贛。
陜西省,陜指今河南省陜縣西南陜陌。陜陌以西地區(qū)稱陜西。古代“周、召二公分陜而治,”因而后人稱陜陌以東地區(qū)為陜東,以西地區(qū)為陜西。簡稱陜。
山東省,山西省,是以太行山命名和分界的。金代分為山東東、西路,轄境約相當于今山東省及江蘇淮北地區(qū),這是山東作為政區(qū)名稱的開始。省境為春秋的魯國地,故簡稱魯。
元代建都今北京市,故稱黃河以東,太行山以西為山西,這是山西作為政區(qū)名稱的開始。明改置山西省至今。省境為春秋晉國地,故簡稱晉。
黑龍江省,黑龍江最早見于《遼史》,是因為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龍,故名。清在黑龍江沿岸筑黑龍江城。光緒三十三年改置黑龍江省。簡稱黑。
青海省,以境內(nèi)青海湖而得名。古有西海、遷海等名稱,唐以后多以青海為正名。1928年建青海省。簡稱青。
遼寧省,由于地處遼河流域,戰(zhàn)國至元明時代又是東北政治中心,故歷代都用“遼”字作為政區(qū)名,1928年又取遼河永久安寧之意,改名遼寧。簡稱遼。
貴州省。元初命名的貴州,所轄僅限于今貴陽市及其近郊一帶。今省境始定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省境在唐代屬黔中道,故簡稱黔。
吉林省,清康熙十二年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烏拉城(今吉林市),滿語,吉林意“沿”,烏拉是“大川”的意思。吉林烏拉就是“沿著松花江”的城市,簡稱吉林,光緒三十三年改建吉林省。簡稱吉。
臺灣省,自漢至元,臺灣被稱“夷州”或“流求”。明又稱“東番”“北港”。十六世紀時始有“大員”之稱。進入十七世紀“大員”又改寫成“臺灣”,清康熙時,設臺灣府,屬福建省。光緒十一年改建臺灣省,簡稱臺。
福建省,唐上元元年設福建節(jié)度使,轄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因五州的前二州得名。明置福建省。因古時為閩越族居地,簡稱閩。
甘肅省,甘肅一名始于十一世紀,西夏在其境分置十二監(jiān)軍司,甘肅為其一,轄甘(今長掖)、肅(今酒泉)二州。元時改設甘肅行省。簡稱甘。
安徽省,江蘇省,清初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二省。江蘇以兩江總督駐地江寧府(今南京)和巡撫駐在蘇州府的首字為名。安徽以巡撫駐在安慶府(今安慶)和所轄徽州府(今歙縣)的首字得名。江蘇簡稱蘇,安徽簡稱皖。
云南省,云南最初是漢代一縣,在今祥云縣境。相傳漢武帝時有“彩云”見于白崖(今鳳儀一帶),派人追蹤“彩云”至此,因置縣于“彩云”之南,故名云南。元憲宗三年置云南行省。因昆明附近曾是古滇國,故簡稱滇。
四川省,唐初以今四川省劍閣以南設東川,西川。宋分設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后簡稱四川路,元置四川行省。簡稱川或蜀。
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五代時始稱廣東。廣西為廣南。明初建廣西省、廣東省。兩廣亦稱兩粵?,F(xiàn)廣東簡稱粵,廣西簡稱桂。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寧夏河套地區(qū)原屬西夏地。又取夏地安寧之意由此得名。簡稱寧。
西藏自治區(qū),元明稱西藏地區(qū)為烏斯藏,“烏斯”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潔”的意思。因其地在中國西部,清康熙未,稱西藏。雍正初,派西藏辦事大臣駐拉薩。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公布《欽定西藏章程》,西藏遂正式為行政名稱。簡稱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從公元前一世紀起,西域地區(qū)成為漢王朝的一個組成部分,漢唐皆設有都護府。因為都是新開辟的領土,習慣上稱“新疆”。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改為新疆省,簡稱新。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蒙古原為部族名。始見于唐代記載。晚清以后始用內(nèi)蒙古一詞,泛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廣大盟旗牧場,1947年建立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內(nèi)蒙古”才正式成為政區(qū)名稱。
(鄭平推薦,摘自1980年8月《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