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束光斜斜地映在窗臺上,帶著柔和的昏黃,長久地照耀著我的青春時光。
升上初中,我從鄉(xiāng)鎮(zhèn)來到市區(qū)的中學讀書,和媽媽一起住在街邊的房子里。我房間的窗戶朝著街道,探出頭便能看見來往的行人和對面一字排開的房子。那些房子的外立面裝飾著不同顏色的瓷磚,夕陽的余暉打在上面,會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一開始,我對城市生活充滿了期待,哪怕每天只是騎著單車上下學,對我而言都像新奇的旅程。我想象著,與小鎮(zhèn)不同,城市里的讀書生活將是五光十色的。能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接觸各種新鮮事物,該多么好玩呀!
但事情并未如我想象中那般發(fā)展。在新學校里,成績一向名列前茅的我開始在學習上變得吃力。班里的同學大多來自市區(qū),他們有共同話題,相互之間會興致勃勃地分享游戲、電子產品。我?guī)е簧淼耐翚?,被排除在熱鬧之外,漸漸成了班級里的透明人。
原來那個新鮮熱鬧的世界并不屬于我——這個事實倏然打破了我的幻想,我躲進了孤獨、黯淡的世界。只有在看書時,我內心的苦悶才能有片刻停歇。因為在閱讀一個個故事時,書中那個廣闊、豐富的世界會向我敞開,接納我。
一天晚上,學習到夜深,我停筆休息時,留意到對面的房間還亮著燈。我忍不住多看了幾眼,只見窗臺上放著一個花瓶,里面插著幾朵開得正盛的芍藥,旁邊還擺著一個地球儀和一堆教科書。它們互不打擾,靜靜地沐浴在燈光下。
一連觀察了幾天之后,我發(fā)現那個房間的燈總比我的燈亮得早,到我要睡覺時,它還沒有熄滅。
我終于忍不住問媽媽,對面住的是什么人。媽媽沒停下拖地的動作,只朝窗外看了一眼,說:“那是你陳阿姨家的小蓁的房間啊,她在讀高二,成績可好了。但你沒見過她幾次,可能沒印象?!?/p>
原來是小蓁姐,我當然記得!為數不多的幾次碰面,我總能看見她的臉上帶著明媚的笑容。她身姿挺拔,整個人都洋溢著蓬勃的生命力,讓別人也能被感染。
不久之后,因為期中考試考砸了,我第一次踏進了對面那個亮著燈的房間。當時媽媽對著我的試卷嘆了口氣,說:“要不你請教一下小蓁怎么提高成績吧,我上次跟她提過,她說沒問題。”
我忐忑不安地走進小蓁姐的房間。
“你應該是還沒適應新環(huán)境和學業(yè)上的變化,等適應了就好啦!我以前也是這樣的?!毙≥杞阋簧蟻砭凸膭钗遥男θ輦鬟f出的友善,讓我很快就放松下來了。
小蓁姐耐心地幫我梳理了做錯的題目,我豎起耳朵聽得很認真。直到完成了此行的重要任務,我才敢小心翼翼地打量四周。小蓁姐的房間和我想象中的一樣,充滿了書香氣息。書桌上、柜子里滿滿當當的都是書,能看出房間的主人平時有多用功。
我猶豫了一會兒,才鼓起勇氣問:“小蓁姐,你會覺得學習很累嗎?”
我的問題沒頭沒尾,小蓁姐卻笑著回答:“當然累呀,但是我還是愿意學習?!?/p>
小蓁姐沒有把我當成無法溝通的小屁孩,而是認真地跟我分享她的高中生活。她說高中有做不完的試卷,付出再多都感覺不夠,這一切難免會讓人疲憊。但她心底有一個夢,她想去很多地方,看不同的風景,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這個夢支撐著她不斷地努力。
我被小蓁姐講述的一切吸引了。她的世界是十二歲的我所向往的更成熟的世界,卻又不像媽媽那樣為了生活奔波忙碌。那個世界鮮活、明亮,似乎有無限的希望。
小蓁姐成了我初中生活中的一道光,每次學習時,看見對面窗前那盞昏黃的燈,我總是倍感溫暖。在她的鼓勵和幫助下,我慢慢適應了新學校,成績有了不小的提升。
初二時,同班的兩個男生總愛欺負我,課間時常把我的書本藏起來,到了上課時也不還給我。他們會在老師批評時連聲認錯,但等老師背過身,便對著我做鬼臉,一副“下次還藏”的模樣。
我又氣又怕,不知如何是好,一連幾天都愁得扯不出笑容。
最后還是小蓁姐看穿了我的苦悶。我告訴她整件事的原委。但我知道,老師都沒能解決的事情,小蓁姐不一定能幫上忙。我并不期待她能告訴我解決的辦法,只問:“姐姐,我什么時候才能長大呢?”我想,等我長大了,自然就有能力保護自己了。
小蓁姐這次沒有立刻回答我。她沉思了一會兒,才望著我認真地說:“我們每一天都在長大的路上,但不是長大了,你就突然有能力去解決一切問題了。長大之后會是什么樣的人,會過怎樣的生活,是由現在的自己一天天積累的。很多事都要靠自己?!?/p>
很多事都要靠自己?我好像沒明白她的意思。但回到學校,當同學要搶我的書時,我突然生出一股強烈的勇氣,我沒再祈求對方把書還給我,而是不顧一切地搶回了自己的書。這是我第一次直面沖突,我勝利了。
第二年的六月,小蓁姐考上了很好的大學,但不是她的第一志愿。我還沒想好要怎么安慰小蓁姐,便聽到了她要搬家的消息。
我用存在“小金豬”里的錢買了一支鋼筆送給她。
小蓁姐也送了我一份離別禮物——一個嶄新的地球儀,和她窗前的那個一樣。“送給你,希望你能去看更大的世界。”小蓁姐雖然瘦了一圈,但笑起來時,她的眼里依然有閃亮的光。她沒有流露出任何沮喪的情緒,而是俏皮地對我說:“我一直沒告訴你,看著你,有時就像看到曾經的自己。”
小蓁姐離開了,我窗前的那束光也消失了。我更加努力地學習,相信只要自己足夠勇敢,就能穿越那些黑暗與迷茫,到達目的地。
后來,我考上了高中、大學,也離開了曾經居住的那條街。
等我長到了小蓁姐那時的年紀,我才明白,在高中忙碌、緊張的學習生活之余,她還能花費時間和精力關照我,讓我走出生活的陰霾,這份份善意是多么珍貴。
我相信小蓁姐一定也在遠方過著她想要的生活,一如她十八歲時那般堅定、勇敢。
(本刊原創(chuàng)稿件,陸世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