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億年來,地球生物進化的準則始終沒有改變,那就是物競天擇。不管你是一朵蘑菇、一只長頸鹿,還是一個智人,所有的生命進化都由該準則來決定。
但是,在接下來的一兩百年,物競天擇的法則有可能被顛覆。
我們不愿意再等幾十萬年,讓自然來做選擇。我們將智能轉化成進化的基礎原則,我們會用各類云計算來決定我們的智能設計,而這些智能設計將會控制未來的生命體。未來的生命體有可能突破現(xiàn)有有機世界的限制,甚至可能會超越我們想象的極限。
這場偉大的變革將會如何發(fā)生?我們又會看到哪些生命本源上的變化?
我們可以看到,大致有三種方法能讓我們控制生命,這三種方法并不沖突,而是相輔相成、齊頭并進的。
第一種方法是生物工程,通過生物工程加速自然選擇,使之改變我們的外貌、我們的大腦、我們的知覺、我們的行為方式……這是最保守的一種方式。
我們已不愿意再等幾十萬年,甚至幾百萬年,通過自然的選擇或者基因的變異來進化。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設計來加速人類自身的發(fā)展,我們要刻意地、主動地去改變人類大腦的內部結構和DNA,改變整個身體的構造。
有些人希望可以像升級手機、電腦系統(tǒng)那樣升級人類,我們的確有全新的技術可以實現(xiàn)這些。比如說,從可以發(fā)出熒光的水母體內提取基因,將它放到一只兔子身上,你就會看到可以發(fā)出熒光的兔子。
從技術上來說,這也可以在人類身上實現(xiàn)。你可以給人類的胚胎植入會發(fā)出熒光的水母基因,然后得到一個會發(fā)出熒光的人。這聽上去似乎像藝術,而不是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東西,但是這種根本的原則卻可以為我們所用,去改變那些更為重要的人類特質。
第二種方法更為激進,就是將生物與科技結合起來,將我們自己有機的身體,和一些非有機的部分結合,比如仿真的手、仿真的腿、仿真的眼睛等。這聽上去可能像科幻小說,但是已經實現(xiàn)了。
比如有一個人失去了兩條手臂,被裝上了兩條仿生手臂,他就可以通過意念去控制它們,只要腦子里想“舉手”,手就真的會舉起來。
第三種方法最為激進,就是打造一個完全非生物的形態(tài),取代有機體。
到目前為止,仿生的手臂還不能完全取代我們自己的有機手臂,但它也是一種開始。
人類的雙手在幾十萬年甚至是幾百萬年以來,形態(tài)和功能都沒有什么改變和升級。但是有了仿生手臂之后,我們可以對它進行升級。你可以像換智能手機一樣,每過幾年換一次。你可以有四條、六條、八條手臂,甚至把自己變成“千手觀音”。
你可以將這條手臂從身體上拆下來,讓它去做別的事情。比如,我站在這里,但我的手臂待在旅館里,做其他我需要它去做的事情。
在半器械人式的改造方式中,我們把有機體和無機體進行結合,這種改造能夠突破人類目前的很多生理限制。但是這種方法還不是那么激進,因為控制中心依然在我們的有機大腦中。
最為激進的方法是通過人工智能,打造出一種全新的生命體,連有機大腦這個控制中心都被完全取代。
我們知道,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速度已經非常驚人。很多事情在十年、二十年前,還被認為是人工智能永遠不可能做到的,或者不可能做得比人類更好的,像開車、打敗圍棋冠軍等。但是現(xiàn)在它們都做到了。
所以在接下來的一兩個世紀當中,完全有可能誕生由人工智能控制的,獨立的生命形態(tài)。這將是我們四十多億年的有機生命進化史中,從未有過的一個全新的東西。它們不受生命有機化學那些大原則的控制,甚至不一定擁有意識。
在科幻作品中,我們通常會把意識和智能搞混。很多科幻電影和小說的創(chuàng)作者都認為,一旦電腦或機器人足夠智能,就會產生意識,產生七情六欲。要不就是機器人愛上了科學家,要不就是科學家愛上了機器人,最后還免不了有一場殺戮。
但真實的情況是,智能和意識其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爸悄堋笔墙鉀Q問題的能力;而“意識”是感受事物的能力,是一種體驗喜怒哀樂的主觀經驗。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人類和其他所有哺乳動物的智能和意識是同屬一個體系的,我們都是通過各種感受去生活的。
雖然最近這幾年,人工智能領域有這么大的發(fā)展,但是就目前來看,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人工智能具備意識。
所以我覺得,接下來,人工智能可能會繼續(xù)以一種非常不同的,區(qū)別于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方式,發(fā)展它的智能,無論它有沒有意識。
而一旦我們發(fā)展出了無機生命體,它們開始蔓延了,我們有可能會看到一場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那就是沖出地球。
四十多億年以來,我們所有的生命體都僅限于在地球上生活。自然選擇使我們具備了適應地球這種生存環(huán)境的能力,但以我們的狀況,要去月球,要去別的空間,就很難發(fā)展出另外的適應能力了。
對無機生命體而言,一切就簡單多了。把一個高智能的機器人放到另外一個星球上,要比把一個人放到那個星球上容易得多。
在一些科幻電影里,人類坐上了太空飛船沖出地球,去另外一個星球上生活。但那只是我們的想象而已。我們可能在下一個世紀,去不同的星球做一些探索,但是這件事不一定要由人類來完成,很有可能是由人工智能來完成的。
(杧果星辰摘自微信公眾號“造就”,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