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存在的問題以下問題:一是活動常常忽視了幼兒對音樂自主的情感體驗,缺乏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二是音樂選材不當,有些音樂作品的難度超出了幼兒的認知水平,導致孩子們難以理解和欣賞,從而失去了興趣;三是教學方法單一,主要以教師預設的教學內(nèi)容為主,幼兒在活動中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四是教師音樂素養(yǎng)不足,部分教師在選擇和分析音樂作品時缺乏專業(yè)性和深度,無法很好地引導幼兒進行音樂欣賞。
二、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組織實施的要點
1.形式多樣,自主欣賞。我們深入研發(fā)了打破以表演為主的音樂區(qū)域活動模式,依據(jù)《指南》的要求,將班級音樂區(qū)分設為聽賞區(qū)、探索創(chuàng)作區(qū)、裝扮區(qū)、分享展示區(qū)。其中在聽賞區(qū)的建設上,為了支持幼兒多通道地感受欣賞音樂,我們投放了很多新穎的材料,比如精心挑選了30多首適合不同年齡班孩子欣賞的可視化作品,這些作品將看不見、摸不著的音樂用簡單的線條畫的方式呈現(xiàn),音階上行的時候,線條也上行,音階下行的時候,線條也下行,長短不一的線條完美契合音樂的節(jié)奏變化,讓音樂真正看得見。
2.科學選材、循序漸進。在進行音樂欣賞活動時,選擇合適的音樂作品尤為重要,在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需要精心挑選那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發(fā)展規(guī)律的音樂作品。如為了讓孩子們重點感知和收獲曲式結構的音樂關鍵經(jīng)驗,根據(jù)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發(fā)展目標,我選擇了《小星星》《挪威舞曲》《單簧管波爾卡》三個音樂作品,開展了系列音樂欣賞活動。選擇這三個作品主要基于以下的思考:《小星星》旋律簡單明快、歌詞朗朗上口、結構簡單工整,非常適合對“結構”零基礎的幼兒入門學習;《挪威舞曲》是一首世界名曲,旋律活潑、清新、帶點幽默情趣,樂曲為ABA結構,A段音樂緩慢、柔和,B段音樂快速而緊張,A、B兩段音樂形成了鮮明對比,富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利于幼兒辯聽、記憶以及用動作、故事、游戲進行表現(xiàn);《單簧管波爾卡》是一首深受人們喜愛的音樂作品,樂曲為ABACA結構,全曲輕松活波、旋律流暢,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適合大班幼兒在感知ABA曲式結構基礎上進行欣賞、感受和表達。
3.充分聆聽、習得經(jīng)驗。音樂欣賞不僅僅是聽覺的體驗,更是一種深入理解和感受音樂的過程。只有通過提供充分的聆聽機會,才能真正幫助幼兒逐步掌握音樂的基本要素。通過反復聆聽,幼兒可以逐漸熟悉旋律、節(jié)奏、音色等音樂的基本元素,進而培養(yǎng)出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審美情感。在上述系列活動中,由于缺乏前期經(jīng)驗,面對音樂《小星星》,幼兒數(shù)樂句時非常隨意。然而,通過反復的傾聽,幼兒逐漸掌握了數(shù)樂句的方法,能夠較為準確地感知樂句,明晰歌曲結構。在欣賞《單簧管波爾卡》時,幼兒在厘清音樂結構上一開始同樣感到困難。我通過引導幼兒反復聆聽音樂,在比對中理解與感知音樂的樂段,最終梳理出復雜的ABACA曲式結構,并大膽用語言、故事、動作、繪畫、音樂游戲等方式表達出來。由此可見,針對幼兒的實際需要和問題,在多次反復辯聽后,幼兒完全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建立起對音樂結構、旋律、節(jié)奏、力度和風格的理解,積累相關經(jīng)驗。
4.幼兒在前、教師在后。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和支持者,幼兒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鼓勵他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不斷探索、自由表達,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如在以上系列音樂欣賞活動中,首先在辨聽音樂結構時,教師并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通過引導幼兒主動聆聽、比較,逐漸發(fā)現(xiàn)音樂的規(guī)律,大膽總結音樂的結構。其次教師將動作設計、故事演繹、游戲創(chuàng)編等權利交給幼兒,然后再根據(jù)幼兒的表現(xiàn)進行適當?shù)闹笇c提煉,幫助幼兒調(diào)整細節(jié)進行游戲?!坝變涸谇?,教師在后”的教學理念和策略,提供了充足機會鼓勵幼兒大膽創(chuàng)編動作、故事和音樂游戲,滿足了幼兒的個性化需要,充分發(fā)揮了幼兒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積極性、想像力和表現(xiàn)力。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4年度課題“聚焦關鍵經(jīng)驗的幼兒自主性音樂欣賞課程研究”(課題編號:202316188)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