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體驗性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逐漸受到重視。體驗性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體驗和感悟,從而提升其綜合語文素養(yǎng)。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4課《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構建體驗性學習活動鏈,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一、教材分析
《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作為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的重要篇目,具有獨特的價值。從文本類型來看,它屬于人物通訊,以生動翔實的筆觸展現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卓越成就與高尚品格。一方面,這一文本承載著豐富的語言知識,用詞精準、句式多樣,無論是對農業(yè)科研場景的細致描繪,還是對人物言行神態(tài)的精妙刻畫,都為學生積累詞匯、學習寫作手法提供了優(yōu)質范例。另一方面,其主題深刻且極具時代意義,反映了新中國農業(yè)領域的巨大突破,歌頌了農業(yè)科學家為解決全球糧食問題無私奉獻的精神,能引導學生關注時代、胸懷家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契合高中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再者,從單元編排來看,本單元以“勞動光榮”為主題,而《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凸顯了腦力勞動者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的關鍵力量,與單元內其他課文相互呼應,共同強化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知。
二、學情分析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和閱讀能力,思維逐漸從形象向抽象過渡,開始對社會現象、人物故事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對于《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所涉及的農業(yè)科研話題,學生雖有一定的生活常識,但因時代距離與專業(yè)隔閡,對袁隆平科研歷程的艱辛及其成果的重大意義缺乏直觀感受。在閱讀習慣上,部分學生仍依賴教師講解,自主探究、深入體驗文本的能力有待提升。但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旺盛、渴望成長的青春期,對英雄人物有著天然的崇敬之情,袁隆平院士的偉大事跡容易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設計富有吸引力的體驗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投人文本研讀,跨越知識與情感的鴻溝,實現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進階。
三、教學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在閱讀與學習文本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如何運用精準、生動的語言描繪袁隆平的人物形象及科研場景,提升其語言表達的精準度與感染力,學會用富有表現力的文字傳遞思想
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小組合作探究等體驗性學習活動,促使學生對袁隆平科研決策、研究方法等進行多角度分析,探討其背后的多種因素,挖掘文本深層含義,提升思維的邏輯性、深刻性與創(chuàng)新性,學會獨立思考、解決復雜問題。
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引導學生鑒賞文本中對人物、場景的描寫,體會其中蘊含的美感,激發(fā)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
4.文化傳承與理解:借助對袁隆平為代表的科學家事跡的學習,感悟其心懷天下、勇攀高峰的家國情懷,讓學生理解這種精神背后所承載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引導學生樹立傳承與弘揚民族精神的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將個人成長與民族文化傳承緊密相連。
四、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深人剖析文本,把握袁隆平的典型事跡,如發(fā)現天然雄性不育株、攻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難關等,理解這些事跡背后所蘊含的科學精神與價值追求。
2.體會人物通訊中細節(jié)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彰顯主題的精妙作用,學習如何通過細節(jié)讓筆下的人物鮮活、立體,并遷移運用到寫作實踐中。
3.引導學生借助體驗性學習活動,融入文本情境,真切感受那個時代科研工作者面臨的困難與挑戰(zhàn),理解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深遠影響。
(二)教學難點
1.如何引導學生透過文本表面,深入挖掘袁隆平的精神內涵,并與當下時代精神相呼應,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同、傳承這種精神,轉化為自身成長的動力。
2.在體驗性學習活動鏈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確?;顒蛹饶苡行蜷_展,又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避免流于形式,真正實現語文閱讀教學從“知識本位\"向“素養(yǎng)本位\"的轉變。
五、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激發(fā)興趣
教師:同學們,在正式開啟今天的學習前,老師先請大家觀看一段特別的影像。大家邊看邊想,畫面中的這位老人給你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1:老師,我看到他一直在稻田里走來走去,感覺他很專注,對稻田特別有感情
生2:他看起來很樸實,雖然年紀大了,但干起活來特別有勁兒,應該是個了不起的人。
教師:大家觀察得很細致!這位老人就是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用一生的堅守為全球糧食安全筑起了堅實堡壘,讓無數人免受饑餓之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講述袁隆平與稻田緊密相關的文章——《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你們知道袁隆平是如何與稻田結下不解之緣的嗎?
生3:我聽說是因為袁隆平小時候在農村生活過,對稻田有特別的感情,看到農民雖辛勤勞作但糧食產量很低,就立志要幫助他們提高產量。
生4:我覺得可能是因為他看到了國家糧食短缺的嚴峻形勢,意識到提高糧食產量對國家發(fā)展至關重要,所以投身于水稻研究。
教師:同學們說得都有道理。袁隆平先生之所以投身于水稻研究,既與他個人成長經歷有關,又與他對國家糧食安全的深切關注有關。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學習這篇文章,去探尋袁隆平與稻田的故事,感受他為科研事業(yè)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二)學習活動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我們在初中時就已經學習了解過各種新聞體裁的特點,大家還記得嗎?試著想一想,完成下表(見表1)。
教師:同學們還記得初中所學的通訊《一著驚海天一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zhàn)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嗎?通訊是運用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報道形式。咱們今天要學的《喜看稻菽千重浪》就是一篇典型的人物通訊。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留意文章的結構。
教師:哪位同學先來分享一下自己梳理出的文章結構?
生5:我發(fā)現文章有四個小標題,好像是按照袁隆平院士科研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或者不同側面來寫的,像“曾記否,到中流擊水\"寫他早期的探索;“創(chuàng)新是科學家的靈魂和本質\"突出他的創(chuàng)新精神;后面兩
個標題也各有側重。
教師:那么大標題和小標題之間有什么關系嗎?
生6:我覺得主標題“喜看稻菽千重浪\"主要是表現了袁隆平奮斗的成果,我可以從小標題中讀出他不懈奮斗的勞動價值,也能讀出作者自豪、感佩的情感導向。
教師:很好!那文章中主要講述了袁隆平的哪些事跡呢?
生7:文章主要講述了袁隆平發(fā)現了天然雄性不育株,為雜交水稻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攻克了雜交水稻\"三系\"配套難關,使水稻產量大幅提高。這些事跡讓我覺得袁隆平非常了不起,他用智慧和努力為解決糧食不足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
教師:同學們總結得非常全面。袁隆平的事跡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科學家的責任和擔當。那么,你們認為袁隆平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生8:我認為是因為他有堅定的信念,始終致力于解決糧食問題,不為其他事物所動搖。
生9:我覺得是因為他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觀念,不斷探索新的科研方法。
教師:你們分析得很有道理。袁隆平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離不開他對科研事業(yè)的熱愛和執(zhí)著追求。
(三)學習活動二:模擬實驗,品鑒細節(jié),體驗科研過程
教師:文中對袁隆平院士的描寫可謂細致入微,就像一幅幅生動的畫像,讓我們如見其人。現在,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仔細找找那些令你印象深刻的細節(jié)描寫,討論一下它們是怎樣為我們勾勒出袁隆平院士的形象的。
生10:我們發(fā)現“他頭頂烈日腳踩淤泥彎腰駝背去尋找這種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這里通過描寫袁隆平院士尋找不育株時艱苦的環(huán)境,讓我們看到他為了科研不畏艱辛、執(zhí)著堅持的精神,一個疲憊卻堅定的科學家形象一下子就立起來了。
生11:還有這句“袁隆平把講義夾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觀察起來。突然,他那敏銳的目光停留在一蒐形態(tài)特異、鶴立雞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氣靜神地伸出雙手,欣喜地撫摸著那可愛的稻穗,激動得幾乎要喊出聲來!”一連串的動作和神態(tài)描寫,把袁隆平院士發(fā)現不育株那一刻的驚喜展現得淋漓盡致,仿佛我們就在現場,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澎湃。
教師:兩位同學找得很精準,分析得更是透徹!這些細節(jié)描寫是作者的神來之筆,賦予了袁隆平院士鮮活的生命力。那么,如果讓你來寫身邊一位熱愛學習的同學,你能不能借鑒這種寫法呢?
生12:能!我可以寫他在圖書館專注看書的樣子,如“他眼晴緊緊盯著書本,時而皺眉思考,時而嘴角上揚,手中的筆不停地在筆記本上記錄著,完全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
教師:袁隆平在科研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他的科研方法和過程,我們來進行一個模擬實驗活動。請同學們分成小組,每組選擇一個袁隆平科研過程中的實驗進行模擬,將我們剛剛的分析融入進去。
(學生分組討論,準備模擬實驗。教師給予指導和建議)
生13:(扮演袁隆平)我們需要將這株雄性不育株與另一株水稻進行雜交,看看能否得到高產的雜交水稻。首先,要將雄性不育株的花粉去除,然后將另一株水稻的花粉傳授給它。
生14:(扮演助手)在雜交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觀察植株的生長情況,記錄葉片的顏色、稻穗的大小等數據,以便分析雜交效果。
教師:同學們的模擬實驗非常認真,通過這個活動,你們有什么感受?
生15:我感受到了科研過程的復雜性和嚴謹性,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精確的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實驗失敗。
生16:我體會到了袁隆平在科研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條件的控制等,都需要他不斷地思考和調整。
師:你們的感受很深刻。袁隆平在科研過程中確實遇到了許多困難,但他始終堅持不懈,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科學家的敬業(yè)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四)學習活動三:致敬時代楷模,創(chuàng)作頒獎詞
教師:我們一起來看副標題中的“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了解這篇通訊的背景。國家最高科技獎設立于2000年,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fā)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yè)化中創(chuàng)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以促進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良好氛圍,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為我國科技發(fā)展作出新貢獻。這是這個獎項設立的歷史背景,在這個背景下再來看這篇文章,我們思考一下:袁隆平身上有著怎樣的精神,可以讓他成為時代的楷模?
生17:袁隆平爺爺作為科學家,尤其是其中的先進分子,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他的研究成果已經轉化為巨大的經濟效益,真正用科學知識造福人民。
教師:非常棒!同學們對袁隆平院士的事跡和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現在我們來為袁隆平院士撰寫一段頒獎詞。
(學生討論,撰寫并分享頒獎詞。教師巡視指導,給予建議)
(五)學習活動四:辯論賽,探討科研精神
教師:為了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袁隆平的科研精神,我們來進行一場辯論賽。辯題是:“在當今社會,袁隆平的科研精神是否仍然具有重要意義?”請同學們分成正反兩方,每方四人,準備辯論。正方的觀點是“袁隆平的科研精神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反方的觀點是“袁隆平的科研精神在當今社會已經不再具有重要意義”。
正方一辯:我方認為,袁隆平的科研精神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袁隆平的創(chuàng)新精神激勵著我們在各個領域不斷探索新的方法和思路。比如,在科技領域,我們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保持競爭力,袁隆平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我們提供了動力。
反方一辯:我方認為,袁隆平的科研精神在當今社會已經不再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許多科研工作已經可以通過先進的設備和人工智能來完成,不再需要像袁隆平那樣親力親為地進行大量的實驗和觀察。
正方二辯:對方辯友,我方并不否認科技的進步為科研工作帶來了便利,但袁隆平的科研精神并不僅僅體現在實驗操作上,更體現在他對科研事業(yè)的熱愛和執(zhí)著追求上。這種精神可以激勵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不輕言放棄,堅持到底。
反方二辯:我方認為,當今社會的科研工作更加注重團隊合作和資源整合,個人的科研精神已經不再是決定科研成敗的關鍵因素。而且,袁隆平的時代背景與現在不同,他的科研精神在當今社會可能不再具有普遍適用性。
教師:雙方辯手都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和理由,辯論得非常激烈。通過這場辯論賽,你們對袁隆平的科研精神有了怎樣的認識?
生18:我覺得袁隆平的科研精神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重要意義。雖然科技在不斷進步,但我們仍然需要像袁隆平那樣熱愛科研、勇于探索的精神,才能在各個領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六)課堂小結,升華情感
教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深人了解了袁隆平的事跡和精神。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科學家的責任和擔當,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希望大家能夠將袁隆平的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標,為社會作出貢獻。
六、教學總結
在本次《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教學實踐中,體驗性學習活動鏈的優(yōu)勢展露無遺。通過初讀感知、模擬實驗、辯論賽等活動,學生迅速沉浸于袁隆平院士的科研世界,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了新高度。學生在模擬實驗里仿若置身科研現場,深刻體會到科研工作的艱辛與嚴謹,不僅精準分析了文本中的細節(jié)描寫,還能活學活用至寫作之中;辯論賽更是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學生各抒己見,在思維交鋒中深人探究袁隆平科研精神的當代價值。盡管過程中存在些許小瑕疵,如個別學生參與度稍顯不足,但總體而言,體驗性學習活動鏈極大地提升了教學效果,為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頗具價值的參考范式,助力學生的全面成長。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第三中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