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一個刻板印象,認為讓孩子看科幻是為了讓他學知識。但對孩子而言,科幻最大的意義其實不在于學知識,而是感覺“知識好酷”。
孩子不需要從《鋼鐵俠》中學習鋼鐵俠的盔甲如何制造,只要知道“鋼鐵俠的盔甲好酷”就夠了。
孩子不需要知道《流浪地球》中核聚變發(fā)動機的原理,只要知道“推動地球好酷”就夠了。孩子同樣不需要知道《星際穿越》中的飛船技術(shù)和黑洞物理知識,只要知道“在宇宙中穿梭好酷”就夠了。
難道學知識不重要嗎? 重要。但比“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我想學知識”。
學知識是漫長的事情,要系統(tǒng)性、按部就班、踏踏實實、耐心堅毅地學。目前孩子們最不缺的就是浩如煙海的知識,他們最缺的,是對知識的向往和眼睛里的光。
如果科幻不講知識,那講什么?講想象與故事。
科學是什么?科學是如何解決世界的問題。故事是什么?故事是如何解決人的問題。
那么科幻故事,就是在假想的世界里,解決真實的人的問題。
人有什么問題?人有自我的問題:自我的懶散與欲望、成就及榮耀的沖突問題;人有關(guān)系的問題:信任和背叛、自我質(zhì)疑與相互懷疑的問題;人有生活的困窘問題,也有富足后的無聊問題;人有愛與忌妒的問題,也有恨與殘忍的問題;人有勇敢的探索精神和朝生暮死的渺小現(xiàn)實之間的沖突問題;人有面對生死靈魂深淵時恐懼的問題。
所有這些,在面向未來的、假想的世界里,都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讓我們假想一下,當灌輸式教學被一塊插入大腦的芯片取代時,母親還會為了寫作業(yè)而打孩子的屁股嗎?那個時候的母親會焦慮什么,又會為了什么事而打孩子呢?
當人工智能成為高考閱卷者,學生們會小心翼翼地學習討好人工智能的108 種方法嗎?會有教育機構(gòu)出一本《討好人工智能閱卷者的300 個得分秘訣》嗎?
當你臨死的時候,你是想把自己的社交賬號留給自己訓練的自我數(shù)字人打理,還是留給叛逆不靠譜但與你血濃于水的子女打理?
當人類的第一批移民真的到達火星,并從火星基地出發(fā),瘋狂攫取星際小行星的資源和太空所有權(quán),地球上的政權(quán)會忍受挑釁,還是主動挑起戰(zhàn)爭?
在所有這些假想的場景中,一些我們平時不會去想的問題都會浮出水面,未來的多種可能如同一道道探照燈,照到人性深處最幽微的角落。
想象與故事,讓人做出更好的選擇、判斷與行動。選擇、判斷與行動合在一起就是智慧。與智慧相比,一切強壯和兇殘的敵人都不是對手。
來源:《讀者》