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花蕊夫人是蜀地著名的才女,其《宮詞百首》亦為《蜀中廣記》所載。作者在記錄宮詞時對于作者的身份問題征引了不同的意見,為學界爭論提供了證據。其次曹本《宮詞百首》作為《花蕊宮詞》較為完備的版本,其文獻學價值還有待發(fā)現。最后從數量、內容和順序來看,曹本宮詞與《全蜀藝文志》《蜀都碎事》《灌縣文征》等版本淵源頗深,相互存在著征引與被征引的關系,可以歸為同一版本系統(tǒng)。
《蜀中廣記》是明代學者曹學佺所著的一部地理類著作,全書共一百零八卷,內容涵蓋四川地區(qū)的山川、古跡、人物、風俗等各個方面。曹學佺,字子顧,號石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地理學家。他博學多才,著述頗豐,除《蜀中廣記》外,還有《石倉十二代詩選》《蜀中名勝記》等作品。《蜀中名勝記》是明代曹學佺編撰的《蜀中廣記》十二記的一記,全文共三十卷,體例上以蜀中各地為綱,記載蜀地山水名勝、人文典故兼及前人詩文。鐘惺評之曰:“借郡邑為規(guī),而納山水其中;借山水為規(guī),而納事與詩文其中。擇其柔嘉,擷其深秀,成一家言?!?/p>
《蜀中名勝記》在內容上廣泛征引前人詩文,具有輯佚和??钡戎匾奈墨I價值。其中卷四存有花蕊夫人詞作百首,從數量上來看是較為完備的版本(以下簡稱“曹本”);從時間上來看,《花蕊宮詞》的宋本今已不可見,所見最早多為明代刻本,而《蜀中廣記》刻于嘉靖年間,所引《花蕊宮詞》在現存諸版本中,時間較早。事實上,“曹本”在《花蕊宮詞》的各個版本中是一個重要的存在,探索其引文的出處,有助于了解《蜀中廣記》的成書經過,對于開發(fā)和利用這一蜀中“取材之淵藪”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曹本《宮詞百首》的作者歸屬
花蕊《宮詞百首》的作者歸屬問題歷來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據《鐵圍山叢談》中講:“花蕊夫人,蜀王建妾也,后號‘小徐妃’者。大徐妃生王衍,而小徐妃其女弟。在王衍時,二徐坐游燕淫亂亡其國。莊宗平蜀後,二徐隨王衍歸中國,半途遭害焉。及孟氏再有蜀,傳至其子昶,則又有一花蕊夫人,作宮詞者是也?!辈探{為宰相蔡京之子,因身份便利得知這些宮闈秘事當不為奇。據此記載,花蕊夫人之名者有兩人,分別為前蜀王建妃與后蜀孟昶妃。
由此也引發(fā)了《宮詞百首》作者究竟是前蜀王建小徐妃,還是孟昶妃費氏的爭論。首先從詞作內容上看,《宮詞百首》以女性的獨特視角,主要鋪陳宮廷華麗生活、歌舞逸樂等內容,對蜀皇宮內的生活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寫,這都符合二者妃嬪的身份。單從內容上看,難以判斷出作者的歸屬。
《成都文類》收錄了王平甫所作序,并曰:“平甫稱花蕊事見國史,今國史乃無花蕊事,不知平甫何所見也。”王平甫任神宗朝崇文院校書郎,能夠編閱皇家典籍,言花蕊事見國史,應當不虛。而國史中有關花蕊的記載已經失傳,這就使得花蕊夫人的直接線索消失,未免不是一種遺憾?!逗笊皆娫挕费裕骸百M氏,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蜀宮,后主嬖之,號花蕊夫人,效王建作《宮詞百首》?!标惻c義顯然認為《宮詞百首》的作者為孟昶妃費氏。根據《菽園雜記》載:“花蕊夫人有二,以《宮詞》著者,本蜀主孟昶妾費氏,......南唐宮人,隨后主歸宋,選入后宮?!薄犊S讀書志》也記載:“右偽蜀孟昶愛姬也,青城費氏女,幼能屬文長于詩詞,尤有思致?!?/p>
從上述諸人的記載來看,普遍贊同《宮詞百首》的作者當為孟昶妃費氏。但吳曾對此卻不認同,他認為:“徐匡璋納女于孟昶,拜貴妃,別號花蕊夫人。......陳無已以夫人姓費,誤也。”吳曾首次提出孟昶妃為徐氏,并進一步說明其父為徐匡璋。
曹學佺入蜀為官,得以親歷蜀中,經過實地考察和大量的資料收集,在記錄《宮詞百首》時,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史料,這或許能夠作為解開宮詞作者之謎的鑰匙?!懊详茝V政三年上元觀燈于露臺,舞娼李艷娘有姿容,詔入宮,賜其家錢十萬。六年春選良家子以備后宮……秩比公卿大夫焉?!闭f明孟昶朝選美選妃的盛況,史傳花蕊夫人以才色嬖于后宮就能夠解釋得通了。當然作者在記錄其姓氏時,也征引了前代的說法,認為花蕊夫人即青城費氏女,又認為花蕊夫人為徐匡璋所納女。曹學佺的記載雖然肯定了《宮詞百首》的作者為孟昶之妃,但對于其到底為徐氏還是費氏,還是不能肯定,因此征引了不同的記載。
當然,花蕊《宮詞百首》的作者歸屬問題仍需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通過對更多歷史文獻的梳理和詞作內容的深入分析,或許能夠為這一問題提供更為明確的答案。
二、曹本《花蕊宮詞》的版本價值
《宮詞百首》的內容大都為作者親歷,不僅具備了較高的審美價值,還具備了一定的史料價值。
關于花蕊夫人宮詞的來歷,釋文瑩所撰《湘山野錄》之續(xù)錄中,記錄王安國親筆序曰:“王平甫安國奉詔定蜀民、楚民、秦民三家所獻書可入三館者,令令史李希顏料理之。其書多剝脫,而二弊紙所書花蕊夫人詩,筆書乃花蕊手寫,而其辭甚奇,與王建宮詞無異?!蓖跗礁υ诔缥脑盒偃紊?,從獻書中發(fā)現了《花蕊宮詞》的手抄本,并選擇幾首讀于時任宰相的乃兄王安石。王安石又將其詩念于王珪與馮京,二人皆是宮詞創(chuàng)作者,見之大奇,這才使得宮詞重新傳播并盛行于世。而殘卷中所發(fā)現的三十二首宮詞也被釋文瑩記錄下來,稱之為“本詩”。有關這則記錄,在《中山詩話》中也能得到證實:“孟蜀時,花蕊夫人號能詩,而世不傳。王平父因治館中廢書,得一軸八九十首,而存者才三十余篇,大約似王建句。”劉攽曾任館閣??保c王平甫為同事,其與王氏兄弟私交甚好,這則記錄應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其后,袁說友在輯錄《花蕊宮詞》時,自稱其所收宮詞來自王恭簡的《續(xù)成都古今集記》,僅有二十八首,可知在流傳過程中已佚失了四首。趙與時編撰《賓退錄》同樣自稱收錄宮詞來源于王恭簡《續(xù)成都集記》所收的二十八首。由此可知《賓退錄》《成都文類》所收宮詞來源相同、數目一致,可歸為同一版本系統(tǒng)。
《宮詞百首》的最早記錄存在于《后山詩話》中,《成都文類》《十國春秋》等著作皆順承而來。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后又辨《宮詞》百首之真?zhèn)卧唬骸盎ㄈ镉謩e有逸詩六十六首,乃近世好事者旋加搜索續(xù)之。篇次無倫,語意與前詩相類者極少,誠為亂真矣?!辈⑻岢隽恕耙菰姟钡恼f法。由此可知,《宮詞百首》的版本在宋代已經存在,只是各家著錄較少,且大多佚失了。
通過輾轉謄抄,明代各家著錄較為完備的有百首之多。如黃魯曾輯《編選四家宮詞》、吳革輯《三體宮詞》、鐘惺輯《名媛詩歸》等。在宮詞的眾多版本中,《蜀中廣記》所載《宮詞百首》也是一個較為完備的版本。徐式文在箋注《花蕊宮詞》時曾言:“而明代曹學佺撰《蜀中名勝記·成都府四》收錄《宮詞百首》,在萬歷四十四年。則當在楊升庵撰修《全蜀藝文志》之后77年。故《宮詞》曹本似乎比較它種本為早為好一些”。這是從時間上判斷,認為這版宮詞足以稱為善本,并在箋注過程中選擇了曹本作為其對校版本之一。
三、曹本《花蕊宮詞》版本系統(tǒng)初探
曹學佺僅以在蜀中的四年時間,收集了如此龐大的資源撰寫《蜀中廣記》,如果不借鑒前人成果怕是難以完成。巴蜀地區(qū)向來重視對鄉(xiāng)邦文化的收集與整理,自宋代起,有袁說友《成都文類》《續(xù)成都文類》,明代有《全蜀藝文志》《補續(xù)全蜀藝文志》《蜀藻幽神錄》等,清代則有《劍閣芳華集》等文。這樣的文化氛圍無疑為曹學佺在資料收集與整理過程中提供了相當大的便利。
《成都文類》作為為數不多的流傳下來的蜀中總集之一,作者在編撰《蜀中廣記》的過程中,廣泛地參校了該書。那么《宮詞百首》在輯錄過程中是否也參照了《成都文類》所收的宮詞二十八首,而成為所謂的“百納本”呢?從兩者相關內容比較來看,這兩個版本存在較大差異,具體如下:
通過以上差異可知,作者在收錄《宮詞百首》時,本詩三十二首部分未曾參照《成都文類》。在曹學佺之前,還有一本重要的蜀中總集文獻,同樣也是曹學佺編撰《蜀中廣記》的重要資料來源,那就是楊慎編撰的《全蜀藝文志》。此本為楊慎受邀所纂《四川總志》的一部分,附于《四川總志》后。該書“收錄了詩文1873篇,有名氏的作者631人”,完成時間也僅比《名勝記》早約70余年。曹學佺在完成《蜀中廣記》的過程中,很難不注意到這部蜀中重要的總集文獻。該書第七卷收“花蕊夫人《宮詞》一百首”,其中前三十二首為本詩,另收逸詩六十六首,補入宮詞三首,總計一百零一首。②
對照兩者,曹本的收錄則少了《全蜀藝文志》中補入的最后一首,同時《全蜀藝文志》中如果一字存在兩說,作者會將其標注出來,如其五中“但是一人行從處”,作者標注“從,一作幸”,而曹本則徑取其一說,不作贅敘。其余從內容、數量、用字和詞作順序看,兩者并無太大差異。由此可知曹本《宮詞百首》與《全蜀藝文志》關系密切,《全蜀藝文志》所載的《宮詞百首》就是曹本的直接來源。
在曹學佺之后,還有清陳祥裔的《蜀都碎事》和《灌縣文征》兩部蜀中典籍同樣收錄了《宮詞百首》,數目則與《蜀中廣記》一樣,同時對于“一字存兩說”的寫法也與《蜀中廣記》相同,而與《全蜀藝文志》存在些許差異,據此推斷或是從《蜀中廣記》中輯錄而來。但不可否認的是,《全蜀藝文志》《蜀中廣記》《蜀都碎事》《灌縣文征》這幾部書籍中的《宮詞百首》從內容、次序上看均一致,可以看作是同一版本系統(tǒng)。
注釋
① 表格中詩文排序均以《蜀中廣記》所收錄宮詞為準。
② 補入宮詞最后一首,楊慎注曰:“趙與時《賓退錄》云不知名,李珣《瓊瑤集》以為王衍宮人李玉籌作?!?/p>
參考文獻
[1] (宋)蔡絳. 鐵圍山叢談[M]. 李國強,整理. 鄭州:大象出版社,2019.
[2] (宋)陳師道. 后山詩話[M]//(清)何文煥. 歷代詩話. 北京:中華書局,2004.
[3] (明)陸容. 菽園雜記[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4] (宋)吳曾. 能改齋漫錄[M]//朱易安,傅璇琮. 全宋筆記:第5編(3). 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5] (明)曹學佺. 蜀中廣記[M]. 楊世文,校點.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6] (宋)釋文瑩. 湘山野錄[M]. 鄭世剛,整理. 鄭州:大象出版社,2019.
[7] (宋)劉攽. 中山詩話[M]. 毛氏汲古閣,1921.
[8] (后蜀)花蕊夫人. 花蕊宮詞箋注[M]. 徐式文,箋注. 成都:巴蜀書社,1992.
[9] (明)楊慎. 全蜀藝文志·前言[M]. 劉琳,王小波,點校. 北京:線裝書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