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葉
《懸崖》(On the Edge of the Cliff)普列契特(U.S.Pritchett)著,紐約蘭頓書屋(Random House)出版,8.95美元。
英國作家普列契特是世界文壇馳名的小說家、評論家、回憶與傳記作家;但在我國很少介紹,因此尚不為讀者所熟知。他已從事了半個世紀的創(chuàng)作生涯,最近又出版了一本被評論界視為杰作的小說集。這個集子一共收入普列契特近年來寫作的九篇小說。在這些小說里,充滿了普列契特式的機智萬分的人物,既有倫敦的時髦知識分子夫婦生活,又有自由解放的鄉(xiāng)村英國男女的純樸感情。普列契特善于抓住故事的戲劇性發(fā)展,在關鍵時刻使男女主人翁的隱藏的對立情緒突然暴露,然后又非常自然地隨著事件的時過境遷,而給讀者一種會心的啟示,這也正是普列契特的藝術魅力所在。
這種手法使普列契特所敘述的故事,成為一出出諷刺性的喜劇,既不粗暴又不庸俗。例如命名本書的主題故事《懸崖》,小說中的主人翁哈雷已經(jīng)年近古稀,而他的女伴卻是位年方二十五歲的姑娘。按習俗,這種初夏與嚴冬的戀愛不能不說是少有的,可是女主角卻若無其事地攀登這一人生的懸崖,毫不自覺,直到她發(fā)現(xiàn)哈雷舊情侶丹茜正在和一位青年干著同自己一樣的攀登時,她才揪著哈雷的白發(fā)說:“怎么……我還以為她的年齡足夠做他的……?!惫适戮偷酱岁┤欢?,留著讀者自己去體會感受了。
在另一篇小說《伴奏》中,年青的主婦不滿于自己缺乏刺激的日常生活,便與人偷情打得火熱。有次晚會上,她被邀給自己丈夫的獨唱作伴奏。這是一首法國情歌,正當她丈夫熱情奔放地表演出色之時,突然她瞟見了她的情人那副貪婪的眼色,不禁深深感到內愧。故事就到此終止,而女主角飄過的一絲眼色,卻啟示讀者她終將回到自己丈夫的懷抱。但是作者并沒有說,而讀者卻順理成章地得出了這個答案,這正是普列契特藝術手法的扣人心弦之處。
這種果斷而有個性的女主角,在另外的三篇故事中一再出現(xiàn)——《家庭私事》,《婚禮》和《無花果樹》。她們都是當代生活中的典型人物,但在普列契特的生花妙筆之下,竟毫不顯得重復或落入陳套。他的故事是各式各樣的,如在《懸崖》中以鄉(xiāng)村農(nóng)民為背景,在其它故事中,則有太后式的女人與少年侍者的交鋒,有駐外國副領事在熱帶地區(qū)的酷暑中干著文書的瑣屑事務,有海軍復員軍人在倫敦投機破產(chǎn)……各色人等所經(jīng)歷的五花八門的遭遇。但是鋒利無比的普列契特筆觸,并不滿足于僅僅描寫故事中的主人翁,往往透過主人翁的敏銳目光,對周圍人物作無情的心理剖析,這就使他的小說繁花似錦而不囿于一點,而且滿含機智,入木三分。難怪評論家常以法國諷刺大師巴爾扎克作品與他相并論。
《紐約時報書評周刊》的書評作者德摩特以前愛好普列契特的另一篇屢見于各版小說選中的佳作《潛水夫》,認為這篇小說中充滿了一時幽默詼諧,一時又嚴肅剖析的筆法,把兩性間不可或缺的競賽,拘謹約束與雄心勃勃的情緒,交織在精萃文風之中。他說普列契特對心理剖析的興趣隨處可見,但在《懸崖》集中所顯示的機智、刻薄尖酸和神采奐然的情緒,卻是前所未見的。普列契特在心理剖析中,總不忘給讀者以一種冷靜堅定的諒解,指出人類所探索尋求的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系,以及人們在一定情況下,理所當然地要求自己對待別人作出的反應。
總之,這位評論家認為普列契特的才華越到晚年越趨高峰。他已進入八十歲高齡,擁有著作三十大卷,但體力與腦力仍如往昔健旺不衰,而道德的明智卻更深入到精辟的境界。(容)
《一層清漆》(A Coat of Varnish),C.P.斯諾(Snow)著,卻爾斯·斯克勃納父子書店出版,10.95美元。
C.P.斯諾是英國當代的名小說家,他的作品我國似乎尚無譯本,但在英美的讀書界,他還是受到讀者愛好的。從苛刻的評論家的筆下,卻又是一種說法?!都~約時報書評周刊》的裘令·慕那漢在評介斯諾的時候就說,“馬克·吐溫生前評德國音樂大師瓦格納的樂曲時有句名言:寫下的比聽起來悅耳;把這一評語推而論C.P.斯諾的作品,人們也可以這樣說他是個寫得比讀來有味的小說家。這也就是說斯諾的作品讀來令人索然寡味。因為慕那漢看來,斯諾的散文一般都是臃腫夸大,有時又不免潦草疏漏,甚至達到難以理解的程度;他對于人與事的觀察,也僅止于狐疑刻薄而已。但是他寫作的題材卻是本世紀以來若干名小說家所不敢涉及的。
他好描繪那些妄自尊大、追求權力之徒、不惜犧牲旁人的人,以及現(xiàn)代英國上層社會中玩弄權術、沽名釣譽的人物;或是那些口中高唱民主原則,至今仍執(zhí)迷于門第等級、維護世襲特權之輩;或是那些在社交界的季候里,隨風轉舵扮演各種當令的角色,而一無個性的可憐蟲。不象美國社會風習中有那種“平等”待人,不拘小節(jié),天真無邪的美德。
斯諾勛爵寫過十五部小說,《一層清漆》卻是他第一部兇殺故事。故事發(fā)生于1976年秋冬之際,以倫敦中上層階級住宅區(qū)為背景。中心人物是位年已六旬的密探老手亨弗雷·樓,以半公開的身分隱居在貝爾格雷維亞的殷實住戶區(qū),不時還接受政府方面暗下委托的偵察案件。他的鄰居阿許勃洛克貴婦人原是有名的嘉年華會中的交際花,如今已年過八十,有一天在貝爾格雷維廣場的市政大廈里,被人發(fā)現(xiàn)倒臥在血泊之中。亨弗雷十分憎惡這種披著文明外衣而實則泯滅人性的兇手,決意要揭去這薄薄的“一層清漆”。主管這一兇殺案的是他的老友,如今在蘇格蘭刑事警察局當偵探長的少壯警官弗蘭克·勃雷爾。此人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受過幾年軍事偵察訓練,能與這個人合作,使亨弗雷放下心來。
故事中另一人物是亞萊克·勞里亞,是個美國的社會學家,也是亨弗雷的朋友。這個人出身于紐約勃洛克林猶太貧民區(qū),但學得一身英國保守黨的貴族禮儀,是個提倡施極刑的人,逢人便滔滔不絕地宣講現(xiàn)代法律寬大處理刑事案件的弊端。他模擬英國上層人士十分到家,人們只見他終日奔波于倫敦市區(qū),出沒于上等俱樂部中,結識趨奉政府的高級官吏。這位活躍人物足以代表任何美國正統(tǒng)的高級知識分子的。另外一個牽涉到這個案件中的人物名菲利普·瑞夫,是個弗洛伊德心理學的探索者。
斯諾爵士善于把這具“艷”尸隱藏在無數(shù)嫌疑犯中,而只字不提兇殺的動機,如謀財、情殺、私仇等等。因為阿許勃洛克貴婦人早已把她的財產(chǎn)揮霍殆盡,而且遠比她所有的舊情人和老敵手活得長壽;身邊僅存的只有一個不男不女、性別不明的孫兒,他是個唯一有繼承權的人。此外還有個工黨中的有名政客,他的女兒則是個生活放蕩不羈的女人,可是也沒有暗殺這位老貴婦人的理由。其它的嫌疑犯也都證據(jù)不足。說到頭,真正的殺人犯決不會是外人,只是終局如何,斯諾只是留下一個最后出人意料的揭曉而已。
斯諾爵士原是英政府中的高級人士,熟知官場內情,作為小說家竟對倫敦警察廳的官僚們如何組織破案的經(jīng)過發(fā)生興趣,倒令人感到新鮮。因此,故事中描繪得最生動逼真的莫過于在偵探長會議席上冗長的策劃和無休無止的對嫌疑犯的審訊中。亨弗雷和他助手間的對話,以及他和美國社會學家的談論,則寫得較次。但這些談話多次強調阿許勃洛克貴婦人的暴卒,是和大英帝國文明之普遍衰落有著密切關連的。
1976年是英國中產(chǎn)階級一個艱難的年頭,由于普遍的罷工,政府赤字和英鎊貶值等等困擾了英國人??墒?977年由于北部海底的石油開發(fā),阿拉伯財主們的游資大量流入倫敦,掀起了經(jīng)濟的新景氣,使得英國中產(chǎn)階級又復蘇過來。但這一層“清漆”卻沒有被斯諾的刻薄尖酸的大筆掃及,這是令讀者感到遺憾的。(容)
《斯坦貝克與柯維西》(Steinbeckand Covici),托瑪斯·芬虛(Tho-mas Fensch)著,保爾·s·埃列克森書店(Paul S.Eriksson)出版,12.95美元。
這是本記載美國大文豪約翰·斯坦貝克與編輯巴斯格爾·柯維西之間友誼關系的書。在我國,有些作家談起編輯來總覺得頭疼,有些作家卻和他的編輯成為好友,問題都出在作家與編輯對待對方的態(tài)度上。這情況似乎是有世界性的,芬虛這本書則寫了斯坦貝克與柯維西兩人親密無間的關系,也可以使我們做編輯工作的人在怎樣對待作家的態(tài)度上有所借鑒。
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一段年月里,美國出現(xiàn)了不少有見解和有魄力的書籍編輯,他們都有能力按“作家想干什么和作家干得如何”這個公式進行他們的工作。如斯克里勃書店的編輯麥克斯威爾·潑金斯就兢兢業(yè)業(yè)從事于在大作家托瑪斯·伍爾夫閉不示人的手稿中,挖出可以出版的小說來。里維拉特書店的T.R.史密斯則在雞尾酒會的閑談中搜羅原稿,哈潑書店的凱斯·肯菲爾德畢恭畢敬在諦聽詩人艾德娜·圣·文新·密拉的訓話,說必須對她十四行詩中的有關天文的行句,找專家核對,如此等等。編輯大致可以分為二類,一類是干涉作家的創(chuàng)作,一類是放手讓作家創(chuàng)作。這兩類極端的行動,都有成功的例子。
柯維西在與人合股開的書店倒閉后,參加了伐金出版社的工作,逐漸成了伐金的臺柱;他是屬于放手讓作家創(chuàng)作的那一類編輯的。他對作家專在熱情幫助作家寫作上下功夫,而他最出色的才干是在給予作家同情和鼓舞上??戮S西在伐金出版社的一位同事形容柯維西作編輯而外,集心理分析家、律師與牧師于一身。“他不是在做書的工作,而是在做人的工作?!痹跀?shù)年如一日的柯維西與斯坦貝克通訊中,自1932至1963年,他對斯坦貝克的作品從未作過任何技術性的批評,而且多半是傳達伐金編輯部的集體意見,例如建議斯坦貝克把小說《憤怒的葡萄》的結尾放慢,不要戛然而止。兩人的通訊,宛如一位遭難的有才能的作家和接受他懺悔的神父之間的交往。柯維西幾乎從未指示過斯坦貝克如何寫作,倒是經(jīng)常使用委婉的語言幫助斯坦貝克度過二次婚姻的難關。同時在斯坦貝克前書完成而后書未產(chǎn)生之間時,鼓勵他的低落情緒。當?shù)谌位槭马樌晒?,柯維西的這種外援,也就相對減少了。
芬虛在本書中提到柯維西在和斯坦貝克初識時,險一險丟掉這一友誼關系。斯坦貝克在發(fā)表吸引人的《托鐵拉沼澤》之后,伐金編輯部又收到了斯坦貝克《勝負未分》的手稿。當時柯維西出差在外,他的助手是個極左派,認為這部小說涉及的罷工策略問題,不合馬克思的觀點,即予退稿??戮S西知道后,立即發(fā)急電追回稿件,總算挽救了一場災禍。
《紐約時報書評周刊》的此書評論作者張伯倫是柯維西的老友。有一天柯維西拿來一份手稿請張伯倫提意見,他唯命是從但不解柯維西的用意何在。事后才恍然大悟。原來柯維西要接受斯坦貝克的稿件,生怕伐金編輯部中有人反對,于是采取迂回作戰(zhàn),用外界評論家的意見來消弭編輯部中的分歧。總之,柯維西為了維護作家的利益,是想盡一切辦法的。
斯坦貝克在寫作《伊甸之東》的同時,曾為該書的進展,記了一本創(chuàng)作日志,該日志隨即成了與柯維西通訊的記錄。斯坦貝克的全部信件,即使是張便條,也具有優(yōu)秀日志的水平。信中充滿了作者的個人生活和寫作中的種種難題,以及妻兒情感,讀書隨想和活動場合等等。而在柯維西一方,卻絕口不露一次出版者的口吻;他在給斯坦貝克的信中只有熱情的鼓勵,唯一目的在于使斯坦貝克聞名于世,他的作品能列入世界文學寶藏之中。
(葉)
《琵亞茲侶佳作選》(The Best ofAubrey Beards1ey),肯尼忒·克拉格編,亞塔勃拉/雙日書店(Artab-ras/Doub1eday)出版,16.95美元。
本書共收世界名畫家琵亞茲侶的杰作六十二幅,每幅均由肯尼忒爵士附以簡短而頗有見地的評介。
琵亞茲侶以畫英國大作家奧斯卡·王爾德的《莎樂美》一書的插圖,而蜚聲畫壇。在未成名時(1890年)曾和他的姊姊瑪勃爾一,同去見英國大畫家愛德華·朋—瓊斯。當時朋—瓊斯名噪一時,每日來客極多,應接不暇,只得以“擋駕”來獲取清靜。有一天他在樓頭閑眺,看見路上有一個拿著畫夾的青年和一個紅頭發(fā)的姑娘。就因為這位姑娘的一頭紅發(fā),朋—瓊斯才接見這兩個青年人,這就是琵亞茲侶和瑪勃爾。朋—瓊斯看了琵亞茲侶的畫,大感興趣,并且說:“你將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边@是傳誦在當時畫壇的一件韻事。
此后五年中,琵亞茲侶為許多小說作了插圖而享有盛名,其中最成功的作品是給王爾德所作《莎樂美》一書的插畫,但因為原作受到當時社會中凡夫俗子的攻擊,使琵亞茲侶也同受其害。王爾德以風化罪被判入獄后,他便不再為風行一時的《黃皮書》作插圖了。雖然這使他幸免于被牽入到丑事之中,卻使他不得不為衣食而長期困頓。他死時只有二十六歲。他生前共作畫六百幅,改變了當時書籍插圖的風貌,而被譽為“畫壇的濟茨(英國浪漫詩人)”。(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