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口的增長和消費模式的變化,垃圾產(chǎn)生量持續(xù)上升,采用傳統(tǒng)垃圾分類模式已難以滿足現(xiàn)代社會的需求?;诖?,研究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美國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以期為我國內(nèi)地城市設置科學的垃圾分類模式提供借鑒。
關鍵詞:垃圾分類;分類模式;廚余垃圾;發(fā)達地區(qū)
中圖分類號:X79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500(2025)02-0-04
Research on the Classification Mode of Household Waste in Typical Developed Areas
LIAO Benhua
(Guangzhou Urban Management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Guangzhou Municipal Solid Waste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ffairs Center), Guangzhou 510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changes in consumption patterns, the amount of garbage generated continues to rise, and the traditional garbage classification model is no longer 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society.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tudy the household waste classification models in Hong Kong, Taiwan, Japan, South Korea, Singapore,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tific waste classification model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Keywords: garbage sorting; classification mode; kitchen waste; developed region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濟社會高速發(fā)展,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隨之而來的是生活垃圾產(chǎn)生量不斷增長,各城市面臨“垃圾圍城”的治理困境。為從源頭控制生活垃圾產(chǎn)生量,我國在21世紀初開始了垃圾分類的探索。2000年,原建設部確定了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深圳市、杭州市、南京市、廈門市、桂林市等8個城市為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2017年,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確定在全國46個重點城市的城區(qū)范圍內(nèi)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1]。試點初期,大部分城市采用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分法”)作為分類模式,也有部分城市如南京市、廣元市等采用可回收、不可回收和有害垃圾(“三分法”)分類模式。2019年,《生活垃圾分類標志》(GB/T 19095—2019)發(fā)布實施后,我國各城市普遍把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以及其他垃圾4大類。
近年來,隨著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深圳市等城市實現(xiàn)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我國內(nèi)地現(xiàn)行的生活垃圾“四分法”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在此背景下,分析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美國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2]。
1 典型發(fā)達地區(qū)的垃圾分類模式
1.1 中國香港垃圾分類模式
中國香港將生活垃圾分為堆填垃圾、紙張、塑料、金屬4類,其中紙張、塑料、金屬進行回收再利用處理,剩余的堆填垃圾作填埋處理。目前,中國香港的大部分廚余垃圾連同其他固體廢物一起被棄置于堆填區(qū)。2022年,中國香港每天約產(chǎn)生11 130 t堆填垃圾,其中大部分為廚余垃圾。中國香港街頭的垃圾分類投放箱如圖1所示。
1.2 中國臺灣垃圾分類模式
中國臺灣將生活垃圾分為資源垃圾、廚余垃圾、一般垃圾、巨大垃圾4類。其中,資源垃圾主要為塑料、玻璃、紙制品、金屬及泡沫等;廚余垃圾主要為一般家庭產(chǎn)生的有機廢棄物,根據(jù)處理方式又細分為生廚余和熟廚余;一般垃圾主要為巨大垃圾、資源垃圾、有害垃圾、廚余垃圾以外的一般廢棄物;巨大垃圾主要為體積龐大的一般廢棄物,包括桌椅、沙發(fā)、等廢舊家具以及裝潢修繕產(chǎn)生的一般廢棄物等[3]。
1.3 日本垃圾分類模式
日本各個城市的分類標準均不一樣,東京將生活垃圾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大件垃圾4個主要類別[4]。其中,可燃垃圾主要為廚房生鮮垃圾、衣服、木屑、紙屑、塑料類、橡膠制品及皮革制品等,作焚燒發(fā)電處理;不可燃垃圾主要為金屬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器、干電池及小型家電產(chǎn)品等,作填埋處理;資源垃圾主要為塑料瓶、紙、瓶、罐、噴霧罐及熒光燈管類等,作回收利用;大件垃圾主要為被褥、暖爐、自行車、房屋裝配件等,拆解后按類別處理。
1.4 新加坡分類模式
新加坡生活垃圾主要分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大類。其中,可回收垃圾又細分為塑料品、紙制品、玻璃制品、金屬用品4類,并分別用藍色、綠色、紅色和黃色4種醒目顏色作為標識,大件可回收物品需要另行處理[5]。
可回收垃圾細分類后作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垃圾作焚燒發(fā)電處理。
1.5 韓國分類模式
韓國生活垃圾主要分為一般生活垃圾、食物垃圾、可回收垃圾和特殊大件垃圾。一般垃圾主要為一次性用品、塑料包裝等,作填埋或焚燒處理;食物垃圾是指可以作為動物飼料的可腐蝕性垃圾,作生化處理;可回收垃圾主要為紙張、金屬、玻璃、塑料等,其中紙類為報紙、書籍、筆記本、紙帶、包裝紙及牛奶盒等,塑料類為牛奶塑料瓶、各種酸奶瓶、塑料容器、塑料碟及泡沫塑料等,金屬類為工具、鐵板、白銅、鎢鋼、電線、鋁類及欄桿鐵等,玻璃類為燒酒瓶、啤酒瓶、飲料瓶等,分門別類作回收利用處理;特殊大件垃圾主要為用過的電池、熒光燈、藥品、家具及家電等,應提交到特殊垃圾收集點處理。韓國某居住區(qū)的垃圾分類投放點如圖2所示。
1.6 德國垃圾分類模式
德國總共有16個聯(lián)邦州,每個州的垃圾分類有所不同,首都柏林將生活垃圾分為有機垃圾、輕型包裝、紙制品、玻璃制品以及其他生活垃圾5大類[6]。有機垃圾主要為食品垃圾、庭院垃圾、花園修剪垃圾等,作厭氧和好氧生物降解處理;輕型包裝、紙制品、玻璃制品作回收利用;其他生活垃圾主要為其他的混合物、沙土、塵土、灰渣等,作填埋處理。德國垃圾分類宣傳冊如圖3所示。
1.7 美國垃圾分類模式
美國各個州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均不同,各有特點。
1.7.1 洛杉磯的分類模式
洛杉磯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堆肥垃圾和普通垃圾??苫厥绽话钇胀◣最?,即紙張紙板、包裝盒、塑料、玻璃瓶罐等,不包括電器、家具、衣物等,特別是嚴重污染環(huán)境的電池、油脂等,可回收物由再生資源公司進行回收利用處理;堆肥垃圾主要為食物殘渣,作堆肥處理;普通垃圾做填埋或焚燒處理。美國洛杉磯某居住區(qū)的垃圾分類投放點如
1.7.2 紐約的垃圾分類模式
紐約將生活垃圾分為紙張,金屬、塑料、玻璃、塑料、飲料紙盒等,混合固體垃圾3大類。紙張主要包括報紙、發(fā)票、包裝紙、信封、圖書、各種紙板箱、雞蛋包裝紙盒及紙巾卷等,但不能把泡沫包裝、照片、蠟紙或塑料涂布紙混在其中,進行回收利用處理;金屬、塑料、玻璃、塑料、飲料紙盒等主要包括家具(椅子、文件柜)、鑰匙、錫紙、罐、食品罐、噴漆瓶、鍋、塑料衣架、塑料瓶、塑料器皿及塑料玩具等,但不包括電池、塑料袋、擠壓管和泡沫塑料,進行回收利用處理;混合固體垃圾為其他垃圾,包括廚余垃圾,大部分作填埋處理,少部分作焚燒處理。
2 典型發(fā)達地區(qū)垃圾分類模式對比分析
典型發(fā)達地區(qū)的垃圾分類模式、處理方式及特點如表1所示。
2.1 典型發(fā)達地區(qū)均對可回收物進行了分類
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日本等發(fā)達地區(qū)無論人口密度如何,均對可回收物進行了分類,且對可回收物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細分類回收,以促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
2.2 部分發(fā)達地區(qū)未對廚余(有機)垃圾進行分類
未將廚余(有機)垃圾單獨分類的地區(qū)有中國香港、日本東京、新加坡和美國紐約。其中,垃圾分類效果較好的是日本東京和新加坡,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人口密度大,實現(xiàn)了垃圾全量焚燒。廚余(有機)垃圾的熱值高,可以直接將廚余(有機)垃圾焚燒發(fā)電處理,處理成本較低,但廚余(有機)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水平一般。
將廚余(有機)垃圾單獨分類的地區(qū)有中國臺灣、韓國、德國柏林、美國洛杉磯。其中,垃圾分類效果較好的是中國臺灣、韓國、德國柏林,其特點是經(jīng)濟發(fā)達,人口密度大,單獨分出的廚余(有機)垃圾經(jīng)過生化處理后進行資源化再利用,優(yōu)點是廚余(有機)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水平高,垃圾分類效果好,缺點為處理成本較高。美國洛杉磯經(jīng)濟發(fā)達,人口密度小,廚余(有機)垃圾做堆肥處理后用于園林綠化,其他垃圾填埋為主,焚燒為輔,優(yōu)點為成本低,資源化利用水平高,缺點為對土地資源要求較高。
3 結論
以幾個典型發(fā)達地區(qū)為研究對象,總結梳理了它們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可為我國內(nèi)地城市設置生活垃圾分類模式提供一定的參考。垃圾分類是一個長期的艱巨任務,只有各方協(xié)同發(fā)力,才能實現(xiàn)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參考文獻
1 尚奕萱,梁立軍,劉建國.發(fā)達國家垃圾分類得失及其對中國的鏡鑒[J].環(huán)境衛(wèi)生工程,2021
(3):1-11.
2 陳 超,劉禹宏,文衛(wèi)民.發(fā)達國家城市社區(qū)垃圾分類模式比較研究[J].清洗世界,2024(2):128-131.
3 杜倩倩,宋國君,馬 本,等.臺北市生活垃圾管理經(jīng)驗及啟示[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14(12):83-90.
4 盧 垚.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模式、歷程與機制[J].科學發(fā)展,2019(3):87-97.
5 周 軍.新加坡的垃圾分類[J].天天愛科學,2022(12):48.
6 張 黎.德國生活垃圾減量和分類管理對我國的啟示[J].環(huán)境衛(wèi)生工程,2018(6):5-8.
收稿日期:2024-12-24
作者簡介:廖本華(1991—),男,湖南永州人,工程師。研究方向:廣州市動物固廢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政策法規(guī)和地方標準的制定修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