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的旬邑縣,藏著一道歷史悠久、風(fēng)味獨特的傳統(tǒng)小吃一花子饃,又稱“心連心”,它不僅是旬邑人民的味蕾記憶,更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的璀璨明珠,寓意著多子多福、吉祥如意。
花子饃這一旬邑特色小吃,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相傳是由唐太宗賜名。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唐太宗最為寵愛的長樂公主下嫁長孫無忌之子長孫沖。太宗對著眾臣說道:“長樂公主乃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對其并所鐘愛,今將出降,禮數(shù)欲有所加?!庇谑牵┏侵苓吀骺たh紛紛上貢本地特色物品。三水縣(今旬邑縣)的縣令隨即召集本地心靈手巧之婦,精心制作出了外形別致的花饃上貢。唐太宗見這花饃猶如并蒂開放的芙蓉般嬌艷動人,龍顏大悅,遂賜名“花子饃”。
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與傳承,花子饃始終在旬邑民間的各種重要活動中占據(jù)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花子饃的制作工藝頗為復(fù)雜,每一道工序都蘊含著旬邑人對美食的執(zhí)著與熱愛。
逢年過節(jié)時,整個縣城都沉浸在喜慶的氛圍中,人們走親訪友,隨帶的禮物便是花子饃。他們邁著歡快的步伐,手中提著裝有花子饃的籃子,臨走時給親戚家留下2一6個。親戚或鄰里婚喪嫁娶時,人們行禮會送12個或者15個以上的花子饃,叫行(一副)水禮,主人家則會再給客人回1個或幾個饃,這一來一回間盡顯有情有義。孩子結(jié)婚時,為感謝伴娘、吹手樂人,主人家會送一碟(8個)花子饃,寓意著一切(碟)如意。
因為花子饃是用上好的麥面制作而成,在生產(chǎn)水平較低、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平日里很難吃到,只有到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才會蒸花子饃。那時,整個村子都籠罩在濃濃的麥香之中,人們臉上洋溢著對新年的期盼和喜悅。直到現(xiàn)在,旬邑人不論在哪兒,春節(jié)吃花子饃的習(xí)俗依然未改,它承載著人們的鄉(xiāng)愁和親情。
首先,要精心挑選上好的麥面,加入適量的水和酵母,讓其在安靜的角落里慢慢發(fā)酵,直至面團變得蓬松、柔軟。接著,取適量的干面粉和食用堿,小心翼翼地揉入面團中,使面團的酸堿度達到中性,呈現(xiàn)出光滑、勁道的狀態(tài)。然后,將面團揉搓成圓條,揪成一個個大小均勻的劑子,這便是制作花子饃的基礎(chǔ)。
接下來便是考驗手藝的關(guān)鍵步驟。旬邑人的雙手靈活地舞動著,帶著對美食的敬意,把劑子揉成饅頭狀,再用手輕輕壓成直徑約15厘米、厚約5厘米的面餅。隨后在面餅的一面均勻地涂上豬油,那豬油的醇厚香氣瞬間彌漫開來,仿佛在為花子饃注入靈魂,增添獨特的風(fēng)味。接著取兩塊兒面餅相向疊蓋、壓實,用切面刀等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用雙手捏住兩個底角,輕輕拉長成帶狀,在底部同向相纏,做成底座,一個花子饃的雛形便誕生了。如此反復(fù),待做夠一屜后就放入蒸鍋中,用大火蒸約20分鐘。
在等待的過程中,廚房里彌漫著花子饃的香氣,它們就如同頑皮的小精靈,在屋子里四處亂竄,鉆進人們的鼻孔,讓人心生期待。
隨著鍋蓋的揭開,熱氣騰騰的花子饃便出鍋了。只見兩瓣分開的花子饃,呈現(xiàn)出心心相連的形狀,宛如一對親密無間的愛人,彼此依偎;又似家人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緊緊相連。它們瑩白如玉,在燈光的照耀下散發(fā)著誘人的光澤,仿佛在向人們展示著它的魅力,讓人忍不住想要品嘗一下。
拿起一個花子饃咬上一口,口感勁道十足,麥香四溢。那淡淡的豬油香味與面粉的香氣相互交融,如同一場美妙的舞蹈,在舌尖上盡情舞動,回蕩在唇齒之間,令人回味無窮。每一口都仿佛帶著旬邑這片土地的氣息,那是陽光的味道、是泥土的芬芳,讓人感受到家鄉(xiāng)的溫暖與親切。
花子饃作為旬邑極具代表性的變體型花饃之一,其不僅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情感的寄托。
在舊時,人們走親訪友、行情送禮時,花子饃是主人的首選禮品,它代表著主人的心意和祝福,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在當(dāng)代,不管是婚喪嫁娶、慶生祝壽還是逢年過節(jié)、修建房屋,花子饃總是被擺在餐桌的最顯眼位置,它宛如一位尊貴的客人,見證著人們的歡樂與幸福。
隨著時代的變遷,各種美食如繁星般層出不窮,但旬邑花子饃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傳統(tǒng)工藝和獨特風(fēng)味,在歲月的流轉(zhuǎn)中默默地訴說著旬邑的故事,傳承著旬邑的文化。
那暄軟的花子饃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連接著旬邑的過去與現(xiàn)在,也連接著每一個旬邑人的心,始終是旬邑人心中難以忘懷的家鄉(xiāng)味道,也是每一個品嘗過它的人心中一抹獨特的記憶。無論是身處異鄉(xiāng)的旬邑游子,還是慕名而來的游客,只要吃上一口花子饃,便能感受到旬邑這片土地的魅力與深情。
作者介紹:
李軍,陜西合陽人,中共黨員,中國伊尹飲食文化傳承人,省、市作協(xié)會員,區(qū)作協(xié)監(jiān)事,《中國三十四菜系領(lǐng)軍人物》陜西卷執(zhí)行主編、《中華風(fēng)采人物雜志美食娛樂欄目》主編、《中國食品》編委、《東方藝術(shù)報》副總編、《紫香槐下》副主編、《絲路都市文化匯》簽約作家詩人、《西安青年》編委、《團餐圈》編委、《中國陜西名菜譜》編委會委員、《大唐青年工匠人物及作品選》特邀編委、《國家名廚》特邀編委、《新時代非遺文化傳承人輯刊》特邀編委、《渭南文壇》特約作者、《酒店尚子》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